• 企业服务
    专注于大数据智能服务,“富数科技”完成过亿人民币A+轮融资 来源| 新芽NewSeed 富数科技成立于2016年4月,定位为大数据智能服务提供商。   5月31日消息,“富数科技”宣布完成过亿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宽带资本旗下晨山资本领投,达泰资本、伯藜创投与麦达数字等跟投,其它战略投资者持续跟进。   富数科技成立于2016年4月,定位为大数据智能服务提供商,运用自身数据和科技,通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精准评估用户群体、快速识别欺诈风险,为金融行业提供用户画像、反欺诈和信用评估等服务。据了解,目前已在国内拥有超过200家头部企业客户。     如今金融行业在产生新的变革,传统金融机构也在下沉,为更多用户提供服务。如何帮助金融机构更加精准的寻找潜在客户群体,提升营销成功率,降低营销成本?如何降低接入的成本等都是行业的痛点所在。   富数科技针对这些痛点推出“信用令牌”产品,基于自身深厚的建模及精细化运营能力,联合外部数据合作伙伴进行建模,从欺诈风险、履约能力、消费能力、信用能力、行为偏好等多个维度精确刻画用户信用。     创始人张伟奇表示,“信用令牌”将重点放在评估“人”的资产能力和还款能力上,对“人”的资产画像刻画越完善,那么对金融机构的风控效率、精准营销提升就越高。     本轮融资后,除在银行、消费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服务方面继续扩大优势以外,富数科技也将布局财富管理、保险和资产处置等细分市场。     据新芽数据库,富数科技于2016年9月获得天使轮融资,由易兴资产、金顾恒资产投资;2017年12月获得5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由达泰资本、伯藜创投、晨山资本投资。  
    企业服务
    2018年05月31日
  • 企业服务
    硅谷最新创业企业服务项目集合 上-----YC 2018路演项目简介 创业者应该都知道YC 每年的几次Demo Day! 企业服务你会发现每次都是Demo Day 的热点! HRTech综合各个媒体和报道,为你奉献企业服务的创业集合上集! 这篇的每一个创业项目都值得你访问去学习下,我们也欢迎你学习后给我们留言或交流:(wechat: hrtechgeek)   SharpestMinds 为初创企业提供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招聘服务。SharpestMinds帮助初创企业发布人才招聘需求,联系机器学习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根据初创企业的招聘需求匹配合适的应聘者。 此外,SharpestMinds设计了一系列编程测试,代表初创企业面试并评估应聘者,通过面试和测试的应聘者将参与初创公司的部分项目,加深双方的了解。SharpestMinds为企业寻找性格和专业技术最匹配的员工。 https://www.sharpestminds.com   Qulture.Rocks Your Nex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latform 敏捷绩效管理平台。 它的产品使公司及其员工能够管理自己的目标,交换反馈信息,对业绩进行复盘等。现在已有超过1万名员工使用Qulture Rocks的企业服务。 Modern Health Modern Health是一个员工情绪健康管理平台,Modern Health从职业发展、家庭问题、药物咨询、情感问题等方面协助雇主改善员工的情绪健康。在使用Modern Health平台的公司内,平均有25%的员工曾经寻求协助,这个数量是其他公司的8-10倍。 https://www.joinmodernhealth.com/   Lawyaw Lawyaw是一个法律文件自动化生成软件。平台上可以进行关键词搜索,获取相对应类别的法律文件模版或是表格,现平台上已整合多达5000种可编辑的州司法和县法法律表格。软件提供法律文件自动化填写,用户只需输入一次信息即可填充至所有的表格内,减少律师在填写文件上所花费的时间。 https://lawyaw.com/ OSIMple OSIMple是一个工程检查自动化软件,通过将数据和图像输入软件生产的检查表格来使数据录入自动化,从而节约复合人员的时间。传统的检查和录入数据的方式是使用笔和纸对检查结果做记录。OSIMple服务分为两部分,一是提供移动端的检查表,第二部分是数据整合,一旦检查完成,数据会自动上传到网站上,检查人员可以查看和编辑数据并生成一个完整的PDF检查表单。 https://www.osimple.co/ PlayingViral 当今的消费者对内容的需求越来越高,仅仅是有创意的内容也很难再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内容不仅需要有趣,还需要和用户产生互动、联动,并且以数据驱动。PlayingViral通过AI技术,可创建、运行交互式的问卷调查和测验等营销内容,帮助品牌在跨媒体网络中捕捉用户。该产品操作简单,并向用户提供可视化的分析数据与结果。 https://playingviral.com/#/ Runa HR 为拉丁美洲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自动化的薪水计算和支付服务。拉丁美洲的中小型企业数量是美国的3倍,但却没有高效的薪酬计算和支付工具,Runa HR致力于填补这一市场空白。 https://runahr.com   Worklytics 团队协作分析工具,通过分析团队的各类协作软件,如谷歌日历、谷歌云、电子邮箱等分析团队的沟通以及协作问题。Worklytics可以即时对员工进行工作效率的分析,持续给员工工作反馈,并且通过数据来告知团队协作层面可以改进的地方。 https://www.worklytics.co/ tEQuitable 是致力于解决职场中偏见、歧视及性骚扰等问题的平台。近40%的员工表示公司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问题是造成他们离职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解决偏见、歧视即性骚扰等问题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程度,留住人才。员工可通过在线或电话方式向tEQuitable平台上的专业人士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公司则可以通过tEQuitable收集的员工反馈数据了解全公司员工的工作状态,积极解决职场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 https://www.tequitable.com/ CaptivateIQ CaptivateIQ旨在高效的追踪和运作销售团队的提成。该网页版软件通过连接CRM, ERP和其他销售数据,自动计算出合理的销售人员提成方案,并制定出可视化的报告给管理团队,便于他们随时追踪销售业绩及制定相关目标。 https://www.captivateiq.com/ Veriff Veriff提供全面集成的网页和移动身份验证解决方案,可以让所有的网站、移动端软件验证护照、身份证等个人证件。 https://veriff.me/ ObserveAI ObserveAI是一个人工智能客户服务软件,对邮件、语音通话和网上聊天的内容进行分析。软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和深度学习技术,分析用户的对话言语,并且协助销售。 https://www.observe.ai/   TrapFi 让作为自由职业者的程序员在完成程序开发任务后立即获取报酬。美国从事自由职业的程序员每年平均赚取90,000美元,但多数程序员在完成任务的一周至一个月内才能拿到报酬,TrapFi允许程序员设置工作合同与支付协议,一旦雇佣方接受合同与支付协议后,程序员提交工作任务后就会触发付款机制并立即收到报酬。 https://www.trapfi.com   Torch 为企业提供领导力培训服务。Torch由一群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和职业培训专家组成,Torch领导力培训平台将寻求服务的企业高管与经验丰富的培训专家相匹配,为专业人士提供增强他们的领导和管理能力的培训服务。 https://torch.io   Pathrise    Pathrise向在校及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提供获得有竞争力的实习及工作的求职指导。该指导服务在前期完全免费,直到用户被雇佣。作为回报,用户须向Pathrise支付第一年工资的7%。Pathrise目前提供的求职指导主要在技术(工程、产品管理、数据科学与设计等)与商业(市场营销、销售、金融与战略等)领域。目前,Pathrise已有36位导师,100%的用户已被心仪的公司录用,且薪资高于行业平均报酬约12,000+美元。 https://www.pathrise.com/ Glimpse K12 “世界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什么?教育。”这是教育界最著名的一句话,但在实际操作中,到底应该怎么投资教育才能获得最高的回报呢?有一家名为Glimpse K12的公司专门解决这类问题。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通过对大量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学生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并从样本数据中找到该教育体系的的漏洞,从而相对应地提供改进和优化的建议。在这种方式下,有限的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较少投资浪费,使教育投资回报最大化。同时,该公司所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政府机构、学校等样本数量庞大的客户,还服务于对私人公司教育产品的检测。摈弃经验主义,用科学的数据分析进行教育改革,Glimpse K12所带来的这场理念,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http://www.glimpsek12.com/   The Lobby    是一个求职培训服务平台。求职者可通过此平台获得与职场圈内人士(“导师”)一对一电话咨询辅导的机会,甚至得到内推的机会。目前导师主要来自于顶级投行、银行、金融公司等,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内部消息、求职经验、简历修改等,平台则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匹配求职者与导师。 https://www.thelobby.io/#howitworks    
