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始团队
2024初创公司创始人股权解析:趋势、分配与稀释-Founder Ownership Report 2025
想知道初创公司如何分配股权,哪些因素会影响创始团队的股权稀释?《Founder Ownership Report》(点击下载)基于45,000家初创公司的真实数据,全面解析了独立创始人崛起的趋势、创始团队规模的行业差异,以及融资过程对股权分配的深远影响。无论你是初创公司的创始人、投资人还是创业爱好者,这份报告都能为你揭开股权分配背后的策略与洞察,助你在创业路上做出关键决策。
股权是初创公司的命脉,决定了企业成长路径中利益分配的关键。然而,初创公司的股权分配往往随着融资的进行而变化。《Founder Ownership Report》基于2015年至2024年间超过45,000家美国初创公司的数据,揭示了创始人股权分配和稀释的趋势、行业差异以及影响因素,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一、独立创始人的崛起与挑战
报告显示,独立创始人在初创公司中的占比逐年上升,2024年达到35%,相比2015年的17%翻了一番。这一趋势的背后反映了更多个人创业者的崛起,他们凭借单人力量将创意转化为现实。
这一现象的兴起有多个原因:
技术与工具的普及:随着低代码工具和自动化技术的兴起,独立创始人能够在不依赖大型团队的情况下构建和验证产品。
个人品牌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创始人通过社交媒体和个人品牌获取早期用户支持,降低了启动门槛。
资源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在线学习平台和孵化器为独立创始人提供了更便捷的知识和支持资源。
然而,独立创始人在融资方面面临更大挑战。尽管独立创始人占新创公司总数的35%,但他们仅占2024年成功完成风险投资的公司总数的17%。相比之下,团队创始的公司更能吸引投资人青睐,尤其是拥有3-5名创始人的公司。
投资人更青睐团队创始的原因:
降低风险:团队中即使某一位创始人离开,企业仍能正常运作。
技能互补:技术型创始人与商业型创始人搭档,能够全面覆盖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需求。
增强执行力:多名创始人可以分工合作,加速公司发展。
二、创始团队规模与行业差异
创始团队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业特点的影响。
不同行业的团队规模特点:
软件行业:如教育科技(Edtech)和软件即服务(SaaS),58%的公司由1-2名创始人领导。由于这些行业的初期投入主要集中在技术开发,团队规模较小便足以应对。
生物科技行业:约37%的公司由4-5名创始人领导。研究密集型行业需要多学科合作,通常由科研、临床实验和商业化领域的专家组成联合创始团队。
除了生物科技外,绝大多数行业的团队规模集中在2-3人。双人团队成为首选的原因主要有:
高效决策:双人团队的沟通效率高,容易达成共识。
互补优势:例如,一人专注技术研发,另一人专注市场拓展,能形成优势互补。
然而,团队规模过大会增加管理难度,尤其在早期阶段容易因意见不合导致冲突。因此,找到适合的团队规模尤为重要。
三、初始股权分配:不平等中的“民主化”趋势
创始团队的初始股权分配一直是创业者关注的焦点。报告指出,尽管大多数团队选择不平等分配,但近十年来,股权分配的“民主化”趋势愈发明显。
主要发现:
双人团队:在2024年,45.9%的团队选择平均分配股权,高于2015年的31.5%。
三人团队:平分股权的比例从2015年的12.1%上升至26.9%。
四到五人团队:平均分配的案例极少,大多是主创始人持股远高于其他人。
尽管如此,不平等分配依然是主流:
双人团队中,常见的分配方式是主创始人55%,另一人45%。
三人团队中,主创始人持股比例可能是第三创始人的3倍。
四到五人团队中,主创始人持股比例甚至可能达到其他人的4-5倍。
行业对分配方式的影响:
在生物科技行业,主创始人通常持有60%股权,反映了科研主导的特点。
在SaaS行业,股权分配更平均,常见比例为52%对48%。
这一“民主化”趋势可能反映了现代创业文化中对团队协作的更高认可,以及对早期股权纠纷的预防。
四、融资对股权的稀释影响
融资是初创公司发展的重要手段,但随之而来的是创始人股权的不断稀释。
稀释的关键节点:
种子轮:创始团队平均持有56.2%的股权。
A轮:降至36.1%,创始团队失去大部分控制权。
B轮:进一步降至23%。
随着融资轮次的推进,投资人持股比例逐步上升。例如,到A轮时,外部投资人已持有公司50%以上的股权,创始团队的控制力显著下降。
行业差异:
在软件行业,由于资本需求相对较低,创始人股权稀释较少。
在生物科技和能源行业,由于研发成本高昂,创始人股权稀释更为明显。
此外,创始人股权的变化还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可转换票据与SAFE协议:早期融资工具在正式股权融资前便稀释了创始人股权。
