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lesforce
    Salesforce收购深度学习创业公司 MetaMind 移动 CRM 上市公司 Salesforce 宣布收购了深度学习创业公司 MetaMind,MetaMind 将会在 5 月 4 日之后停止服务,不过双方没有透露太多的交易信息。 MetaMind 联合创始人和 CEO Richard Socher 在一篇文章中说 Salesforce 计划将 MetaMind 的技术迁移到 Salesforce 的服务当中。MetaMind 在 5 月 4 日开始停止向免费版用户提供服务,对付费用户的服务延期到 6 月 4日,并且将会彻底删除全部数据。 现在大公司都在深度学习这个领域进行大规模研究,包括 Facebook、Google、微软和 Twitter,Salesforce 在上个月已经受够了机器学习上市公司 PredictionIO,在去年收购并关闭了日历应用 Tempo AI。同时,Salesforce 已经建立起一家数据科技团队。 MetaMind 在 2014 年创立,与 Salesforce 的关系密切,MetaMind 副总裁 Ruslan Belkin 是 Salesforce 的前副总裁,MetaMind 也曾获得了来自 Salesforce CEO Marc Benioff 和 Khosla Venture 的 800 万美元风险投资。这家公司的目的是想让人们在使用深度学习的时候变得容易一些。 MetaMind 的业务主要有两个部分,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分析,用户可以通过 MetaMind 开放的深度学习的工具、软件或者在线服务进行研究。比如当年输入一个 Twitter 用户的用户名,MetaMind 可以分析出该用户的情绪等以及在线识图。
    Salesforce
    2016年04月18日
  • Salesforce
    【YC新创产品】Nova:销售邮件智能写手,还帮你寻找感兴趣的用户 HRTechChina编辑部 4月14日报道,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与本文链接。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寻求报道。 编者注:在2016YC Demo Day上,HRTechChina小编关注了许多2B初创项目潜力股,之后会陆续为大家进行详细产品报道,请持续关注哟~ Nova(http://www.nova.ai/)成立于2015年1月,它运用人工智能自动写邮件,在网站和社交媒体智能搜索邮件接收者的消息,并且投其所好地加到邮件中,例如最新的新闻主题,或是特定的爱好。 Nova写的营销邮件要优于人工邮件,Nova的邮件拥有67%的邮件点击率和11%的网站点击率。Nova计划面向美国400万B2B销售人员兜售自己的产品,每台电脑每月收费99美元,并且现在Nova已经同Uber和Monster签约。   Nova的联合创始人为Will Dinkel(CEO)和Bryan Pirtle(CTO),Will毕业于加州理工工程系,并在哈佛商学院学习过商务,Will曾在惠普与CloudFlare中担任过销售工作。在Nova的顾问团队中,Kendall Collins曾是Salesforce Cloud的CEO,并且现在是AppDynamics的CMO。 Will在CloudFlare里担任销售职位时,他发现定制邮件对销售人员是很重要的,但定制邮件是一个很费时间并还不成规模的一件事,于是他决定自己创立公司来解决这个事。Will说他希望销售人员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写出更好的销售邮件,并得到更好的结果! 目前Nova团队规模在12人左右,地址在美国旧金山湾区。 价格方面,Nova为专业销售员提供$89/月(一年付)与$99/月(一月付)两个选择,还为企业增加提供自定义定制、新员工培训以及白天的电话服务三个功能。     关注更多YC DEMO DAY上的2B初创企业: http://www.hrtechchina.com/12295.html http://www.hrtechchina.com/12311.html
    Salesforce
    2016年04月14日
  • Salesforce
    从“软件即服务”理念提出到“企业微信”酝酿出世,让我们温习下SaaS编年史 打2015年以来,SaaS一词在中国可谓不绝于耳,几天前的3月10日在微信团队证实 “企业微信确实马上要推出”的消息更是像一颗原子弹般引爆了整个中国企业服务市场。过去的2015年被无数的媒体和从业者称为中国SaaS元年,并预示2016年将是大爆炸之年。其实对于SaaS,这样的场景在9年前已经上演过一遍,2006至2009年间的IT界,可谓言必称SaaS,2007年已经被无数次被视作中国SaaS元年。 哪年是元年并不重要,但作为关注或从事SaaS领域的人应该对这个事情的发展历程有个清楚认识,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关于SaaS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事故。 1999年2月,年轻得志的甲骨文(oracle)高级副总裁,马克·贝尼奥夫创办Salesforce.com,口号是“End of Software”(软件的终结)。 此后Marc Benioff还真被誉为“软件终结者”。“云计算”和“软件即服务 (SaaS)” 的理念也由他提出。 “SaaS”这个简称正式出现在刊物上是在一个名为“战略背景说明会:软件即服务”(Strategic Backgrounder: Software As A Service)的文章中。这篇文章由软件和信息行业协会(Software & Information Industry,简称SIIA)电子商务分部(eBusiness Division)于2001年2月在内部刊物中发表。自此新的里程碑出现,开创了按需定制在线软件服务的先河。 Salesforce以提供客户关系管理(CRM) 软件起家,目前市值500亿美元左右,是中国所有SaaS厂商的标杆。 1999年至2004年间,两个最重要的企业级开发平台--J2EE和.NET诞生,并由当年红级IT界的SUN和微软领队在企业级Web开发领域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拼争,两种技术跃进式发展,使得以前只能通过桌面应用才能实现的功能可以通过基于网页的技术实现。 同时以Salesforce为首的多个企业推出了功能强大、用户体验良好的企业级产品。在线软件模式的技术已经变得成熟。 2004年6月,Salesforce.com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号CRM,筹资1.1亿美元。在当年《福布斯》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排行榜上Salesforce名列首位。 2004年12月, salesforce.com的在线CRM在中国现身,并被换上了一个被业界认为颇有中国味道的名字——月租型CRM,准备瞄准中国巨大的中小企业市场。 同时期,国内厂商也开始了追赶模仿之路。Microsoft、Google、IBM、Oracle等IT界巨头们也都悄然抢滩中国SaaS市场。 2005年初,Google在大量的交互应用程序中使用了Ajax技术,如Google讨论组、Google地图、Google搜索建议、Gmail等。Ajax这个词由《Ajax: A New Approach to Web Applications》一文所创,该文的迅速流传提高了人们使用该项技术的意识。另外,对Mozilla/Gecko的支持使得该技术走向成熟,变得更为简单易用。 Ajax可在不重载页面的情况与Web服务器交换数据,大大提升了当年缓慢的Web应用体验,而且使WEB使用起来就像桌面应用一样。 2004年3月商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开始销卖SaaS软件,2005年5月,对标salesforce的BS版销遥行CRM上线。这家被称为中国第一家SaaS服务公司,当年在全国有6个办事处,近400家代理商,年销售额数千万元,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找不到这个家公司了。 2005年04月谷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针对中国市场的800CRM 1.0版。免费即需即用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在中国的出现,引来各方的广泛关注。那时,靠免费模式攻下杀毒软件江山的360还没有成立,可见关于SaaS软件到时该免费还是收费的争论在11年前已经开始。 2007年1月,阿里软件(上海)有限公司成立,这是阿里巴巴集团第5家子公司 ,致力于为中国4000多万中小企业提供买得起、用得上、用得爽的在线软件服务。中国SaaS领域最具实力的玩家入场,掀起了“元年”战火。 2007年初,神州数码与日本软银合资成神码在线,将业务定位于SaaS平台运营商。 2007年7月,Salesforce在北京召开研究机构和媒体见面会,宣布成立北京办事处。 2007年8月15日,金蝶国际宣布全面进军电子商务服务市场,发布了“全程电子商务战略”,并将在近期推出全球首个全程电子商务及SaaS服务平台——友商网(www.youshang.com),这次战略发布同样得到了金蝶“新”股东——IBM的支持。 2008年初,世纪互联开始进行IaaS探索,最早提出了现今通用的“云主机”一词,2009年初推出云主机beta版,2009年底重组为云快线。IaaS作为SaaS更上层的基础平台,极大降低了软件部署成本,它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为日后创业公司进入SaaS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008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软件宣布,联合20家风险投资商,共同投资10亿元人民币,欲打造30家具备上市资格的软件开发公司,向中小企业推广管理软件,并承诺未来3年免费,发起面向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普及风暴”,目标是3年内使中小企业管理软件普及率从10%提升至40%,当时称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软件企业帮助中小企业“过冬”的最大手笔。 