    企业服务
    2018年03月22日
  • 企业服务
    SharpestMinds--为初创公司提供智能招聘服务——YC 2018路演项目简介 SharpestMinds 为初创企业提供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招聘服务。SharpestMinds帮助初创企业发布人才招聘需求,联系机器学习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根据初创企业的招聘需求匹配合适的应聘者。 此外,SharpestMinds设计了一系列编程测试,代表初创企业面试并评估应聘者,通过面试和测试的应聘者将参与初创公司的部分项目,加深双方的了解。SharpestMinds为企业寻找性格和专业技术最匹配的员工。   https://www.sharpestminds.com   PS:如果你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想投资可以联系我们HRTech(wechat :hrtechgeek) 来自:硅兔赛跑
    企业服务
    2018年03月20日
  • 企业服务
    经纬2017年终盘点:Come Hell or High Water ,企业服务占22%(多图) ​​​离旧历新年还有3周,这是这个公号的第1501篇文章,我们已经打了26574856个照面了。循例,我们恭贺新年也祝福理想。以下,我们将为所有的创业者开诚布公地呈现2017年的总结与盘点:我们不神话数字,但时间总包含着一些有用的东西。 我们没有刻意猜测市场的变化,只盯风口往往会失去一片森林。AI、现金贷与区块链是2017年的“风口”。技术的任何一次改变都会催生新的红利,每一个畅销的技术也都会带着提高效率与倡导公平映入眼帘。但最终得以分享长期红利的,只是那些创造以及满足了人类真实需求的技术所带来的产品变革。 我们在这些领域有一些基于我们自己思考的布局,比起热门与短期红利,我们更看重产品以及公司背后创造的长期价值。在这些技术带来风口的领域,我们投资了一些公司,比如车和家及小鹏汽车,他们都希望以一己之力,最终改善与提高公路的使用效率。 在资本层面,2017年市场上开始更为频繁地出现并购的趋势。在过去的4个月中,我们经纬系450家被投公司里,总共发生了71起并购(包括收购与被收购)意向,这里面包括已经披露的、未披露的与还在进行中的。而在过去的四年里,我们总共只发生了31起已完成的并购,包括2015年“滴滴”及“快的”的合并以及2017年“饿了么”和“百度外卖”的合并。2018年我们已经提醒我们的被投公司,注意这方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如果并购发生,哪些问题则需要谨慎却又不失体面地面对。 在业务层面上,如经纬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在他年前的“给创业者的七条建议”里提及的那样,随着线上流量越来越贵,在从增量市场转向细耕存量市场的时候,互联网公司开始尝试做重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考量。做好了,它同时也能建立一条新的护城河。但是线下做重的布局也会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难题,比如两种不同气质与类型的团队如何有效地结合。在2018年的一些创享汇上,我们会让有过来经验的创始人,着重地给这方面业务尝试的公司,更多的经验交流甚至指导。 △经纬系公司总融资规模持续增长 简而言之,在数据上,2017年经纬系公司的募资额度为1323亿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总体交易事件达到了373起;退出项目数量达到20个(M&A / 股权转让退出 / 重组 / IPO ),其中包括A股人力资源第一股科锐国际登陆深交所、中国最早从事肝素提取纯化的制药企业健友股份挂牌上交所、中国分期电商开拓者乐信在纳斯达克敲钟,以及为更多商家提供“赋能和连接”的有赞寻求在港股登陆。在M&A方面,Heptagon被瑞士的AMS并购,百度收购了渡鸦科技。七牛云获得阿里战略投资、宝宝树被复兴战略投资等实现了阶段性退出,与此同时,他们也在谋求独立上市,以实现业务更快发展。 △经纬2017年新投项目数量分布 经纬的新投项目在今年接近80个,他们分布在企业服务、新零售&新服务、新技术等领域。而刨除滴滴、ofo等巨额融资的项目,2017年经纬每投资1美元的等值货币,可以撬动14倍的后期市场资金跟投(如果算上巨额融资,这个数字是62倍)。 2018年也正好是经纬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很早前我们就说过“经纬扎根中国市场,我们相信这些新经济公司将全面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效率。”而在经纬系的优秀创始人们持之以恒的耕耘下,他们确实做到了——2017年,经纬系公司累计为超过300亿人次提供了服务 / 产品,在全球直接提供或者流转撮合了1.37亿个全职 / 兼职岗位;他们除了深入个人的生活,也在为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公司输出价值,这些公司包括但不仅限于通用电气、大众、三星、雅诗兰黛、交通银行、中国移动等;此外,他们也在通过产业赋能,提升了包括但不仅限于餐饮、服装、3C、原材料工业等行业的整体效率。 也是基于此,2017年的报告我们想从一个新的维度来分析这些变化。我们不再按我们自己内部的维度来分析市场,而是把他们放在了能影响一个单一个体与社会产能方方面面的领域,来尝试进行概括与总结。这些总结让我们发现我们的被投企业对人们日常的影响之深。 以下,我们的维度将包括出行、教育、饮食、新服务&新零售、颜值经济、产业赋能、金融、医疗和泛娱乐生活,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同时我们在最后会有投后团队的同事就2018年公司运营需要注意的关键词语给予一定的支持与解读。 出行 △以上为经纬系部分公司展示 出行领域一直是资金聚拢之地,它的市场规模预计在十年间将达到15万亿元。从出行角度,这里面最大的市场机会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是尝试通过改造车根本变革行业,新能源车 / 智能车领域的活跃,包括传统车商的进入,重新洗牌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此外,随着2010年共享模型的出现与发展,这个市场逐渐成为资金集中度最高的行业。从共享单车再到分时租赁,大家都在寻找新的角度切入,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出行仍然将是最激烈竞争的市场之一——无论是哪一种从业者,除去技术和方向之外,都应当迅速提升规模效应和资本效率。 在这些领域,头部公司已经在改变运营的广度与深度,并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整个交通环境的效率改善上——虽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值得提升与摸索的地方:ofo在2017年用超过1000万辆共享单车,连接了全球超250个城市的2亿用户,日峰值订单突破3200万;滴滴则服务了全国400多个城市的4.5亿用户,提供了超过74亿次的移动出行服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二手车交易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中国目前每年新车销售超过2800万台,金额超2万亿;而2016年二手车年交易量只有1000万台,交易规模约6000亿。以成熟市场美国为例,新车销售仅为二手车交易量的1 / 3。 在这个市场中,2017年9月瓜子二手车线上交易量占比达68.3%,对比2016年10月线上交易占比增幅16.9%。调研显示,近六成用户仍然会选择线下二手车买卖。当下中国二手车车源大部分在个人手中,兼之无垄断性传统分销渠道,线上C2C模式有望通过强势运营实现规模化效应。 教育 △以上为经纬系部分公司展示 目前教育领域全球市场规模超过30万亿元,线上教育目前占比仅为5%。线上教育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优质课程获取的便捷性,给了这个巨大需求更多革新的可能性。 