桥接轮与扩展轮:在融资困难时期,企业通过额外融资来延长发展时间,但这会进一步稀释创始人股权。
五、长期趋势与启示
报告揭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长期趋势:
创始人股权减少,员工股权池扩大:员工激励在初创公司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员工股权池占比从种子轮的11.8%增加到D轮的17.9%。
高融资与高估值的企业,创始人股权占比更低:融资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公司,其投资人持股比例通常达到70%。
对于创业者而言,这些数据凸显了早期决策的重要性。
建议:
建立清晰的股权分配机制:避免因股权分配不公导致的团队分裂。
审慎评估融资需求:在保留股权和筹集资金之间找到平衡。
注重团队构建:投资人青睐具备互补技能的团队。
总结
《Founder Ownership Report》(点击下载)为创业者提供了关于创始团队股权分配和稀释的全面分析。从独立创始人的崛起到行业对股权分配的影响,再到融资对创始人控制权的稀释,这份报告为创业者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在创业道路上,股权分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博弈,创业者需要在保护自身利益与推动企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无论是规划团队股权分配,还是应对未来融资的挑战,这些数据都能为创业者提供清晰的指引。
作者: Peter Walker、Kevin Dowd
-
创始团队
创始团队 “保鲜” 有秘方,试试这六招
编者按:创业前期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充满动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就会缺乏激情产生各种问题,这时候团队保鲜就显得十分重要。伦敦男士奢侈品牌服装Freddy Bayne 的联合创始人 Michal Ugor谈了他的看法。
非洲有这样一句谚语:“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一起走。” 独角兽初创公司的相关数据统计恰好也证明了这句话:世界上 80 多家独角兽初创公司中,有超过 90%的独角兽初创公司有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创始人。
在创业的时候找一个或几个联合创始人无疑会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但这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纵观众多失败的创业公司可以发现联合创始人之间产生纠纷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联合创始人之间本身就是好朋友,纠纷也许还会持续升温,从而变成特别严重的问题;这时,你不仅要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还可能会失去一段友谊。因此,不管你和联合创始人是不是朋友,一旦你决定联合他人一起创业,你需要在创业开始前就确定好你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段坚不可摧的关系。
下面这六招可以帮助创始团队保鲜,也可以帮你建立一个无坚不摧的创始团队。
1、和曾经一起工作过的人创业
很多创业者会在各种创始人交友网站或是交友会上寻找潜在的联合创始人。和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人一起创业,就好像你和昨晚在酒吧刚认识的人闪婚一样,是一个草率且不负责的做法。创始团队之间不仅是普通的同事关系,他们还是合作伙伴,他们需要一起决策,一起探寻公司发展,一起承担风险,也会一起享受利益。
事实上,创始人与联合创始人之间的相同工作经历可以为他们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会对其后期的讨论和调整彼此的优缺点有帮助。通过独角兽初创公司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90%的创始人团队都有一起工作的经历:同事占 60%,同学占 46%。而剩下的 10%的创始人团队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点:他们或是由朋友介绍认识或是由投资人介绍认识。
2、明确你的角色,实现互补技能