2009年3月,阿里软件上线钱掌柜,它号称是一款电子商务时代,中小企业易用、安全、功能全面的管理软件,帮助企业管钱(财务管理)、管货(进销存管理)、管客户(CRM)。阿里软件承诺,3年内从软硬件采购、软件升级到服务培训均全面免费,中小企业无需投入即可实现管理体系全面升级。这举算是往SaaS扔进了个重磅炸弹,市面上玩家纷纷出招应对。   2009年9月,阿里巴巴成立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接下来盛大云、百度云、腾讯云、万网、西部数码、太平洋电信、华为、中国电信等公司相继登场,在IAAS领域争先冲杀,极大促进了云服务在中国的繁荣。截至目前,笔者所认识的绝大部分SaaS公司,都把软件部署在阿里云上。 2010年3月,杭州阿里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发布公告称,将于2010年4月30日起关闭阿里软件互联平台并终止提供相关服务,阿里软件互联平台关闭后,包括但不限于阿里软件社区(forum.alisoft.com)、软件互联平台(mall.alisoft.com)、软件开发平台(isv.alisoft.com)、服务接口调用服务(SIP)在内的各项服务和功能将不可使用。 阿里软件的关闭,看似引来的SaaS在中国发展的低潮,很重的打击了SaaS厂商和用户的信心,但其实大概也是这个时候,真正属于平民创业公司和大众用户的SaaS潮流才开始涌现。 2010年4月,雷军建立了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研发“为发烧而生”的智能手机,低成本高性能的国产智能手机被拉进了大众视野。 而在2011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年增长率高达103.%,智能手机的份额也在这一年超越传统功能机,在之后的几年中,智能机在中国迅速普及,几乎人手一台。 智能手机可以说是SaaS最完美的终端,随时随地接入访问,无论在机场、在仓库、在公司、在家里、在路上,你都可以无缝接入使用,这种便利性和以往在PC上的SaaS服务在着质的改变! 2013年12月,中国移动在广州宣布,将建成全球最大4G网络。2013年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个城市可享受4G服务;4G的普及同样也是SaaS的一个爆炸点。 2013年至今,SaaS呈现百花齐放的盛态,各行业各职能类SaaS层出不穷,创业公司、传统老大相互进入竞争,群雄并起,喧喧嚷嚷好不热闹。被切入的职能主要有销售管理、客服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通讯OA类、进销存类、财务报销类,主要的产品有纷享逍客、逸创云、Teambition、dayHR、环信、秦丝生意通、闪电云等等。相应地被切入的行业也基本覆盖到了我们衣食住行所有的生活需求。 在笔者看来,这一次的SaaS大潮不知道能持续多久,不管将来会不会有低潮,但作为一名企业级服务从业者,能经历这样的SaaS浪潮,本来就已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作者:刘勇 链接:http://www.cyzone.cn/a/20160320/292352.html#utm_source=copyright 来源:创业邦
    Salesforce
    2016年03月21日
  • Salesforce
    特邀专栏|SaaS企业级市场: 前景堪忧还是前途无量? 本文作者:Tracy Wang,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http://www.hrtechchina.com/11759.html。   最近几个月来随着Salesforce.com, Workday等等SaaS服务提供商的股价持续下滑,许多人对全球SaaS市场开始表示担忧:是不是SaaS的风头已经过了?笔者倒是对此表示乐观。股价的波动受宏观经济,个体因素等等的影响,而企业对于SaaS软件的需求依然强劲,预计未来五年企业级SaaS市场将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在企业级SaaS市场这块大饼里,笔者来着重讲讲SaaS商业流程软件。首先明确一下概念,所谓商业流程软件顾名思义即这些软件支持并整合企业的各种商业流程,例如顾客生命周期(CRM流程),员工生命周期(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产品研发,采购,财务管理等等。   从营收角度: 根据Forrester的数据显示,全球SaaS商业流程软件在2016年将会增长24%,远远高于整个商业流程软件市场(包括所有基于客户端和云端的软件)的增长率。其中,客户关系管理(CRM), 电子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HRM)是增长最快的三大类别。而现阶段从使用率而言,CRM,电子商务,电子采购等类别SaaS使用率最高,其次是HRM,风险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 来源:Forrester Research 尽管SaaS软件的持续增长给传统的软件授权模式带来冲击,但是短期内传统软件的营收应该不会显著下降。毕竟一些大型的企业级软件提供商,例如SAP,Oracle等,在传统软件市场上还是占据着半壁江山。并且由于传统软件提供商和很多企业签订了多年的维护合同,在合同到期之前软件维护费还是照收不误。   从服务提供商角度: 纯SaaS服务提供商,例如Salesforce.com,NetSuite,Ultimate Software,Workday等,很可能将会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目前来说,Salesforce.com是市场领导者,并且遥遥领先其他竞争者。   而传统软件提供商,例如Oracle,SAP,Infor等,将会继续加快挺进SaaS市场的步伐,最快的方式就是不断收购相对小的SaaS软件提供商,以弥补SaaS战略上的劣势。   从区域市场角度: 美国依然是SaaS商业流程软件市场的领先者。美元的强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大型SaaS服务提供商都都来自美国,牢牢占据着客户群。新兴的SaaS服务提供商很多也将总部设在美国,因其得天独厚的生态圈和已经受过良好教育的,对SaaS持欢迎态度的客户。   亚太区目前仍然偏向于传统软件。一方面是由于客户对SaaS的认知不够,对数据安全性和掌控表示担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SaaS软件相对缺乏对当地语言的支持,网络不稳定,以及政府的干预。尽管如此,市场仍然挡不住SaaS的风头日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瞄准这个市场,从BAT这种大型私企到许多初创企业。相信不远的将来SaaS在亚太区会有很好的前景。   欧洲也是暂时倾向于传统软件。来自美国的软件提供商们受到了来自欧洲本土的软件提供商的挑战。从文化的角度看,欧洲的企业接受改变的步伐也相对慢一些,SaaS遇到的挑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SaaS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SaaS商业流程软件和传统软件相比有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安装时间短,灵活的迭代配置模式,流程设置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维护方便(基本是服务提供商来维护),定期更新,按使用付费等。   SaaS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定期更新固然能使企业永远在最新的版本上,但强制的更新加重了企业人力和时间上的负担,必须每次都得去适应技术和功能上的变化。并且SaaS除了一些简单的设置以外,基本无法进行私人定制(更改源代码),对有特殊要求的企业而言基本无解。另外,企业对数据的掌控低,因为数据都存储在云端。   但总体来说,SaaS的优势大于劣势,这也是其市场前景好的原因。要将SaaS的优势发挥出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需要企业在战略和实施上考虑周全。比如从战略上应该将SaaS纳入整体的IT战略和技术架构之中。缺乏全局观会导致企业忽略SaaS软件和其他现有的企业软件的连接性,购买一堆零散的软件,导致数据无法整合,用户体验也不一致。另外,企业在选择SaaS服务提供商时应该做好尽职调查,了解软件的功能,技术性能,和现有的企业软件的连接性(哪些是预装的接口,哪些接口需要安装),是否符合数据安全性和隐私相关的法律法规,后台支持能力等等。   而对于某些企业而言,SaaS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不能因为SaaS是大势所趋就随波逐流。了解自己的需求很重要。毕竟,如果需要一个苹果而去买了一个更好吃的橘子并不明智。     作者简介:Tracy Wang   德勤咨询(Deloitte Consulting)人力资本高级管理咨询顾问 为客户公司提供关于人力资源战略,流程设计,商业论证,人力资源技术战略和服务提供商招标与选择,组织架构和标杆分析等咨询服务。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德勤咨询以及其他德勤旗下分支机构无关。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寻求报道。 HRTechChina提供、关注最尖端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您可以搜索“HRTechChina”公众号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
    Salesforce
    2016年02月26日
  • Salesforce