以海外外教 / 一二线城市优质师资通过网络带给国内学生 / 三线以下城市学生为代表的新供给,由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兴盛带来的新营销,以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近年在线教育行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过去的一年里,猿辅导为全中国超过1.7亿中小学生提供服务,用户中有5位成为了高考省级状元。VIPKID则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样本,他们是雇佣最多北美雇员的中国科技公司,并超越亚马逊等知名企业成为全美最适合在家办公的公司,同时他们为100余家中国乡村小学开设“北美外教进课堂”公益项目,并计划未来将这个数字提升到10000家。 2017年是在线教育开始有规模化收入的第二年,少儿英语、K12课外辅导、成人英语、成人职业培训等领域的公司延续了数倍的爆发式高速增长,头部公司收入可达数亿至数十亿的规模区间。我们预计2018年这些领域还将保持快速增长,并且资本会更加追捧这些细分领域的明星公司。除此之外,K12细分领域、学龄前教育、国际教育也存在很多创新机会。 饮食 △以上为经纬系部分公司展示 饮食是一个绝对高频与巨大的市场,行业核心竞争力与风险点是好吃、安全以及方便。总的来说,餐饮的创新方向大致可分为:好吃健康的产品;更加方便的产品和服务业态;以及如何为传统餐饮赋能,诸如提高效率、强化供应链、优化原材料等等。 最近几年的一个变化是,随着80后、90后对于方便的要求越来越常态化,半成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另外,2017年的一个新趋势是,线上流量获取和变现开始出现不匹配的趋势,导致有些公司开始选择线下布点来增加现金流。 2017年餐饮市场规模已近4万亿,与之相匹配的是饿了么进入2000+城市,覆盖中国绝大部分县级城市,用户量达到2.6亿,占据外卖市场半数份额。智慧餐饮服务商美味不用等为近十万家餐厅提供了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为近10亿人次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的餐饮服务体验,订单数超过3亿, GMV近300亿元。在源头的安全上,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资市场规模约为2万亿,且流通环节长效率低,广西、江西等重点农业省份超过40万规模化种植户选择了大丰收这家公司,以享受更为方便的农资消费和供应链服务。 新服务&新零售 △以上为经纬系部分公司展示 这个领域也是2017年的热点之一。新服务方向,提高产品重复使用价值的商业模型非常重要,我们仍然对O2O保持了持续投资,我们看中此间能极其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方式促进服务品质和效率同时提升的创始团队。 旅游出行领域的提升在“新服务”领域表现抢眼。创业者需要从产品体验出发,高效管理相对重的资产,以及通过基础服务的创新提升来串联消费,同时将品质做到极致。 截至2017年,皇包车的10万余名境外华人司导在1600+城市服务了600万余人次中国用户,为他们提供更有品质更本地化的服务;租租车覆盖6000+城市、超过10万家门店,已服务超过1000万中国游客,其首创的中国境外车险、国际驾照翻译认证件等让出境自驾游游更为便捷。 今年我们见证了 “无人零售”的崛起,伴随身份识别技术的进步、移动支付的普及、前置仓物流设施的完善和年轻人群的消费习惯变化。我们发现我们的一些已投公司,也在靠他们的数据以及流量优势,布局这些赛道,比如猎豹移动推出的“豹便利”。 新一代消费者追求新鲜感,品牌忠诚度较低——我们建议接下来,创业者要培养“用户思维”,想清楚如何真正打动他们影响他们;其次,不断探寻产品的护城河,也许是供应链优势也可能是品牌效应;同时,随着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创始人需要花更多时间打造执行力和洞察出色的团队。 颜值经济 △以上为经纬系部分公司展示 “颜值经济”,我们仅在此篇报告里将其定义为“让人们拥有更美好的生活”——事实上,在经纬的投资领域划分里,它分散在医疗以及交易平台等的大项里。 我们投资了一些正在生产“美”的产品的公司,或者是他们正在着力于帮助用户完成对美的追求。这里面的主力人群是中青年女性,占到整个市场的50%以上。她们是家庭消费的主要决策者,享受购物、消费频次高、重视“颜值”、乐于分享,同时喜欢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情感消费等。在这个领域,围绕服务和品质为核心,大幅提高复购和用户留存的商业模式非常有机会。 过去中国是礼品鲜花的市场,花点时间通过鲜花订阅模式,以内容营销驱动更为高频的日常鲜花消费场景。截至2017年,花点时间累计发出鲜花5亿支,同时他们的一组数据也非常好地描绘了消费者的特征:80%的女性消费者、80%的次月留存 、80%的iPhone用户 。 中国医美市场预计2019年将突破万亿,新氧和更美通过线上社区沉淀真实用户评价,协同过滤出更好的医美机构、医生和微整产品,他们提供的交易转化率比搜索引擎已经高出了数十倍。这也是近年逐步显露出来的一个趋势,如何以品质和口碑为核心,创造解决弹性需求的商业模式的两个典型代表。 产业赋能 B2B交易平台、企业服务、新技术今年被我们在这篇报告里,放在了“产业赋能”这一大分类下。通过更有效的交易平台、企业软件以及更新的技术,帮助一个产业在效率上的升级换代,是这些ToB公司最为亮眼的价值与贡献。 △以上为经纬系部分公司展示 B2B交易平台方向领先公司系统性产生规模化毛利,甚至盈利;同时年增长2-3倍,数千万毛利的优秀公司涌现速度越发迅猛。行业变革的驱动力和B2B交易平台的发展形成相互影响的正循环:比如服装行业更加快时尚化,餐饮更加连锁化,3C行业生产更柔性化等,都大幅度提高面料、食材、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采购的速度、价格、质量要求,使B2B交易平台接受度进入爆发期。 找钢网累计合作钢厂103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30座城市及韩国、阿联酋、新加坡等七国,同时业绩连续3年实现翻倍增长;在改善人员的就业效率与企业招聘效率上,猎聘注册个人用户超3800万,猎头用户超30万,企业用户超50万,其中不乏上汽大众、苏宁、北京奔驰、阿里等知名企业;云鸟目前覆盖全国的21个主要城市,80万运力池服务超过10000家企业级客户。 除在标品领域已比较成熟以撮合模式切入的公司外,非标品领域也开始涌现自营、闪购、经纪人等新模式撬动的优秀初创公司。在这个领域的创业,投资人的关注点也从仅仅关注交易额单维,到更关注产业链掌控力,即交易额、增长速度、毛利率、账期、周转率等多个关键因素多维的综合判断。 △以上为经纬系部分公司展示 企业服务方向头部公司全面进入亿元收入时代,同时保持翻番左右增长态势; HR / CRM / BI等核心大领域领头羊效应明显,竞争格局初定。新的创业机会将在安全、IOT、云原生开发者产品等领域系统性出现。数据库、存储、网络等硬科技类创业公司亦将显著增多。过去一年,投资人除了关注产品和增长,同时越来越关注商业健康性,公司运营效率变得越来越重要。 销售易、GrowingIO等等在企业最核心的职能需求上如销售、商业数据分析等方面解决了公司痛点,帮助企业更有效运行,以及可以做出更好的商业预判。北森累计服务了5000余家企业、上千万员工,北森一体化人才管理云计算平台如今每天处理十余万条人才数据。这些创业公司正在逐步成熟与完善他们的“赋能”业务场景,提高商业社会整体发展的企业效率环境。 △以上为经纬系部分公司展示 AI在具体行业的应用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一方面,新技术逐渐成为各行业“标配”,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各种场景中;另外一方面,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已经在ToC市场开始应用。我们建议公司可以关注技术产品的使用或实力的储备。如果应用恰当,不仅能降低公司成本,还将提升收入,更会拉升用户体验。深醒科技、库柏特等新技术则基于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的考量切入具体行业,解决具体问题——他们从各个角度,帮助各大公司提高了效率。 这里面最为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在与大型国企或跨国企业的订单争夺中,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有优势。这些优势来自于中国企业今天更多地登上国际舞台、价格优势、数据积累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最佳实践样本效应。 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湘江新区号”和“QTT-1”两颗卫星近日成功发射,这家公司正在为国内外科研院所、大学和商业企业提供灵活、高效的太空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服务。佳格天地让农业生产者不再看天吃饭,其服务已在十余省市落地、服务面积超过亿亩耕地;助力精准农业发展的方式获得了农业部认可,并入选2017年《农业农村大数据实践案例》;他们还改变了人们参与公益的方式,让2.3亿蚂蚁森林的用户使用了卫星看树功能。 金融 △以上为经纬系部分公司展示 随着监管真正落地,合规将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如牌照、综合利率等;同时,行业经过数年发展,不少信贷类公司进入成熟收割期,三家公司在美国主板上市给整个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金融行业也出现了不少新热点,跨境支付、区块链、对金融企业的企业服务应用纷至沓来。