虽然非洲的那句谚语强调 “走得远” 要比 “走得快” 好的多,但对于大部分创业公司来讲,这两者的重要性是一样的。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你的资金有限,一旦市场上出现某个机会,你就只能看着其他做好准备的创业者抢占先机了。
我是和我的好朋友 Tomas 一起创办了 Freddy Bayne 公司,我们彼此之间有着极其相似的技能。一开始,我们认为我们会一起做决定,共同管理公司的事物,这样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然而,结果却出乎我们意料。虽然我们能在很多事情上达成共识,但我们也会经常为一些小时争吵,这反而降低了我们的效率。
最后,我们决定分工合作,找准并明确自己在公司的定位,在各自领域中都有最终决定权,这个方案帮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如果创始团队中的所有人对发展愿景和发展方向有着共同的看法和见解,这个团队必然会走得又快又远。
3、阐明你的见解
如果你一开始的时候就跟其他联合创始人表达了你的创业见解并与他们达成了一致,那么你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就不会出现问题。我和 Tom 创办公司之前,我们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来讨论我们未来的发展愿景和方向。
首先我们各自思考了一段时间,然后会共享一些中立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我们的谈论范围不会局限于公司发展,也会涉及到文化、产品、经营和公司关系等各个方面。每当我们的观点相同时,我们会在共享文档中写下来,并作为创业协议中的一部分。
4、制定规则和原则
有相同的发展愿景会让很多事变得简单,但这也不会保证创业团队内部不会发生争执。这其实就像让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交往一样,时间久了,其中一方就会认为对方如果不认真听取自己的意见就是没有给予自己足够的尊重。如果你和你的联合创始人认识一段时间了,那你们彼此之间会了解各自的缺点和弱点。
就像我和我的联合创始人在制定愿景的时候,我们会坦诚地谈谈我们的需求和担心的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前采取措施,以免日后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我们会写下工作的规则和原则,避免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我无法解释这个方法的确切效果。举个例子,Tom 担心我无法做到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个弱点,最后,我们决定把这个弱点写下来。我们有责任真实地讨论每一件事,也有责任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想法,找到彼此的共同点。
如果我们遇到问题,我们就会拿出当时签订的协议来提醒对方。
5、找到一个导师和顾问
把你的愿景和价值观写下来是一回事,你每天都按照这个协议做事又是另一回事。犯错是人类的本性,尽管我们有很好的想法,但有些时候我们还是会被自身的弱点打败。
为了避免发生这些事,我们决定找另外的人加入公司的董事会:即找一个导师和顾问。他们负责监督我们履行职责,帮我们解决彼此之间的潜在分歧。
一个经验丰富且又诚实可信的导师和顾问不仅能为公司创始团队制定良好的问责制度,还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这个建议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潜在合作伙伴、投资顾问和顾客的认可。斯坦福 Startup Compass 在对 10 万家创业公司的进行分析后发现:如果一家初创公司有良好的导师和顾问,它的发展速度会是其它公司的 3.5 倍;而它的收益将是其它公司的 7 倍。
6、签署联合创始人协议
联合创始人协议会成为你们之间平衡和制约的利器,如果没有这样一份协议,后果可能会很严重,你可能会觉得事情变得很糟糕,且会觉得事事不顺心。不要小看这一纸协议,它可以为每个创始人提供满意且公平的解决方案。就像签订婚前协议一样,可能过程会有些尴尬,但之后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它会帮你减少很多麻烦。
而这份联合创始人协议中应该对所有权、股份兑现、责任、决策、僵局、离职以及散伙做出明确的规定。
不过你千万不要从网上找一个协议模版,你需要多花一些信息,尽量把它写的完整全面,让它能够在紧要关头掌控大局。
本文编译自:entrepreneur.com
扫一扫 加微信
hrtec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