    新三板企业级SaaS行业深度研究报告—行业春天已经来临 原创 2016-02-17  胡雅丽/陈俊云 CITICS新三板研究 CITICS新三板研究 投资要点国内企业级SaaS发展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基于多维度因素分析,我们判断企业级SaaS在国内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成熟:(1)基础设施,国内底层云服务设施已经实现规模普及,产业趋于成熟。(2)用户习惯,移动互联网已经完成国内用户云端产品使用习惯的培养。(3)企业意愿,国内经济持续走弱,云服务本身部署便捷性、成本经济性开始凸显,国内企业用户对SaaS接受意愿正在明显提升。(4)资本投入,资本市场对企业级SaaS投资热情全面升温,资本介入正加快企业级SaaS市场成长速度。  美国企业级SaaS发展路径对国内市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美国市场作为全球企业级SaaS市场发源地,其发展路径对全球市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美国市场发展路径具有如下典型特征:(1)技术路径:从承载单一功能的软件方案到企业业务导向的综合方案演进;(2)产品形态:通用模块先行,并逐步向行业垂直模块扩展;(3)竞争格局:并非一家独大,格局较为分散,传统软件企业、消费互联网公司缺乏明显优势。我们总结认为,典型SaaS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概括为:企业需求导向的产品能力和服务能力、线下渠道推广能力,以及产业纵向资源整合能力。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空间正逐步打开。 (1)过去的企业软件市场,中美参与企业营收、市值差异较大原因主要在于PC时代国内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下,以及国内企业版权意识不足而导致传统软件售卖模式失效。(2)当前时点,相对于美国市场,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传统企业软件业务渗透率不足5%。(3)未来时点,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国内覆盖用户超过6亿人,SaaS模式能有效克服传统软件售卖模式弊端,制约企业软件发展的两大阻力已经消除。艾瑞咨询预计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规模2015年将超过20亿元,并在2018年突破100亿元。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将大概率复制美国发展路径。 我们判断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发展路径将大致和美国市场类似:(1)产品&用户。率先从通用模块产品起步,并逐步向行业垂直应用扩展,前期以中小企业客户为主,并逐步向大企业客户扩展。(2)商业模式。价格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产品和客户需求的匹配性才是首要因素,SaaS企业在发展初期可能经历较长时间亏损,商业模式有望从初期的订阅服务逐步向产业互联网服务扩展,但演进路径预计较为漫长。(3)竞争格局,最看好新兴SaaS企业,市场未来竞争格局将较为分散,能同时容纳多个参与企业,当前阶段应结合定性、定量两个层面维度评估企业SaaS业务发展可持续性。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持续低迷风险,企业对于云服务的接受过于缓慢风险,市场竞争持续加剧风险。投资策略。 我们看好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长期发展前景,并判断新兴SaaS企业将是该领域最可能的胜出者。建议积极关注通用模块领域的领先企业,以及行业垂直领域的优质初创公司,并结合CAC、留存率、LTV等指标判断企业SaaS业务的发展持续性。对应到新三板的投资标的,建议重点积极关注和创科技、北森云、客如云,建议关注微企信息。 目录 1. 投资聚焦1.1报告缘起伴随亚马逊、阿里巴巴、微软等全球IT巨头在2015Q3发布靓丽的季度云服务营收数据,市场对云计算的关注度开始全面提升。云计算架构主要包括IaaS、PaaS和SaaS三个层次,我们判断IaaS、PaaS具有较为明显的规模效应,将更多是行业巨头的游戏,初创型公司很难介入。位于应用层的SaaS因目标用户类别多样性、需求复杂性,该层级市场将能够容纳足够的参与企业存在。基于对美国市场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经历超过10年的发展,当前美国企业级SaaS市场竞争格局仍处于较为分散的局面,超过40家估值大于10亿美元的参与企业存在于该市场。 新三板作为服务国内中小企业的资本平台,我们相信未来将会有大量优质的企业级SaaS企业在这里涌现,并给投资者创造持续的投资机会。因此,站在当前时点,我们也希望通过对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未来空间、发展路径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和投资者一道共同把握国内企业级SaaS领域的投资机会。 1.2投资观点国内企业级SaaS发展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基于如下因素,我们判断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国内底层云设施正快速规模普及、产业整体趋向成熟,移动互联网加速用户使用云端产品习惯的培养,经济下行趋势下企业对云服务的使用意愿出现明显提升,资本开始积极介入SaaS市场。 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空间正在逐步打开。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国内覆盖用户超过6亿人,SaaS模式能有效克服传统软件售卖模式弊端,过去制约国内企业软件市场发展的两大阻力已经消除,艾瑞咨询预计,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规模在2015年将超过20亿元,并在2018年突破100亿元,未来市场年增速将保持在50%以上。 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将大概率复制美国发展路径。基于对国内市场参与企业、产品形态、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等维度因素的分析,我们判断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将大概率复制美国市场发展路径。我们预期国内市场未来竞争格局将较为分散,能同时容纳多个参与企业;当前阶段应结合定性、定量两个层面维度评估企业SaaS业务发展可持续性,定量维度建议重点关注企业用户获取、用户留存、用户付费等维度指标。、 1.3创新之处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发展客观基础的系统分析。我们从底层云基础设施、用户习惯、企业意愿、资本市场等维度系统分析了企业级SaaS在国内发展的客观基础。我们判断,在当前阶段,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趋于成熟。 美国市场发展路径以及重点公司发展历程分析。美国市场作为全球企业SaaS的发源地,聚集了大量的优质SaaS公司,我们系统分析了美国市场的发展路径,并对美国本土标杆公司发展历程进行了探索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在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典型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 国内市场发展路径系统分析。在对美国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内市场未来空间、当前发展阶段、未来发展路径(产品形态、竞争格局、商业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展开论述,并建议在当前阶段,应结合定性、定量两个层面维度进行目标企业甄选。 1.4风险因素行业风险。宏观经济持续低迷风险,企业对于云服务的接受慢于预期风险,市场竞争持续加剧风险。 公司风险。产品不及预期风险,大部分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风险。 2. 国内企业级SaaS 发展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2.1基本概念:面向企业应用场景的云端软件服务企业级SaaS:面向企业应用场景的云端软件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的简称,根据云计算的通用架构体系,我们将SaaS定义为,以底层的IaaS和PaaS为支撑,并基于互联网面向最终用户的产品服务模式。和传统的软件服务模式相比,SaaS模式具备成本低、迭代快、种类丰富等诸多优点。根据面向用户群的不同,我们可简单将SaaS分为个人级SaaS和企业级SaaS,本报告主要讨论企业级SaaS,根据最终企业应用场景的不同,企业级SaaS也存在诸多分类方式,但基本可概括为通用型、行业垂直型两个类别。 2.2发展条件:国内企业级SaaS 发展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当前时点,基于对底层技术设施、终端用户行为偏好、企业经营需求以及资本市场热情等多维度的判断,企业级SaaS在国内市场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1)      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在国内快速普及 对标美国市场:底层IaaS成熟带动SaaS崛起。参考美国市场的发展经验,底层IaaS率先发展和成熟直接带动了SaaS产业的崛起和蓬勃发展。美国IaaS服务商在云计算技术成熟后率先实现高速发展,VMware、Citrix等代表性公司依靠对虚拟化等核心云计算技术的成功研发,使云计算大规模普及应用。随着云计算基础技术的成熟,互联网公司Amazon、传统主机托管服务商Rackspace推出自身的IaaS服务,依靠灵活配置与低成本优势迅速受到用户欢迎,业绩大幅度增长。最终在IaaS的基础上,salesforce、netsuite等基于SaaS的企业业绩迎来全面爆发。 