未来一年,跨境支付类的创业者需要重点关注壁垒的构建;区块链领域虽然受到追捧,但尚未出现杀手级公司,并且也面临行业监管等诸多考验;ToB大数据 / 风控及其他企业服务公司仍然需要行业持续增长来拓展自己的天花板。 中国分期电商开拓者乐信登陆纳斯达克,不仅意味着消费金融在中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同时也证明了在这一领域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互联网消费金融效能,以及坚持审慎经营原则推动消费升级,服务实体经济仍然是未来可以继续探索的方向。 医疗 △以上为经纬系部分公司展示 2017年的医疗产业,从仿制到创新、资本市场活跃、国家队入场是关键词——CFDA提高对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的技术审评能力和审批速度已成为明显趋势;多年研发沉淀和人才积累正在形成中国创新的"马太效应"。 南京健友等公司登陆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免疫治疗、精准医疗、心血管介入、医疗服务等热点领域不断有公司获得大额融资,国有资本重仓进场;在数字医疗领域,互联网医疗进入寻求突破的蛰伏期;医疗人工智能是为数不多的热点,优秀公司将不断扩大商业和技术壁垒。 2018年,医改的深入是否能进一步改变支付结构、提升诊疗效率仍需长期观察;随着医疗消费升级和新一代创始人的崛起,民营医疗将迎来快速发展。生物医药、基因和体外诊断、高值耗材、医疗AI领域,有机会出现立足中国的世界级医疗科技公司。 超过1亿的中国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为掌上糖医这一产品更方便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并让医生更高效地监控患者出院后情况;中国的放射科医生不足10万人,每年增长仅为4%,而影像学数据每年增长30%,图玛深维让人工智能成为放射科医生的第二双眼睛,工作效率提高10倍。 泛娱乐生活 △以上为经纬系部分公司展示 技术改进了人类的效率,让人类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投入到可以愉悦自我的娱乐活动中去。以技术带来的风口越火爆,泛娱乐市场也会越火热。 经纬系公司五元文化制作的《白夜追凶》成为现象级网剧。“品质”成为整个内容产业的核心关键词,观众更多地关注内容本身,也将引发产业链的系列变化。此外,跨界也在内容领域多次发生,“内容+”成为新的业务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对用户的持续渗透过程中,中老年和青少年用户一直没有被独立的社交产品很好的服务。受制于文化、沟通方式等的限制,面向这两个人群将出现新的社区 / 社交的机会。另外,对于主流的年轻用户来讲,也对更加分化的社区 / 社交类产品需求强烈。 经纬系的泛娱乐内容生态正在致力于提供更加有品质的精品内容、更新更有趣的交互方式、以及为更多细分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内容需求。 如同我们曾经所说的,今天无论是有量的交易平台,还是有用户偏轻运营的医疗公司,都明白想要做大就一定要打造闭环,参与到更多的交易环节中,进而产生更多利润——前者如找钢网、瓜子二手车、大丰收168,后者如新氧等等。随着业务的横向渗透与垂直做重,资本市场对创始人的要求也更为全面和苛刻,比如人才招揽与储备、上下游管理能力、平衡新旧业务线,以及对实际的把握。 如果说资本意志是短期的投票器,那么长远来看创始人的踏实运营则是一家公司能否最终做大最为关键的因素。除了上述对于领域的探讨,以下,我们将从法务、财务 / 数据、招聘、资本、医疗、公共关系六个维度来总结2017年创业公司的变化,以及提供一些2018年的趋势与建议,这些我们认为都是一个公司在做大的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基石: 法务:明星项目资金虹吸效应明显;创业公司应重视资质牌照 我们的法务团队在频繁处理公司融资并购等交易条款后,发现在过去的一年中:明星项目极受追捧,多家机构分抢额度情况常见,资金虹吸效应明显;再融资不囿于现有架构,人民币架构与VIE架构的转换、或单一架构演化为混合型架构成为常态;2015年“红筹回归潮”中拆VIE的大批企业选择重搭VIE“回归红筹”;外商投资企业由审批变为备案制后,美元投资项目设立JV更加便利;人民币基金数量激增,监管趋严,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逐渐步入成熟期。 ▌2018年,对于创业公司法务的建议是: • 不要盲目追逐“风口”,脚踏实地做好业务,主流投资人自会找上门来,主流资本市场为了吸引优质公司也在逐步修改规则。 • 早期企业融资宜快速拿钱、不纠结;成熟期公司大的架构调整要深思熟虑,避免跟风、投机。 • 重视资质牌照,有牌照限制的新经济行业、互联网公司,以及规模性收入增长缓慢的公司,目标上市地应优先考虑境外资本市场。 财务 / 数据:公司架构是所有财税问题的根基 财务 / 数据小组在为被投公司提供服务时发现,有80%的创始人关注公司架构问题,这也是财税处理上的根基。有此疑问的不仅是早期公司,也有许多公司业已进入大体量、多条业务线的阶段。重新梳理架构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可能因为前期没有合理规划业务结构而产生多交税的问题,因此创始人一定要重视公司架构。 ▌2018年,对于创业公司架构的建议是: • 搭建公司架构时,应考虑公司是融美金还是人民币,未来是否有上市计划以及在哪个版块上市(不同版块对公司架构要求不同)。建议尽早决策,与资深上市券商多做交流。 • 注意架构内的公司是否通过股权或协议形成了控制关系,是否在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内,处理不当则会导致部分收入不被认定。 • VIE架构搭建要点: 招聘:越来越多候选人看中“安全感”和“使命感” 创业公司薪酬与市场平均水平基本趋同,2017年ToB公司对销售、市场,售前,产品等职位需求较强;ToC比较紧缺的是有sense的产品负责人,以及做拉新和留存的市场人才;行业招聘需求依然冷热不均——企业服务、金融科技、消费升级、新科技尤其是AI领域招聘持续热门;职位分布上,移动端开发需求放缓,产品端、大数据开发等职能需求旺盛;数据驱动市场人才需求旺盛;BAT高级人才自带团队创业几率加大,高端人才追踪周期拉长。 ▌2018年,对于创业公司招聘的建议是: • CEO要破除“牛人迷思”:候选人要与公司阶段、业务与战略相匹配。 • 关注直接创造收入的关键岗位人员占比提高,用最少的人创造最大的收入,提前预测未来半年至一年的人力资本效能。 • 再小的公司也要做企业文化1.0版本;创始团队内部沟通一定要加强;考察人选的价值观与能力同等重要,执行力比创新力更重要。 资本:融B轮尤其要重视收入模型和盈利预测 早期公司需要有合理且可被验证的收入模型和盈利预测,这一点对正在寻找B轮的创业公司尤为重要。此外,市场上资金来源非常多元,除传统的财务投资人,战略投资人、政府引导基金、超级个人天使都非常活跃,创业者要积极拓展各类型的投资人。2017年多家新经济公司在港股市场表现亮眼, 2018年随着AB股的放开,允许“同股不同权”,港股市场会成为新经济公司很好的选择。 ▌2018年,对于创业公司资本的建议是: • 资金快速向头部公司聚拢,融资和业务要放在同等战略高度,融资要迅速,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提升业务;业务平缓期,一定要关注现金流情况并控制成本,留出比原计划更充足的融资时间。 • 不论选择A股、美股或是港股IPO,一旦选定资本路径后要坚定,尽量不要反复。 • 2017年A股IPO发行节奏明显提速,审核进一步趋严。选择A股IPO的企业一定要极其重视合规,提早做好合规计划。 医疗:重视员工心理及甲状腺问题的提早防治 2017年经纬投后医疗小组处理经纬系医疗需求391起,服务了89家经纬系公司;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构建了由40余位顶级专家构成的医学顾问团队,为经纬系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8年,对于创业公司健康的建议是: • 高压型创业公司,应当注意员工在精神心理咨询等方面需求,可在入职时或定期请专业人士为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 创业公司近年来员工甲状腺问题频发,注意定期体检;流感多发季节应考虑提前给员工接种疫苗。 • 员工较多的公司可考虑设置医疗室;医疗保险以及医疗顾问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企业减少医疗风险。 PR市场:流量红利见顶,业务增长对市场投放要求越来越高 调研显示:业务增长对市场投放的要求越来越高,55%的公司正在或已经设立了growth hacker的职能,市场 / 品牌负责人与业务增长所匹配的战略能力,产品思维以及数据能力越来越重要;头部品牌投放力度更大,线上视频广告投放仍然是所有投放中的大头;内容营销继续成为公司关注重点,投入费用平均增加20%,内部团队与外部资源的配合越来越重要。 ▌2018年,对于创业公司PR和市场的建议是: • 让品牌以及市场部门的负责人充分参与业务增长目标的制定,更深入地了解业务产品开发的环节,从品牌到市场到运营,建立整合的数据模式,建立以增长为导向的营销体系,重视跨部门的合作。 • 预算充足的企业可以考虑体育营销,优质网剧以及其他文化营销方式;技术的更新会对传播环境形成颠覆式营销,谁善于利用新的技术做好营销,谁就有机会获得关注。 • 内容营销和媒体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耐心、反复练习以及找到正确的方向与渠道。 以上是2017年的盘点与总结。这一年,是变化频出的一年。如果拉长时间轴,这一年可能会是一个风潮的开端,但也可能在接近或者逾越一种结构性狂欢的顶峰。这两种可能性的把握,就需要在FOMO(错失恐惧综合症)的情绪里,形成良好的决策机制,并学习在变化面前建立一个完善的反馈体系。 2016年的年终总结,我们说“勇气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心存恐惧也坚持做对的事情”,2017年,我们想说“变化带来恐惧,但我们需要的是——盯着路,别看墙”。站得高望得远很重要,但脚踏实地、现金不断、运营高效,让公司变成行业里的第一梯队,拥有可以成立的商业模式,也是创业者真正的价值所在。哪怕这些价值背后充满着一种害怕错失的恐惧感。 我们要与焦虑友好相处,也要学会与恐惧友好相处。恐惧失败是我们接近成功的最大理由。恐惧最终让我们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地持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与最远的东西。 这些东西让我们被恐惧激励,却不被恐惧吞噬,不断激励自己向前,不在一时的变化之前变得慌乱。一名创始人最大的成功技巧,便是其专心致志的能力和在恐惧时选择最佳路线的能力。 在那些令人最想躲藏起来的或干脆死掉的时刻后面,往往就藏着指向终极成功的通道。找出这个通道,哪怕这中间,要穿越多少个Hell or High Water。 不乱于心不畏将来。惟愿我们的创始人都是最后胜出的那一个。 注:“Come hell or high water”来自一首20世纪初的英国诗歌,它的意思是无论艰难险阻,无论千难万险也无论天荒地老。它也是2018年要上映的,记录正在发生的创业史《燃点》的英文片名。
    企业服务
    2018年01月31日
  • 企业服务
    谁都不看好的百度,在2017年投了40家公司,企业服务是重点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桔子(ID:itjuzi521),作者:王艺多。 前几天,IT 桔子盘点了2017 年互联网科技中概股的市值榜单。通过盘点我们发现,在千亿市值梯队中,百度作为 BAT 中的追随者,还在紧跟腾讯和阿里的脚步。 尽管外界目前正在看衰百度的发展,认为其会被逐渐挤出 BAT 阵营。但这并不妨碍百度以 5269.17 亿元市值,继续领跑千亿梯队。 不过,今天我们并非要对百度的市值重新回顾,而是对其近 5 年在投资并购方面的布局进行梳理,尝试剖析百度的投资节奏和行业布局。 下表是百度 2017 年的投资以及并购事件列表: 2017 年百度开启买买买 据不完全统计,百度在近 5 年的投资事件一共有 139 起。这 139 起投资事件的合计融资额(折合人民币)大约是 1645.82 亿元。 从百度近 5 年的投资事件数量分布来看,从 2013 年到 2017 年,百度在投资并购方面稳中有升,整体处于向上的发展态势。 从图中不难发现,2016 年,百度的投资数量略有下滑。这与当时 2015 年市场整体处于活跃期,2016 年处于寒冬期有一定关系。 而到了 2017 年,百度的投资活跃度进一步上升。投资事件数量达到了近 5 年的最高位。 企业服务是百度绝对核心 如果说,早期的百度还在本地生活、O2O、在线教育等方面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布局,那么现在的百度的目标就非常明确了。 近几年,百度 CEO 李彦宏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百度要 All in AI。而百度也确实不吝惜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 2017 年,人工智能所属的行业大类——企业服务,在百度的投资布局中占比 26%,是绝对的重中之重。 除企业服务之外,在 2017 年百度还投资了包括文化娱乐、汽车交通、硬件等。这些赛道的布局,除了收益之外,也同样给百度 AI 生态战略构建打下了基础。 百度的海外战略 通过梳理百度 2017 年的投资策略发现,百度也对海外公司进行了少量布局。2017 年,百度对 6 家海外企业进行了投资。这 6 起投资事件的融资总额大约为 1.12 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 6 家企业全部来自美国,并且绝大多数项目都是人工智能相关。 2017 年,百度确实加强了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而在接下来的 2018 年,不知道百度是否还会延续这样的投资势头呢? 声明:其他如有遗漏,欢迎各位留言补充。复制、转载请注明数据来源:IT 桔子(ID:itjuzi521)。
    企业服务
    2018年01月18日
  • 企业服务
    企业服务“商业化”的一年,接下来是耐力赛 前言: 如果用一个词归结2017年的企业服务,那就是“商业化”。在经历了2015年的元年爆发,2016年的持续增温,2017年趋于理性的To B行业,已经跑出了一批优秀的公司。以下是基于过去一年我的观察及个人分析完成。 2015元年,2016持续增温,2017商业化 2015年是企业级服务市场的元年,从投资数量上,可以直观反映出。2014年企业服务领域的融资还在1300多起,2015年数字翻倍,到3000多起。 萌芽时期的企业服务,大家在讨论的问题是“To B产品要不要收费”、“定位服务大客户还是小客户”,等等。现在市场上基本有了初步共识——尽可能服务中大客户,产品一定要收费。因为小微企业付费能力低,对产品专业度要求不高,最终很可能是巨头的生意,像阿里钉钉之类,持续烧钱圈流量,产品奔着平台型去做,纵向不深。关于这一点,真成资本合伙人李剑威也在演讲中表达过类似观点,这里不做赘述。 接下来的2016年,可以说是持续增温,融资依旧有3000多起。 到了2017年,也就是今年,可以说是企业服务商业化的一年。 为什么在这个节点?因为那些在2015年前后创立的公司,基本已到B轮阶段,也应该到了商业化的阶段。并且,赛道上的头部公司已经跑出来了。另一方面,融资数量不管是To B还是整个资本市场都有一些下降,也就是说,投资人开始冷静,那么自然也需要企业做出收入数字来证明。 (不过要注意的是,上面的数据是截止到今年10月份的,暂不全面,有很多公司会选在明年曝出融资,还有些行业里闷声发大财的企业。) 资本走向 下面是根据投资数量,列出的在企业服务领域活跃的投资机构。 从轮次来看,VC更喜欢在天使轮、A轮进入。 柱状图比较明显,随着时间往后,投资轮次也越往后。因为就像上文提到的,各赛道的头部公司已经出现,资本自然会跟着向后期投入。 另外,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也开始介入,他们想要市值增长,会借助一些新兴的概念,比如国内某家摄像头龙头企业宣布涉足人工智能后,市值增长了40-50%,所以,券商经常会帮助上市公司,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向上找一些有利润的公司,进行并购。 美国市场是重要风向标 To C领域是根据人口数量算市场,同理,To B市场可以根据企业数量估算。中国有2200万家企业,美国有2700万家,相比之下,中国的企业服务处于婴儿期,美国在青壮年时期,所以对标下美国的发展,基本就能预测国内的情况。 按照时间维度,国外SaaS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2001-2005年的“简单软件化”,2.2005-2010年的“集成化”,3. 2010年之后进入“企业全流程导向、向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目前,国内SaaS企业应该处于从1.0迈向2.0的阶段,也就美国10年前的水平,脱离了基本云化,但不够集成。 第一波上云的有CRM、ERP、HRM等(大致在2000年左右)。因为在开源方面,销售是直接为企业带来收入的,所以企业在CRM上很愿意尝试和花钱,CRM也就成为了企业服务中发展最快的板块,在通用模块成熟后,现在向垂直行业中的渗透也是最大。 第二波上云的是办公协作、市场营销、文件管理、企业IM等(大致在2003年-2010年)。如果说第一波侧重在“开源”,那么第二波更倾向于“节流”,企业通过使用系统可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办公,来降低劳动力支出,在财务管理上进行预算控制。 第三波在2010年后,由于财税涉及到企业关键的数据指标,所以往往最后上云。同时,AI、云计算等新技术也逐步崛起,会把之前的都升级一遍变为“企业服务+”。比如,CRM会从管理属性,加入很多企业数据来提供销售线索,加入效果属性。 中国特色的企业服务 但实际上中美企业服务存在差异,也是在2017年感触很深的地方。 中国企业还在享受增长红利 企业服务之所以火,是因为人力成本贵,企业想要获得更多利润必须开源节流,美国已在这种状态下持续很久,把能用的办法都用了,所以会特别相信科技能带来提升,正如沃尔玛会去买颗卫星。而国内,相对来说,还有不少企业在享受增长红利。这时候要去切市场,就得看准行业,找那些成熟的、多年增长缓慢的赛道,比如银行、零售(为什么现在提出新零售是有道理的)、还有制造业等。 私有化部署是中国特色道路 我们都在讲SaaS、讲公有云,讲共享,但中国的大企业主很多是传统国企出来,不像美国,私有企业比较多,所以其实教育市场还需要一个阶段。 我报道过一家公司叫“神策数据”,他的增速很让人吃惊,拿出来分享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他们相当于升级版的百度统计,主打私有化部署。更讨巧的是,他们也用租赁模式,按年收费,利用本地账号控制客户的使用权限。这样一来,用户随着第二年业务量增大,采购的服务也会变多,神策可以逐年涨价,比如传统项目制20万交付,现在可以第一年10万,第二年15万……逐步递增。并且由于是私有部署,增加的服务器成本都出在客户自己身上,比同赛道做公有云的厂商能节约大概2000万元的开销。 这个案例,不是在否定公有云,而是表明,在相当长的过渡时期中,私有化部署是中国特色道路。 企业服务本就是个线性增长的市场 观察了3年的企业服务市场会发现,他并不像To C市场那样,突然一下就指数型增长了。