国内市场:底层云计算基础设施开始快速普及。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整体上滞后于美国市场,自2012年开始,在政府的强力政策推动下,云计算基础设施开始在国内进入快速普及阶段,亚马逊、微软、IBM的云服务相继在国内落地,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进入2015年,国内云服务龙头阿里云业绩实现爆发,预计2015年全年收入将超过20亿元。参考美国市场的发展路径,我们预期随着底层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规模普及和成熟,SaaS服务崛起时点正逐步逼近。 (2)      用户习惯:移动互联网加速推动用户向云端迁移 经验显示,企业应用变革一般跟随个人应用变革,以上世纪90年代为例,PC的崛起率先成就了个人市场的微软、英特尔等企业,伴随个人市场的成熟,面向企业市场的思科、IBM、ORACLE等企业迎来了近十年的业绩增长期。目前在互联网应用场景上,PC向移动端的迁移已经成为定势,同时移动端硬件在计算能力、页面显示等方面的局限性推动云服务快速普及。应该说,经历近5年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步实现用户使用云端产品习惯的培养。 (3)      企业用户:企业需要更理想IT计算架构实现成本、效率的改善 在全球宏观经济持续走弱的背景下,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均需要更为理想的IT计算架构实现成本端、运营效率端的改善。我们发现,美国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于2009年,而这正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第一年,一个相对应的现象就是,2009年,美国民众对“云计算”的搜索热度出现明显提升。2015年,伴随国内经济持续走弱,我们发现国内用户对“云计算”搜索热度也出现明显提升,同时考虑到SaaS业务本身在采购成本结构、决策链条等方面相对传统软件业务的优势,企业用户端对SaaS需求意愿正日趋强烈。 (4)      资本市场:资本的进入加快SaaS产业的成长速度 以美国市场为例,自2011年以来,企业级SaaS领域投资持续升温,2014年,美国市场每年获得投资的企业级SaaS项目已经超过1000个,融资额超过100亿美元。作为紧跟美国市场的中国市场,自2014年开始,资本市场对企业级SaaS的投资热情开始全面升温,全年融资项目较2013年增长1倍,2015年前三季度融资项目就已经超过2014年全年的合计。资本的介入正在加快企业级SaaS市场的成长速度。 3. 美国 市场:平稳演进,较消费互联网存在显著差异当前国内企业级SaaS 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整体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借助对西方成熟市场产业发展路径、典型企业核心竞争要素的分析和归纳,并结合国内市场的特殊性,对于指导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的发展,以及优质投资标的的遴选具有突出的意义。在本部分,我们重点分析美国企业级SaaS市场的发展路径,以及通过对代表性成功企业成长历程的分析,总结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对应的企业核心竞争要素。3.1市场发展路径:较消费互联网存在显著差异技术路径:单一功能软件方案向企业流程导向综合解决方案 逐步演讲咨询公司Saugaluck technology研究认为,从2001年到现在,基于企业普及率、SaaS产品发展方向、产品和新特点等维度,美国企业级SaaS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同时产品形态逐步由最初的1.0逐步过渡到2.0。 第一阶段:2001~2005。该阶段SaaS产品更多是传统软件产品的互联网化,核心目标旨在于实现快速部署,降低企业TCO,产品可配置性较差,且仅有少数企业采用。 第二阶段:2005~2010。产品形态逐步过渡到2.0时代,产品强调面向企业提供集成化的解决方案,同时产品的个性化、可定制化能力开始增强。SaaS生态逐步形成,头部企业通过PaaS平台构建应用商店,整合大量ISV,搭建初步的生态系统,并推动商业模式的丰富和升级。大量的企业开始使用SaaS产品。 第三阶段:2010~2014。产品形态进一步演进,强调从企业商业流程出发,在SaaS生态、企业用户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持续优化,同时逐步延伸到企业外部,帮助企业衔接上下游资源,实现产业互联网构建。SaaS产品在企业层面获得全面普及和应用。 竞争格局:市场格局较为分散,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缺乏明显优势 (1)并非一家独大,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相较于消费互联网领域一家独大,强者愈强的市场格局,这一规律在企业级SaaS领域并不明显,比如在CRM领域,除了行业巨头salesforce之外,还聚集者类似于Zendesk、Rightnow等大量的企业,同时大量的新兴企业仍在持续涌现中。根据我们的统计,截至目前,salesforce已经发展超过10年,累计覆盖企业客户超过10万,同期美国境内登记企业数量近3000万,salesforce产品的企业用户覆盖率不足5%,salesforce之外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可拓展空间。2010~2014年,美国境内共有超过40家企业级SaaS厂商成功实现IPO,且成功IPO企业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总的来说,在当前阶段,美国企业级SaaS市场仍是一个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的市场,消费互联网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并不适用于企业级SaaS。 (2)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缺乏明显优势。在美国市场,企业级SaaS领域聚集了大量的参与企业,按企业类型,可大致归类为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以及新兴SaaS企业。我们分析发现,以SAP、ORACLE、IBM等为代表的传统软件公司虽然在SaaS领域进行积极布局,但业务表现较市场整体并无明显亮点,SaaS业务收入主要由外延并购项目贡献,内生贡献占比极为有限。同时,互联网公司方面,亚马逊主要聚焦于规模效应显著的IaaS和PaaS层,google的SaaS业务则更多面向个人用户,微软、Adobe在SaaS领域主要依赖于office、pdf的独特优势。 产品形态:通用模块先行,行业垂直模块开始出现 根据Gartner数据统计,2013年全球企业软件市场规模为1300亿美元,其中企业SaaS市场规模为226亿美元,对企业软件的渗透率为17.4%。在具体模块构成方面,SaaS市场较企业软件整体存在显著差异,CRM在整个SaaS服务领域的占有率达到41%,ERP在整个SaaS服务领域的占有率为12%,企业级SaaS目前仍主要以通用模块为主。我们统计了美国目前上市企业级SaaS企业中市值top 10企业的主营业务类型,发现企业仍主要以CRM等通用模块为主,但同时,专注于医疗、制药等细分行业的模块产品开始出现。Salesforce针对美国企业软件各领域SaaS化的统计分析也支持了我们的上述推论,即通用模块率先实现发展并走向成熟,行业垂直型模块开始逐步涌现。 3.2标杆企业 分析:产品、渠道、生态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上文中,我们对美国企业级SaaS产业的大致发展脉络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分析,在该小节中,我们将通过对美国企业SaaS领域代表性企业业务成长路径的分析,尝试总结和提炼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产业竞争要素。 传统企业软件厂商-SAP:外延并购成为云业务增长主要动力 公司积极布局SaaS业务。公司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和协同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服务于25个行业,拥有超过25,000企业客户, 其中包括财富500强80%的企业及85%最有价值的品牌,从2009年开始,公司全力向SAAS行业进军。公司在云业务领域的布局大致经历如下阶段: 2007~2010。2007年推出BusinessByDesign的SaaS版本,并开始在小范围内试用,2009年确立SaaS作为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 2011~2012。升级版的BusinessByDesign以及SAP HANA(PAAS)上线,并确立外延并购为发展云业务的重要方式之一,期间并购活动开始加强。 2013~现在。并购活动持续加强,同时公司产品线全面向云端迁移,并开始覆盖中小企业客户。 外延并购驱动公司SaaS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14年公司SaaS业务实现收入10.87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50%,占公司整体收入比重为7.3%,公司SaaS业务自2012年以来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但在具体的收入结构上,公司在2011、2012年分别并购的SuccessFactors、Ariba在被并购前均已经形成规模收入,其中SuccessFactors在2011年收入超过3.2亿美元,Ariba在2012年收入超过4.3亿美元,考虑到两个公司在2014年必然并表,因此我们分析认为公司的云业务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外延并购所贡献,公司内生产品的贡献仍相对有限。 