每年2-5倍的线性增长,可能是To B市场较正常的发展轨道。慢,稳,是本来即应该有的心理预期。 趋势 因为企业服务覆盖的范畴较广,如果非要说普遍、统一的趋势,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从通用到垂直。 我了解到,很多通用型公司现在活的都一般,今年的收入大概在3000-5000万的样子,不算高。因为不一样行业逻辑不同,一套软件怎么可能匹配建筑业,又符合服装业,显然不可能,所以细分领域就有很多机会。 比如说,有一家在地产行业里的服务商叫“明源云”,前100强的地产企业,90多家都是他们的客户,已经做到了6个亿的收入,准备上市。虽然他们不算创业公司,有过去20多年的积累,但这种才是真正行业里的企业服务公司。并且,像地产行业,钱多、付费意愿高、客户相对集中,是很好的赛道。 这个逻辑也适用在整个商业市场,比如电商行业,现有通用平台、什么都卖的淘宝,再有京东、唯品会这类的垂直平台。 第二,从工具到效果。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逻辑是,工具市场会分散,效果市场会集中。如果你提供的只是简单的工具,那么客户的选择就看你的销售能力,如果你提供的产品有效果属性,别人做到60分,你可以做到90分,那么有很多客户慢慢会被你吸过来,其实复杂的工具也可以看作效果型,你能做到的别人没有的功能。 这也符合上面提到的,现在的企业服务产品,都在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变为“企业服务+” 警示——很多会在国内上市,很多上不了市 美国上市想要有流通,至少要有1亿美元收入,也就是6亿人民币,就国内企业服务公司目前的水平来看,很难做到,所以很多公司应该会选择国内上市。而国内上市又需要把之前的亏损都补上,也就是说,像滴滴那种之前补贴几十个亿的公司,回国是上不了市的。 再比如,很多创业公司会发期权、股权,这些都需要记在公司费用上,什么时候记,都有讲究,往往是要做上市的第一年。 所以,单从上市的规则来说,如果不注意的话,可能很多企业服务公司上不了市。 几个可以关注的小赛道 根据上图,红色部分基本是可以多看看的赛道。 首先IaaS层,底层基础设施是需要长期烧钱的领域,之后会是巨头的生意,过去没跑出来的,现在想要入局,是来不及了。 上一层,PaaS层,原理也类似,并且会有一个趋势,下面的IaaS层会往上做收购,给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比如阿里收购了做存储的七牛云。青云、Ucloud上市后也应该会有所动作。这里有个可以看的点,是IT运维。 接下来看SaaS层,通用型里面,一些供应链管理、销售线索之类的都可以看下。安全,也是一个大方向,因为过去应用都是在PC上,后来到了手机上,现在又在云上,环境不一样,所需要的服务一定也不一样,所以会滋生一波新的厂商。 需要提一下“密集型人力服务”这点,这种铺人力的行业,互联网改造不太大,对VC来说也不性感,但不排除可以通过资本手段上市。比如代记账行业有家上市公司“神州易桥”,就是并购了很多地方的小代记账公司。 还有就是一直在贯穿各大赛道的大数据,第一波成熟的会是BI类公司,给老板提供可视化报表,是比较炫酷容易拿到钱的。再之后就是人工智能中,可以有应用场景的公司。其实,国内现在很多AI公司本质就是个数据公司,应用并没有做到特别智能。 最后,就是垂直赛道上,那些成熟的、支付意愿又高的行业,零售、交通、金融、工业等。 总结 虽然企业服务比较慢,但对社会的价值,必定会以一种形式被认可。 来源:36氪,作者:徐宁。
    企业服务
    2018年01月02日
  • 企业服务
    未来智能办公升级,阿里、腾讯角逐企业服务战场 编者按:本文来自第一财经,作者:段倩倩 2014年5月,在突袭微信失败后,阿里巴巴社交软件“来往”团队中以陈航为首的几个成员搬进了湖畔花园,来往在这里改头换面为主打企业社交的“钉钉”,陈航的职位变为阿里钉钉CEO。 钉钉不断升级,11月19日,阿里钉钉在深圳发布钉钉4.0版,并发布了三款配套的智能办工硬件产品,钉钉智能前台、钉钉智能通讯中心和钉钉智能投屏。 已经很难再用企业社交软件去定义钉钉。社交只是入口,钉钉已经变成一个平台,一个to B的企业服务提供商。在中国,依靠企业服务成为独角兽的公司少之又少;而在美国,仅Oracle、SAP、Salesforce三家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了3500亿美元,在投融资战场上展露峥嵘的公司中,to B和to C势均力敌。 毫无疑问,中国企业服务市场还是一片蓝海,在这个市场跑马圈地的公司不仅是钉钉一家,企业微信悄悄推陈革新,功能不断优化;美团大象则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突袭微信失败后,钉钉显然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企业服务。用陈航的话,钉钉赶上了风口,中国中小企业从传统的纸质办公时代,进入云和移动时代。 但某种程度上这只是一个美好蓝图。一财科技记者采访发现,即便已经是钉钉用户,一些企业在员工入职等事项上还是表现“保守”,重要资料、流程不会通过电子档来保存和审批。 阿里、腾讯角逐企业服务战场 放眼全球,主打to B、企业服务的公司已经在科技领域登堂入室,如SAP、Salesforce、Infor等。这些公司“低调而神秘”,获得不菲融资成为行业独角兽。而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以C端为导向,庞大的C端用户缔造了BAT王国,缔造了美团、滴滴、摩拜等独角兽,但鲜有to B公司展露峥嵘。中国企业服务市场还是一片尚未开发的价值洼地。 盯上企业服务市场的公司不只阿里钉钉一家。钉钉曾经无法撼动的社交巨头微信,也在反攻企业社交,2016年4月,微信上线专门面向企业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企业版,并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美团团队内部孵化的美团大象被认为是钉钉的有力对手,当匿名社交平台出现爆料称接到公司下发的战书“2018年第二季度把钉钉干趴下”时,大家普遍猜测这个公司是指美团,尽管后者曾经予以否认。 钉钉和企业微信的优势是基础版免费。双十一期间,钉钉推出了硬件产品M2的“酷公司0元购机计划”,钉钉企业在提升自己移动智能办公能力后,可以免费获得这款产品。对于美团大象来说,“新美大”下游众多小型商家接近形成自有生态,美团点评推进的技术开放平台,也透露了建立为中小消费商家服务的生态想法。 在亿欧企业服务副主编黄志磊看来,钉钉和企业微信面临的共同缺点替换成本相对较低,一旦企业进入中大型阶段,定制产品的适宜性会替换掉钉钉和企业微信。 与此同时,Infor、Salesforce等国际企业服务巨头已经在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服务市场会是什么格局?是否会像生活社交、电子商务那样形成一家独大之势,还是钉钉、企业微信、美团大象三足鼎立,或是被外企通吃? “目前来看中国企业更接地气,中小企业会更喜欢;大型企业市场定制化依然是主导,但更多是在细分业务模块开展定制。”黄志磊称。 和美国企业服务市场大中型企业贡献主要营收不同,在中国,中小企业才是主角,中小企业是市场服务主体。在4.0发布会上,陈航宣布钉钉企业用户数已经达到了500万。此前陈航也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钉钉用户以中小企业居多。 黄志磊认为,企业服务每个业务模块太多,市场最后不会只剩几家巨头存在,共赢局面是可以期待的,“中小企业做企业服务可以占据长尾市场,可以做生态系统中的小草角色。细分领域市场机会依旧存在,在细分业务管理模块、流程设置以及技术改造上,足够小的市场也有百亿水准。”
    企业服务
    2017年11月21日
  • 企业服务
    微软Dynamics 365推出人工智能服务聊天机器人,用AI提高企业服务效率 微软正在利用AI的能力为Dynamics 365企业应用套件客户提供全新功能。该公司在Iginte会议上宣布了一系列新功能,专注于将智能引入业务之中,包括专为领域客户服务查询设计的预置聊天机器人。 包括惠普和梅西百货在内的相关客户已经在使用新的聊天机器人来帮助处理客户查询,以便客户得到更快的响应。微软计划在未来发布更多的AI功能,不过其并未提供详细信息。 对于那些不想购买整个Dynamics 365捆绑软件的客户,微软将其产品分解成以订阅为基础的可单独购买的模块。该公司首先从人力资本管理套件Talent开始。其被划分成了两个模块化应用Attract和Onboard,分别针对招聘和雇佣过程。 顾名思义,Attract旨在帮助公司找到合适的候选人,并为他们的申请池提供资料。Onboard旨在帮助新员工熟悉业务内部系统,以及培训和团队建设。 在未来,微软将会提供更多的此类型产品,客户无需购买整个套件,只需要购买一两个模块即可。 微软还进一步加强了LinkedIn和其CRM产品Sales之间的联系。很快,销售代表就可以通过Dynamics 365直接发送InMail,并将专业社交网络中的档案图片导入到其CRM的联系人记录中。 【AI星球(微信ID:ai_xingqiu)】10月12日报道(编译:福尔摩望)
    企业服务
    2017年10月12日
  • 企业服务
    轻熟的TO B市场,企业App Store要来了? [caption id="attachment_18115"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Double exposure of professional businessman connected devices with world digital technology internet and wireless network on touch screen and city of business background 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ncept[/caption] 当我们回头看国内企业云服务市场的发展历程,确实会让很多人觉得不真实。一方面,“中国企业信息化程度太低,做SaaS只有死路一条”“中国企业没有付费习惯,收费模式必死无疑”“中美市场差异明显,中国企业云服务面临严峻挑战”等看衰的论调声犹在耳。另一方面,从CRM到OA,到FI,到HRM,再到云客服等各细分领域,各色各样的云端产品已经成为了企业用户迈向信息化的首要选择。 此时此刻,大概不会还有人再质疑以SaaS为代表的云服务模式代表着to B服务未来方向。但似乎当我们还在纠结to B的企业级云服务市场的前景是千亿级、百亿级还是万亿级的时候,国内企业云服务市场已经比我们预想中更快的走向了成熟。 据iResearch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云服务市场规模超过520亿元,且未来几年仍将继续保持约30%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19年,国内企业云服务的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大关,逼近1200亿元。 一、从“上云”到“适配”,企业级用户的需求正面临第二次转变期 伴随企业云服务市场规模爆发式的增长,企业用户的集体需求随之发生了两次重要的转变。 企业用户需求的第一次集体转变发生在2015年前后。2013年,企业级SaaS开始进入主流市场,并在2015年迎来全面爆发。在此之前,绝大多数企业用户对系统级软件产品的第一选择仍是外包定制开发,自购服务器,独立实施部署。因此,一套企业软件需要沿用数年,直到完全无法适配业务发展的需要,企业不得不面临“再买一套”或自建技术团队二次开发的选择题,企业的IT成本因此始终居高不下。于是,当SaaS产品在轻量级部署、灵活租用、快速迭代、数据安全、成本控制等方面表现出巨大优势,企业用户对系统软件的需求开始从私有云转向公有云,SaaS成为企业信息化的绝对主角。 2017年4月,工信部发布了《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提出“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产业信息化开始成为企业级市场的新命题。过去两年,SaaS的“野蛮生长”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行业适配和SaaS应用间数据互通的双重问题。在产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用户的需求发生了第二次转变。目前,企业除了要求SaaS产品更加便宜,更加轻量化,同时也要求SaaS“可拓展、更适配、强定制”,能够更好的满足行业性和个性化的需求。 企业需求的变化直接作用于SaaS厂商,他们应对上述转变的过程基本经过三层递进:第一个阶段,SaaS厂商考虑是否能够“靠自己”来满足企业用户“强定制化”的要求,比如电商SaaS产品在SaaS成交系统上搭载轻量级ERP;第二阶段,SaaS厂商开放API,通过和各种其他SaaS应用对接的方式来满足B端用户多元化的需求;第三阶段,SaaS厂商走向PaaS,以平台的方式,集群化地解决企业对行业定制和数据互通的需求。更有甚者,部分厂商甚至会开放整个PaaS源系统,以吸引更多的友商和开发者在其系统上开发组件和应用。 上述特征在越是复杂的SaaS产品上的表现就越明显,以CRM来说,它比FI、ERP等系统软件更为复杂,因此,好的CRM产品往往会提供很多组件、插件,形成生态,以满足企业更多元的需求。行业定制化的CRM,生态型的CRM,未来将成为主流。 二、用户需求的二次转变为企业云服务市场带来什么?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用户便是这只手的操纵者,用户需要什么,这只手就指向什么。 当企业用户需要定制化,甚至生态化的企业级应用,市场就会敏锐的捕捉到这样的讯息,连锁反应之下,便会有厂商开始为用户提供这样的产品。那么,什么样的产品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对定制化、行业性的需求呢?答案是PaaS和企业SaaS应用商店。 PaaS比较好理解,平台模式的PaaS在提升行业适配性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随着SaaS市场的爆发和成熟,各个应用之间对细分、跨层、效率、协作、打通的要求越来越高,PaaS的体量猛增和进化增速必然会随之而来,这是可以预见的。目前,海外市场的Salesforce、workday,国内市场的钉钉、CloudCC、销售易、北森,不约而同地推进PaaS,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做PaaS主要是为了满足客户基于PaaS做定制开发的需求,但企业用户对提供服务的厂商是不是PaaS其实并不感冒,他们在意的只是“3个月后,项目是不是能如期交付”,这就要求PaaS平台有很多技术服务人员。CloudCC创始人孙满第在与二爷谈及这一话题时表示,“PaaS的人员结构,销售和技术的比例至少应该是1:6,即1个销售,6个后续支持和服务,能够达标的PaaS厂商其实并不多。有很多企业客户在CloudCC的PaaS平台上做二次开发,如果不是基于PaaS,企业的需求就很难被满足,回过头来,没有PaaS的CRM厂商也就很难做大。” 不同于行业对PaaS的熟稔,企业SaaS应用商店是一个比较新的说法。它的内部逻辑同样是如何更好的满足企业对跨平台能力和行业适配性的要求;外部表现则是一个拥有众多企业级SaaS应用,企业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各类应用的“池子”,类似于一个面向B端的App Store。 企业SaaS应用商店的说法最早出现在CRM领域,由CloudCC提出,此外,OA协作领域拥有巨头背景的阿里钉钉目前也正在推进类似的项目。企业SaaS应用商店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丰富,一个是开源。 丰富指的是“商店”里的SaaS应用要足够多,这样才有可能满足企业客户多元化的需求,这是商店之所以成为商店的立足之本。开源则是“商店”自身迭代扩容的必要条件,商店以平台的姿态来设定“游戏规则”,并提供容器、工具、材料,让开发者去开发,由此在统一的大数据下带动上架应用的数量增长,这与安卓系统的开源和微信小程序的玩法颇为类似。 但有一点需要尤为注意,to B的企业应用商店和to C的App store并不完全相同,B端市场更加注重专业性,对于企业显性需求分类的边界要求更明显。因此,企业应用商店的表现形式会是CRM应用商店、OA应用商店,等等。不过目前,企业能够看到的“应用商店”并不多,以CloudCC的CRM应用商店为例,某企业用户初期可能只需要CRM系统,它选择CloudCC的CRM应用,随着业务发展,它有了财务管理系统的需求,那么它可以在商店里找到许多款FI管理模块的应用,它可以下载其中任何一个到本地使用,如果不好用随时卸载换另一个,软件功能也能随时扩充或缩减,这种更加兼容的方式,让一个账号即可满足企业不断衍生的需求,且保证了数据的互通,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 或许,在未来的企业级云服务市场,当企业用户考虑软件产品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个需求,能不能下个SaaS应用搞定?”就如同,此时此刻我们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先问一问“有没有APP能解决”一样。 三、轻熟的早期市场:中国企业云服务的未来要往哪里去? 当下的中国企业云服务市场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征,一是快速走向成熟,二是仍然处于早期,二爷故而称其为“轻熟的早期市场”。关于轻熟,上文已有提及,年均30%的增速,企业用户层面的广泛认可都是市场走向成熟的表现。 关于早期市场,我们同样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其一,市场的整体营收。对比美国SaaS市场大千亿级的规模,整个国内的SaaS营收还停留在两位数(有机构给出的数字是10亿人民币),而中国的企业仅从数量上来看,并不比美国少,这是早期市场非常典型的特征。 其二,国内市场包括IaaS、PaaS和SaaS在内的全线云服务产品的成熟度与美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在IaaS层,虽然阿里云近两年大有异军突起之势,且积极扬帆出海,但客观来说,阿里云的主要势力范围仍在国内市场,政策因素是其与AWS等巨头竞争的最大壁垒,在纯产品层面,还有非常多需要“师夷长技”的地方。PaaS层的差距更加明显,国内市场目前还很难找出哪怕一个真正意义上做起来的PaaS平台,但Salesforce等海外巨头已经将PaaS的套路玩得很熟。SaaS层,中美之间的不同主要来自产品功能和对客户的满足上,即便是国内发展较快的CRM领域,上述差距仍非常明显。 那么,身处这样一个“轻熟的早期市场”,中国的企业级云服务究竟将会往哪里去? 第一,To B的企业级应用以“服务”为核心的特征不会变,而国内企业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这意味着短期内不会有一家或少数几家将如此多企业的服务都做掉。未来每个细分领域并存多家成规模的厂商是大概率事件,它们中间既会有行业纵深的、深度定制的,也会有短平快的,这与美国市场的发展情况类似。 第二,新思路,新模式成为“奇点”,找到它的企服厂商或将后来居上。虽然国内企业成熟的速度很快,但与更加完善的市场相比,中国企业即便用5年学完了“九年义务教育”,也不过还是“中学生”。坦白说,上述提及前瞻式的企业SaaS应用商店更像是“大学教材”,对现在的国内企业用户(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有点超纲。问题之所在,便是机遇之所在。中国企业的升级速度很快,3-5年内,这个市场将进入“大学时代”。那么,此时的新思路、新模式,在彼时已然完备,拥有它的厂商将收割红利。 第三,得行业者得天下。企业云服务垂直化的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将企业用户的问题放在行业中解决才是真正解决了问题,对企业级服务厂商来说,无论是从行业维度,还是从业务维度搭建自己的垂直生态都已迫在眉睫。