SaaS领域龙头—Salesforce:构建SaaS生态 全球最大的企业级SaaS服务提供商。公司自1999年起步,从单一的CRM产品起步,经历16年的发展,公司产品线拓展至销售、客服、marketing、办公协同等系列领域,2011年覆盖企业客户数即超过10万。公司目前市值超过400亿美元,预计2015年营收在70亿美元附近,公司在SaaS领域发展大致经历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1999~2004):持续夯实基础产品模块。公司先后推出SFA 、CRM应用程序,以及企业云计算API程序语言Sforce,持续完善产品基础功能,并成功IPO。 第二阶段(2005~2010):实现SaaS生态体系初步构建。公司推出云计算程序语言Apex,云应用程序商店AppExchange,以及PaaS平台Force.com,引入ISV满足企业定制化需求,实现SaaS生态初步构建,企业客户数超过10万。 第三阶段(2011~现在):从提供软件产品到企业资源整合服务。在该阶段,公司通过持续的并购不断构筑核心产品壁垒,并通过产品线、企业用户群的持续拓展,不断扩大基础SaaS生态,并通过产业资源的整合和衔接,逐步向产业互联网进行演进。 在公司长达16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尝试从公司的营收结构、销售渠道等多个维度去分析和总结公司的核心业务特征和业务亮点: (1)业绩增速:长期保持平稳增长。我们分析发现,自成立以来,公司营收持续保持在30%及以上的平稳增幅,明显领先于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市场,但增幅并没有像消费互联网领域一样,实现指数级的增长。 (2)收入结构:订阅收入为主要收入构成。从公司的营收结构来看,订阅收入一直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且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2014年公司订阅收入占整体收入比重为93%。虽然公司自2006年就推出PaaS平台,并推动SaaS生态的构建,但是定制化业务占比一直保持较低水平,更多还是作为公司增强平台客户黏性,满足客户多样性需求的支撑手段。 (3)市场营销:销售费用持续保持较高占比。公司销售费用占收入比重一致保持在较高水平,基本在45%以上,2011年公司为发展新客户,并实现更为均衡的客户配置,将销售费用占比提升至50%以上,导致业绩出现亏损。我们分析发现,公司的销售费用占比显著高于消费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软件公司,当然较高的销售费用也保证了公司在新客户获取、老客户留存方面的理想数据表现。 (4)收入结构:多元化扩展。公司从单一的CRM产品模块起步,并逐步在功能模块、垂直行业两个维度进行持续拓展,并逐步形成完成的管理软件服务体系。2014年公司CRM产品模块收入占比降低至50%左右,意味着公司产品多元化扩展路径的基本成功。 小结。我们总结判断,公司能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级SaaS服务公司,主要源于以下几个维度能力的构建: (1)产品能力。公司从CRM产品起步,在单点做到极致后,通过持续的内生扩展和外延并购,不断在通用模块、行业垂直两个维度持续进行产品扩展,不断引导和满足平台用户需求,并通过PaaS平台的构建和ISV的引入,实现企业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2)渠道能力。公司具有庞大的、面向多渠道的销售团队,销售费用占收入比持续保持在50%附近,同时公司从小企业起步,并逐步扩展大企业客户,最终实现各行业、各层级规模企业用户的均衡配置。 (3)生态能力。公司从早期的API程序语言Sforce的推出,到PaaS平台、应用程序商店、云开发语言等系列产品的布局,公司持续致力于SaaS生态的构建,并通过SaaS生态的构建和运营,实现企业用户、合作伙伴、salesforce各方利益的共同实现,SaaS生态进入良性循环通道,并逐步引导平台向产业互联网过渡。 Workday:聚焦大企业客户 SaaSHCM领域领先企业。公司成立于2005年,公司创始人为原PeopleSoft创始人, 2004年PeopleSoft以54亿美元的价格被ORACLE收购。公司面向企业提供全套基于SAAS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服务,到2015年为止,全球有超过700家企业客户,目标客户主要为大型国际性机构,并且主要针对的是拥有1000以上工人数量的机构,同时在全球基于SaaS的HCM领域,市场份额仅次于SAP旗下的successfactors。公司的发展历程大致归纳如下: 2005~2006。创始人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认知,开展基于SaaS的HCM(HumanCapital Management)业务,借助SaaS模式避开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巨头的竞争,加上HCM系统本身复杂性,避免和SalesForce等云服务龙头展开正面冲突。 2007~现在。持续丰富产品组合,先后发展FM(FinancialManagement)、Insight Applications等,并通过持续并购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逐步形成以HCM(HumanCapital Management)为核心的产品矩阵。 基于对公司业务成长速度、收入结构、费用结构等维度的分析,公司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总结公司业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征: (1)收入:收入高速增长,订阅收入为主要收入构成。公司2014年度共实现收入7.88亿美元,其中订阅服务为6.13亿美元,占比77.8%。近年来公司订阅部份收入增速持续领先于定制服务。且定制服务经营利润率显著低于订阅服务。我们推测,公司更多是将定制服务作为辅助支撑业务,以提升平台用户的满意度和黏性。 (2)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持续保持较高水平。随着公司产品的逐步成熟,以及客户持续积累,公司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出现降低趋势,但整体仍保持较高水平。2014年,公司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占收入比分别为40.2%、40.1%,研发费用显著高于salesforce15%的水平。我们判断这主要由公司聚焦大客户,持续进行产品研投入所导致。较高的研发、销售费用占比也导致公司持续亏损。 小结。在目标客户策略上,公司聚焦于大型企业客户,从而导致研发费用占比明显高于一般SaaS企业,同时近年来持续的战略性加大客户获取力度,导致营销费用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使得公司持续亏损。在产品策略上,公司从HCM模块起步,并在功能模块、应用场景等维度进行持续拓展,不断提升单位企业用户的价值贡献,但订阅收入始终为公司主要营收构成,定制服务仍处于从属支撑地位。 总结:产品、渠道、资本共同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基于对美国SaaS领域代表性公司的分析,我们总结认为,SaaS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归纳为如下: 1)     产品能力。产品是企业成功的根本,而企业产品的发展路径一般是遵循从单点切入后,通过功能、应用场景等维度的持续拓展,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并最终通过平台生态的构建提升用户使用黏性。 2)     渠道销售能力。较于消费互联网市场,企业级SaaS业务一般需要维持庞大的线下销售团队,以实现企业用户获取、留存,SaaS企业的销售费用占收入比也通常需保持较高水平。 3)     资本能力。SaaS企业在发展初期,可能需要经历漫长的亏损期,资本的支持尤为重要,产品、渠道能力的构建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4. 国内 市场:大概率复制美国市场发展路径4.1市场空间:国内市场成长空间正逐步打开过去:国内企业软件业务落后于美国市场 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美国三大互联网公司google、facebook、amazon合计市值近1万亿美元,而中国BAT合计市值也超过3000亿美元,考虑到美国互联网公司业务的全球性,以及中国企业本土局限,中美两国在消费互联网市场相差并不大;而在企业市场,三大企业软件市场巨头oracle、sap和salesforce合计市值近3000亿美元,而国内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用友网络、金蝶国际合计市值不足50亿美元,较美国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1)PC时代国内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下。国内企业信息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且中国是一个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国家,中小企业数量占比高达99%,根据中国软件协会的统计,在PC为主要办公载体的时代,国内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水平极度低下,企业中使用电脑人数占比处于较低水平,这客观上限制了软件产品在企业中的推广和普及。 (2)国内企业版权意识不足,盗版横行。另外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则是,国内企业用户版权意识缺乏,导致盗版横行,从而使得传统软件产品商业模式基本失效。以游戏产业为例,在海外市场,console主机游戏贡献主要份额,而在国内市场,由于盗版的横行,企业不得不转向网络游戏市场,并通过游戏内虚拟道具获取主要收入。 现状: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IDC数据,经历近15年的发展,目前美国市场SaaS对企业软件的渗透率也仅为30%左右,预计到2018年,这一比例能够提高到40%左右。相对于美国市场,国内企业SaaS市场目前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传统企业软件业务渗透率仍不足5%。 未来:看好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的长期成长性 (1)国内企业软件发展主要障碍已经基本扫除。经过报告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移动互联网在培养用户云端产品使用习惯方面的突出贡献。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6亿人,按用户规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地区,智能手机已经在国内用户中实现较高的普及率,这是较PC时代较大的差异所在。因此,PC时代由于较低的PC终端渗透率而导致企业软件市场发展受限的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基本不构成实质性障碍,而软件业务SaaS化能有效解决传统软件商业模式失效的问题;同时,对标美国市场,中国已经具有规模企业数量。基于上述判断,我们看好国内企业SaaS市场长期的成长空间。 (2)国内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根据咨询公司易观的研究结论,(1)市场结构。目前国内SaaS市场仍主要以消费级SaaS为主,企业级SaaS市场占比正逐步提升,2015年该比例值已经提升至10%左右。(2)市场规模。艾瑞咨询预计,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规模2015年将超过20亿元,并在2018年突破100亿元,未来市场年增速基本保持在50%以上。(3)企业用户。艾瑞咨询认为,短期市场增长主要动力仍在于付费企业数量的增加,而非单位企业ARPU的提升,预计到2018年,付费企业客户数超过50万;同时到2018年,覆盖整体用户数超过5000万,其中付费用户数接近2000万,整体商业模式将进一步丰富和打开。 4.2发展路径: 大概率复制美国市场         参与者:各领域企业纷纷涌入 自2013年开始,大量企业积极布局企业SaaS领域,这些企业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别,即传统互联网公司、传统企业软件公司以及新兴SaaS企业。 互联网公司。以BAT等企业为代表,基本从各自的资源禀赋出发,其中百度借助搜索入口优势,期望通过企业直达号实现人和企业服务的直接对接;腾讯依托微信平台,打造企业公众号,实现企业办公服务的微信化;阿里巴巴依托既有的电商生态,发力企业IM和底层云业务。整体思路还是在于扮演平台角色,聚各方力量,打造企业服务生态,而本身并不承担线下渠道推广等功能。 传统软件企业。主要以用友、金蝶、浪潮软件、东软等企业为代表,用友面向中小企业推出SaaS化的畅捷通平台,金蝶则全力开发大中型企业移动办公市场,浪潮则全面布局云计算解决方案。 新兴SaaS企业。作为当前企业SaaS领域最为活跃的参与者,参与企业基本覆盖了从通用模块到行业垂直应用等各个领域,并在产品形态、目标用户群方面不断分化,持续填补市场空白。 发展路径—目标客户:从中小企业起步,并逐步向大企业扩散 在美国市场,salesforce等企业在起步阶段一般从中小企业开始切入,待产品能力、市场品牌形成一定积累后,再逐步扩展至大型企业,仅有workday等少数企业一开始便聚焦行业大客户。考虑到中国市场庞大的中小企业规模,以及大企业在定制化要求、信息安全敏感度等方面较西方企业更为严重,我们判断行业的发展路径将更多是从中小企业起步,并逐步向大企业扩散。 发展路径—产品形态:通用模块起步,逐步向行业垂直领域扩展 回顾美国市场,企业SaaS产品一般从通用型产品模块起步,并逐步扩散到垂直行业应用领域。目前,国内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根据艾瑞数据统计,2014年,CRM、OA等通用模块在国内企业SaaS市场占据主要收入份额,同时基于投资研究机构IT桔子对目前国内SaaS参与企业产品方向统计分析来看,人力资源、销售、OA等通用模块仍为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方向,行业垂直领域的渗透尚未展开。因此,我们认为,国内企业SaaS市场产品形态的演进路径必将是从通用模块开始,待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向行业垂直应用领域进行延伸渗透。 发展路径—发展速度:缓慢的过程 在消费级互联网领域,用户、收入的增长往往是指数级的过程,但是这一规律在企业级市场并不适用,企业的决策成本远非个人用户所能及,企业对新的产品、事物的接受和规模化应用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salesforce为例,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截至2010,公司公积累企业客户数为10.7万,占美国企业总数不足5%;国内SaaS CRM领域代表性企业纷享销客、销售易、和创科技,自成立到现在,各自积累的付费企业客户数也仅为1万家左右。同时考虑到国内企业过去低下的信息化水平,因此,我们预计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发展速度长期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大概率不会高于美国市场发展速度。 发展路径—商业模式:价格并非核心因素,产业互联网服务将是远期重要商业模式 (1)价格并不是核心因素。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参与企业依托免费的大旗,以及“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信条,甚至不计成本的补贴政策实现用户获取和用户习惯的培养,并最终期望于沉淀的规模用户群实现商业变现。但是在企业领域,根据易观国际的调查结果,企业更多基于具体业务需求,以及产品安全性、稳定性进行产品的采购决策,价格在其中并不扮演一个核心的角色,依靠简单免费的策略并不能实现有效用户的获取。 (2)SaaS企业发展早期可能面临持续亏损。在传统软件售卖模式下,软件企业的大部分现金流可通过license费用收取在当期获得,后期通过持续的软件升级和维护费用获取收益;而在SaaS模式下,企业主要收入来源于周期订阅费用、用户增值服务的提供等,期初获得的现金流入相对有限,整个资金流入是一个相对更为平滑的过程,这可能导致大部分的SaaS企业在发展初期面临持续的亏损。 (3)商业模式有望从订阅服务向产业互联网服务扩展,但演进路径预计较为漫长。当企业SaaS平台发展到一定规模后,SaaS平台上面将会沉淀大量的企业客户以及其后面的用户群,发展到这一阶段后,SaaS平台部分商业模式的设计逻辑和消费互联网领域已经极为一致。思考如何针对该部分海量用户群的变现,最为顺畅的路径便是外围企业服务和平台企业用户的对接。SaaS平台将和目前的微信等用户平台一样,通过平台职能的履行、资源的整合和对接实现平台沉淀用户的变现。但从海外企业的发展来看,这需要取决于诸多条件的满足,大概率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发展路径-竞争格局:看好本土新兴企业,竞争并非当前阶段焦点 最为看好本土新兴SaaS企业。目前,国内企业SaaS市场聚集了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新兴SaaS企业等多类参与者,基于对美国市场典型公司的研究总结,我们已经得出产品、渠道、客户服务以及资本在企业成长中的核心意义。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在产品设计、线下渠道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也基本印证了美国市场的真实发展状况,我们更看好新兴的SaaS企业;和消费级产品类似,企业级产品本身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受制于地域文化、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局限性,海外企业在中国市场很难扮演重要角色。综合来看,我们看好本土新兴SaaS企业。 当前阶段应更关注企业自身质地。参考美国市场发展路径,即使市场发展超过10年后,市场竞争格局仍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并未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当前国内企业SaaS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参与各方仍处于持续的探索和尝试中,市场竞争格局尚不明朗,过度关注市场的相对竞争地位并不完全合理,而更多应从企业本身的基本质地出发进行判断。根据美国市场发展经验,建议从两个层面关注企业的基本质地:(1)定性维度,SaaS企业的核心能力可概括为产品能力、渠道销售能力以及资本运营能力。(2)定量维度,从企业用户获取、企业用户留存、企业用户变现等量化维度分析判别企业业务的可持续性和商业合理性。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将是当前阶段最为合理的企业甄选方式。 5.一些行业的思考在企业级SaaS的研究过程中,有些问题我们一直在持续思考,这些问题可能已成为市场普遍担忧,也可能会不经意间成为市场未来潜在的风险点,当然,我们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虽然看起来可能仍需要持续完善。 问题1:国内大企业一般存在深度定制化需求,SaaS是否适用于大型企业? 从美国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大部分企业在创立初期主要选择中小企业开始,因为从SaaS本身的成本效益以及规模扩展性维度,中小企业自然是最为顺畅的逻辑选择。但也有部分企业聚焦大型企业客户领域,比如workday,但是导致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双双高企,并持续亏损。