    企业服务
    2017年08月25日
  • 企业服务
    如何在企业服务的创业中选择正确的路   本文作者温绵绵(Mandy)担任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专注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早期投资。她投资的项目包括Deepmap, Celential.ai和非夕机器人等。在加入金沙江创投之前,温绵绵曾任百度国际化部门产品经理。温绵绵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拥有经济学硕士和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她在斯坦福求学期间主攻东亚互联网公司的战略研究。 我们曾探讨过,企业服务有没有下一个10亿美金的机会,并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团队在中国投身企业服务领域的创业。我们深知创业需要聚焦,如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们理解创业的残酷,不限于千军万马九死一生。我们在过往深入行业、深入团队的调研中发现,有些方向性的错误可以从一开始就避免,我们愿意把这些心得和分析路径与你分享。 我们聊过很多想做企业服务或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相关的创业团队,发现大多数团队都习惯于从自身长处出发,醉心于强调人工智能带来的准确率/效率的提高。而真正从宏观上了解企业IT 支出,系统考虑企业服务市场和机会的团队却并不多。这种基于“我有什么”而不是“你要什么”出发的创业项目,想要市场买账,难度可想而知。比如有安全背景的团队看到某超市的用户信息泄露后萌生了做零售业安全方向的创业,在花了半年发现客户获取非常困难后放弃了。 如果团队对企业IT支出有所了解或是做这一些这方面的功课和调研的话,方向性的错误可以一开始就避免掉。本文我们从企业IT支出的宏观数据出发,帮助创业者了解企业服务市场,通过分析美国近年来企业服务领域独角兽的分布,希望能给中国的企业服务创业者一些启发,在创业道路中选择正确的路。 美国企业服务客户是谁? 美国企业IT支出一直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类似于中国乒乓球的那种第一,每年会产生千亿美金级别的IT支出。那么到底都是哪些领域的公司贡献了如此大量企业服务消费呢?如下图1所示,近160家总值加起来近四百亿美金的公司的CIO们给出了答案。 图1:2015不同行业IT支出占公司收入百分比 (来源: CEB 2015 IT budget Benchmark) 银行&金融机构(7.9%)、政府公共服务(6.1%)和高科技行业(5.9%),占据了IT支出贡献榜的前三,是所有企业服务创业者需要跪舔的金主爸爸。交通服务(4.4%),保险(3.2%),药厂(2.9%)等也高于平均IT支出的水平。传统行业如能源、食品、零售业的IT 支出都不太给力,远低于平均2.3%的水平。那么前面举的例子这里有了答案:因为零售业整体对IT的预算非常有限,如果做针对该行业的安全解决方案首先市场规模不会特别大。其次,该行业过于传统,市场主要控制在几个巨头手中,产品销售相对比较困难。 这里要指出的是制造业的整体IT支出虽然只有1.6%,但是制造业是和地域的相关性非常强的行业。新型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地的工厂对于利用新型技术提高产能或者削减停工时间的解决方案非常欢迎。我们投资2家与制造业息息相关的初创公司,还处在早期阶段,就已获得行业高度关注。 美国企业客户的“消费习惯” 具体到单个公司IT支出的层面上来看,CIO们都倾向于分配更多资源到能给公司带来更多创新和新商业机会的服务中,这一部分占企业总IT支出的33%(如下图2所示)。比如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帮助企业销售人员提高销售训练时间,提高销售效率的Chorus.ai就属于这个范畴,该公司已经得到Emergence Capital和Redpoint Ventures的投资 。 公司现有业务支持相关的IT服务则占一大半预算(57%)。比如更智能的客服系统(我们投资的公司Rulai,Kasisto, eloquent Labs, wise.io等)、人才储存和招聘系统(我们投资的公司celential.ai)等。虽然这一部分IT支出从11年到15年呈缓慢的逐年降低的趋势,但仍占IT预算的主要份额。而那些几乎所有企业都需要拥有的薪资和税收系统等系统服务,则只占总支出的10%。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系统已经足够的成熟,针对这类系统提供的方案或者改进方案的创业,创业者需要谨慎抉择市场大小和时间成本。 图2:稳定的创新和新商业机会占IT支出的百分比(来源: CEB 2015 IT budget Benchmark) 美国2007-2012诞生企业服务独角兽 美国市场企业服务的优秀创业公司在数量上和百分比上都有绝对优势。根据我们的统计(表一)07年至12年间,美国市场诞生的独角兽中,消费领域的创业公司共有27家,企业服务的创业公司有36家。消费领域的初创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产品市场匹配(product-market fit)和病毒传播, 而企业服务的业务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被市场和客户接受,进而客户价值也更高。 我们认为2010年至2012年成立的企业服务公司里毫无疑问还会诞生出更多的独角兽公司,只是需要时间耐心耕耘与等待。 表1:美国2007-2012诞生企业服务领域独角兽(部分) 金融领域作为我们上一节讨论的IT支出排名第一的行业,诞生独角兽(注:上图的金融领域的统计包括了消费领域和企业服务)的数量也不容小觑。企业服务领域的独角兽大都集中在网络基础建设(Infrastructure)领域,云计算、虚拟技术、数据处理相关和安全领域的初创公司数量几乎平分秋色(参见表2)。此外,从企业服务职能(horizontal)来看,客服、支出和预算管理、客户关系管理(CRM)、招聘管理(HRM)等支持公司现有业务领域也是诞生独角兽的高发领域,这与前面讨论的美国客户的“消费习惯”也呈一致性。 表2:企业服务独角兽信息(部分) 企业服务在中国 美国企业服务的经验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无法照搬。美国企业服务30年,经历了80年代以Oracle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革新,90年代以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为代表的云计算和SaaS的变革,现在正在经历人工智能带来的企业服务效率的提升变革中。而中国的企业服务初创公司,从零起步,夹杂在移动化(mobile),云计算(cloud)和人工智能(AI)三种颠覆性的技术浪潮中间,慢慢摸索着正确的方向。 虽然起步晚,但随着中国的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企业IT支出已然成为全球第三。迅速崛起的中国高科技公司对IT产品的接受能力和日渐增长的劳动力成本,都宣示着企业服务是中国市场上正在崛起的巨大机会。针对金融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对IT服务的强烈需求,我们投资了一家提供反欺诈(fraud detection)服务的公司Datavisor, 目标客户便是中美两地的金融机构和移动互联网公司。Datavisor通过机器学习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能准确预测大规模欺诈行为的发生,现在已经为陌陌、Pinterest、阿里集团、 IGG等公司提供服务。 然而,中国的企业服务市场也存在着它独有的问题:大量SOE的存在和无付费习惯的企业们也是初创团队成为独角兽路上无法绕开的问题。产品市场匹配(Product-market fit)一词说起来容易,实则背后代表着对优秀创业团队苛刻的要求:丰富的企业产品销售和企业管理经验;扎实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深谙行业需求,有能力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而不是技术找应用市场。国内企业服务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相对稀缺也令产品市场匹配的探索之路异常痛苦。 人工智能与企业服务的爆发式机遇吸引众多有实力的玩家投身这一赛道,而市场的混沌、竞争格局的变幻、人才的争夺与培养又为这场厮杀增添了无数不确定因素。面对如此多的挑战,有一个懂你、懂市场的投资人,绝对是你走向独角兽不可或缺的助力。我们懂你,也懂市场。金沙江创投,助力下一个独角兽!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沙江创投“(ID:GSR-Ventures),作者温绵绵。
    企业服务
    2017年0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