国内大型企业较西方企业,存在更多的的定制化需求,但我们通过行业的走访发现,大多数需求其实属于伪需求,并非企业的实际需要而触发,通过客户需求的主动管理、模块化配置以及快速版本迭代能有效管理定制化需求。但数据安全性等担忧的消除仍将是长期和缓慢的过程。 问题2:中小企业市场SaaS模块较为单一和标准化,产品壁垒低,参与者众多,长期必将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最终陷入死循环? 目前国内企业SaaS市场中,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的确是参与者最多的一个群体。我们在前文中已经分析得出,未来市场将是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的市场,能够容纳足够多的企业,当前激烈市场竞争并未把握问题的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渠道、资本,而非价格。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仍然存在较大的竞争壁垒,尤其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的企业用户需求满足能力。在当前时点,我们建立关注产品能力、渠道能力、资本获取能力突出的企业。 问题3:免费模式是否有效? 和消费级市场不同,价格并非企业客户考虑的首要因素,产品对企业业务需求的满足能力是企业产品选择首要考量标准。我们相信单纯的免费策略并不会对市场的竞争格局造成实质性的影响。采用免费模式的产品,其目标客户预计主要集中于微型企业,产业构建逻辑和消费互联网并无明显差异,而极简、通用的产品设计将导致产业竞争壁垒过低,参与企业长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价值相对有限。 6.投资策略6.1看好 国内企业级 SaaS 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我们看好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国内市场当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艾瑞预计国内企业SaaS市场整体规模2015年将超过20亿元,并在2018年突破100亿元,未来市场年增速将保持在50%以上。 6.2建议两条主线关注新三板优质公司我们判断国内企业级SaaS市场将大概率复制美国市场发展路径,看好新兴SaaS企业在该领域的市场表现。当前国内市场整体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基于对国内市场发展路径的判断,在当前时点,建议积极关注通用模块领域的领先企业,以及行业垂直领域的优质初创公司,并结合定性、定量两个层面维度指标判断企业SaaS业务的持续性。对应到新三板的投资标的,建议重点积极关注和创科技、北森云、客如云,建议关注微企信息。 6.3企业级SaaS 行业公司估值分析目前国内主板市场已经有部分企业级SaaS相关公司,但SaaS业务在对应主板公司中收入贡献占比基本较小。美国本土目前已经形成大量企业级SaaS公司聚集,美国SaaS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企业市值对应2014/TTM的P/S为8/6倍。新三板目前已经有少量SaaS企业出现,且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7. 新三板重点公司分析  7.1和创科技(834218) :国内领先的SaaS CRM服务提供商国内领先的SaaS-CRM服务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09年,核心产品为基于SaaS的“红圈营销”平台,主要面向国内中小企业提供基于SaaS的CRM软件服务,公司当前根据客户企业产品使用人员数量收取订阅服务费用,截至2015年底,公司企业客户数已经超过4万家,其中付费企业数超过1.3万家。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2300万元,同比增长53.8%,录得亏损362.7万元,亏损额较2013年的129.0万元进一步放大。 公司具有完整的产品架构体系。公司在基于SAAS的CRM领域已经形成三层的产品布局体系,其中底层以“红圈钉钉”为主,提供基础通用的IM和营销管理功能;中间层为“红圈营销”,主要面向各个行业提供可配置化的营销管理产品,目前已经覆盖建材、快销、医药和农牧四个行业;上层为面向大企业客户的定制化版本,目前该产品已经在新希望集团落地。在产品的个性化方面,公司产品后台已积累超过一千个可配置模块,同时公司产品大版本迭代周期一般为三个月左右,在产品纵向功能完善、行业拓展方面快速推进。 公司已建立庞大的销售和服务能力。截至2015年底,公司销售团队已超过1000人,占公司员工比重高达2/3,并在全国32个主要城市建立直销中心。同时在直销渠道外,公司吸引超过200家渠道代理商加盟。在产品服务方面,公司已形成150人线下服务团队,内容涵盖线下服务咨询实施、客户回访等方面。2016年1月,原赶集网副总裁王正洪加入和创,负责公司直销、渠道、运维等业务,王正洪2014年初加入赶集负责赶集网直销业务,其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带领赶集网直销团队成为互联网行业中与阿里巴巴旗鼓相当的强悍直销军团。 公司投资团队阵容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突出。公司自成立来先后获得雷军、李汉生(原惠普中国区副总裁)等知名人士的天使投资,以及复星、东方富海等机构的股权投资,阵容强大的投资团队为公司在融资、企业资源整合、优秀人才吸引等方面提供了坚实保障。2015年7月,公司和阿里钉钉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承诺在产品、市场和客户等方面进行资源对接,8月双方合作研发的红圈钉钉上线,上线首周便获得1.3万家企业使用,其中付费企业数3000家,我们预期阿里背后强大的电商企业资源将为公司业务发展带来充分的想象空间。 风险因素。公司可能持续亏损风险,公司新产品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持续加剧风险。 估值比较。目前美国市场上市SaaS企业市值对应2014/TTM的P/S平均值为8/6倍,公司目前尚处于协议转让阶段。 6.2北森股份(Q153906 :国内SaaS HR领域的领军者国内SaaS HR领域的领军者。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面向国内大中型企业提供基于SaaS的HR管理解决方案。公司当前业务包括基于SaaS的HR管理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人才管理咨询三部分。同时公司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基于自有的PaaS平台BeisenCloud,为客户提供快速的个性化定制开发服务。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35.1%,其中基于SaaS的软件和应用服务占比为67.1%;同期亏损1200万元,亏损额较2013年的亏损700万元进一步扩大。 公司SaaSHR产品布局完整。公司从测评、招聘业务起步,截至目前,在云业务部分,公司已经形成包括测评云、招聘云、绩效云、继任云等六大模块的一体化HR管理SaaS软件体系,以及覆盖实施服务、客户成功服务、认证培训等5大部分的服务体系。2014年公司加入云安全联盟(CSA),并成为国内首家加入该组织的SaaS企业。2015年,公司自有的PaaS平台BeisenCloud正式上线,建立了基于多租户架构的SaaS+PaaS一体的服务模式,该平台整体功能定位将类似于salesforce的Force.com 平台。 SaaS业务运营数据行业领先。根据易观研究结果,公司被评为2015年国内SaaS HR市场的领先者,综合实力全面领先国内竞争对手。截至2015年底,公司服务过的企业客户数超过4500家,客户所在行业覆盖互联网、金融、地产、消费等领域。目前公司销售人员占比近40%,2014年,直销渠道贡献公司98.1%收入,同时,公司已经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了自有的直销渠道。 未来策略:一体化、平台化、服务化。在未来的业务策略上,公司将以一体化、平台化、服务化的发展策略为指引,首先通过完整的产品布局为企业客户提供一体化的HR管理解决方案;并通过PaaS平台的部署,和大量的ISV一道,实现SaaS平台生态的构建,不断满足企业用户个性化需求;在上述基础上,不断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服务资源,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目前公司已经和100多家服务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未来三年,公司计划将该数字进一步大幅提升。 风险因素。公司业务可能持续亏损风险,公司新业务模块拓展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过于激烈风险。 估值比较。目前美国市场上市SaaS企业市值对应2014/TTM的P/S平均值为8/6倍,公司目前尚处于协议转让阶段。 6.3客如云(835268 ):快速崛起的软硬一体化 SaaS 服务提供商 软硬一体化SaaS服务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12年,主要面向以餐饮为主的服务业商家提供软硬件一体、云端结合的SaaS产品服务。内容涵盖餐饮预定、排队、外卖、点菜、收银、移动支付、会员卡、优惠券、供应链服务等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在商业模式上,主要通过硬件 OnPOS售卖,SaaS软件服务费以及移动支付通道费分成获取收入。截至2015年底,公司产品签约商户门店数已经超过6000个,2015年12月平台月度GMV超过1个亿。受公司业务主要从2015年底开始发力影响,公司2014年实现收入仅为140万元,亏损1560万元。 已形成类苹果体系的一体化产品架构。目前,公司已经形成On Store开放平台、On OS应用系统、On Cloud云端应用和OnPOS智能终端软硬一体、基于云端技术的产品结构,整体布局思路非常类似于苹果。硬件 OnPOS 为公司自行研发外包生产的集收银、点单、电话等系列功能的融合终端,On OS为搭载于OnPOS、平板等硬件设备的餐饮管理系统平台,On Cloud为商家提供后端的报表统计、经营分析、会员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功能,On Store则类似于App Store。产品体系有效覆盖收银、预订、排队、外卖、会员管理、供应链等多个餐饮场景,实现餐饮行业各业务环节、资源的有效衔接和整合。 创始人线下渠道管理能力突出。截至2015年底,公司拥有员工800人,其中线下渠道推广占500人。公司创始人彭雷为原24券的创始人,曾管理超过4000人的、覆盖全国不同区域的线下销售团队,其在大型线下销售团队招募、培训、管理,以及实现产品面向大量中小企业用户的快速推广能力,是大量的同类创业企业所无法具备的。 公司C端资源优势明显。2014年百度成为公司股东,截至目前,百度共持有公司21.49%的股份,为公司第一大机构股东。近年来,百度大力发展O2O业务,并将其视为继搜索业务之后的又一战略业务,客如云在B端商户领域的整合潜力和百度C端资源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此,客如云有望受益于百度糯米、百度地图等平台C端资源导入。同时,公司定位于B端资源整合,和国内互联网巨头短期难构成正面冲突,目前公司已打通百度直达号、百度糯米、大众点评、微信公众号等C端用户入口。 风险因素。公司产品业务推广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持续加剧风险,O2O巨头新美大围剿风险。 估值比较。目前美国市场上市SaaS企业市值对应2014/TTM的P/S平均值为8/6倍,公司目前尚处于协议转让阶段。 声明本资料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资料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
    Salesforce
    2016年02月19日
  • Salesforce
    Salesforce 的竞争壁垒是什么? 美国客户关系管理公司 Salesforce 近年保持业务快速增长,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财务状况方面,2015年 的软件订购收入占总收入的 93%,比去年增长了 24%,达到 16 亿美元。同时,Salesforce 产品上的成功并非只来自其明星产品 “销售云”(Sales Cloud),年报显示,Salesforce 共有五种产品,超过 75%的客户购买了至少两种产品,将近 70%的客户购买了另一明星产品服务云(ServiceCloud)。   出色的业绩表现并不能保证一家公司的长盛不衰,像甲骨文、SAP 和微软这样的软件巨头早就盯上了云服务市场,Salesforce 未来将备受来自竞争者的威胁,而竞争壁垒可以有效的(但可能是短期的)抵抗竞争压力。所以,Salesforce 的竞争壁垒是什么?   总的来说,Salesforce 的竞争壁垒来自三方面:产品、客户规模和经济状况(这也是大多数 SaaS 公司的竞争壁垒)。   首先,Salesforce 是一家很纯粹的卖产品的公司,客户每年需要付费使用,这点给了 Salesforce 持续不断的收入和现金流。除产品本身,Salesforce 还同时构建了软件传送环境 AppExchange(类似 App Store)。在 AppExchange 上,共有 2500 个 APP。Salesforce 的客户中,超过 70%的客户从 AppExchange 下载并使用至少一个第三方软件,而有 23%的客户使用至少 5 个第三方软件。Salesforce 的平台战略支撑了整个公司的 IT 基础设施和商业模式。   关于客户规模,Salesforce 的收入中一半来自大型公司,剩下一半由中小公司贡献,而大公司的续费意愿是很强的,而来自中小公司的收入比例将继续降低,在 2015 财务年第四个季度,Salesforce 的用户变动率(churnrate)只有 9%。最后,Salesforce 在经济上的成功也在本文开头既有描述。   财务数据参考 MorningStar   原创文章,作者:范宇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2362.html
    Salesforce
    2016年01月18日
  • Salesforce
    Salesforce 3.6亿美元收购报价软件公司SteelBrick 客户关系管理公司 Salesforce 今天宣布,公司已经以 3.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SteelBrick。SteelBrick 的主要业务是 CPQ(配置价格报价软件),可以帮助销售人员匹配最精准的销售方案,并在复杂的 B2B 销售中实时调节产品价格。   就在几天前,还有消息称 Salesforce 正在洽购 SteelBrick,当时传言称收购价格可能为 6 亿美元。   对于此次收购,SteelBrick CEO Godard Abel 在博客上表示:“加入 Salesforce 大家庭可以加速将 SteelBrick 的报价技术服务应用到 Salesforce 里,以帮助更多用户实现更快速的营收增长。”   SteelBrick 的报价软件可以和 Salesforce 无缝集成。除了可以为商品算出最合适的报价外,SteelBrick 的工具服务还可以处理订单、合同、开票和支付等业务,这和 Salesforce 本身的业务都是紧密相关的。   SteelBrick 成立于 2010年,位于加州。今年早些时候,SteelBrick 曾获得过一轮 1800 万美元的投资,投资方包括 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Emergence Capital 和 Shasta Venture。今年2月 份的时候,SteelBrick 约有 350 个客户。   本文参考了多个信息来源:venturebeat.com
    Salesforce
    2015年12月24日
  • Salesforce
    调查了全球2000多名企业家后,Salesforce总结出20条未来数据分析发展的结论 今年年初,普华永道发布了一份针对77国逾1300位CEO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推动数字技术发展、提高组织能力方面,数据挖掘分析占有第二重要的战略地位,仅次于提高客户参与度的移动技术。同时,这些CEO还认为,数据分析对于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并提高业务效率来说是一最为重要的一项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本身并不能提供洞识。如果数据分析的结果无法在组织内部分享和公开,那就无法促进业务成果和运营效率的最优化。   如今,我们面对着一道“消费者鸿沟”。没有洞识的数据是毫无价值的。国际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企业平均分析到的数据只占其可用数据的不到1%。剩下那没有分析的99%会对公司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大数据就是21世纪的石油,但数据本身是不会说话的。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使用数据的话,它就毫无价值可言。这就好比石油,它本身也只是一团黏糊糊的东西,直到有人将它提炼成燃料。从大数据提炼出来的燃料就是企业的专有算法。专有算法能够解决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将会成为未来成功企业的秘密武器。下一轮数字淘金热的重点,就在于如何用数据来进一步做文章,而非仅仅处理数据。这才是算法经济的未来。 ——Gartner高级副总裁兼全球研究主管彼得·森德高   说到利用算法来实现价值,组织和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但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发展自身的分析能力。要想发展出算法,企业必须抓住数据、分析数据,并将研究结果反馈到整个系统里(即所有利益相关方: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Gartner预计,到2017年70%的公司将会发展出各自的分析中心。   而当今的企业是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取得竞争优势的呢?为了了解企业现在的数据分析情况,我们调查了全球的2000多位企业领导,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数据分析在当今企业中的角色转变 数据分析的运用在哪些领域呈上升趋势 杰出企业(high perfomers)如何利用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我们有如下重要发现: 数据分析跃为企业的战略重心。有90%的杰出企业表示,数据分析绝对是他们制定整体战略和改善运营成果的关键。 数据分析的应用案例急剧增加。杰出企业大量使用数据分析的可能性是落后企业的3倍,他们能在十多个领域中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平均分析的信息类别超过17种——这个数字几乎是落后企业的2倍。 实时分析的时代已经到来。杰出企业利用现有分析工具获取及时有效信息的能力是落后者的5.1倍。 杰出企业欣然采纳这种新的数据分析文化。顶尖团队里过半员工使用分析工具的可能性是落后团队的2倍。   经过分析,我总结出了20条重要结论。 1. 到2020年,杰出企业有效分析的数据源数目将会增长150%,从2015年的20个数据来源增长到2020年的50个以上。   2. 缺乏自动化技术会给数据分析制造痛点。   以下是数据分析的十大难点: 需要手动将所有数据源导入到一个视图中; 太多数据不能得到分析; 花费过多时间更新电子数据表; 分析者是业务分析师,而非终端用户; 产出分析结果的周转周期太长; 数据不能为终端用户定制; 不能灵活地根据需求提供数据分析结果; 企业用户无法完全相信业务成果; 缺少迅速创建报告的自助服务接口; 不能解答关键的商业问题 总的来说,建立数据驱动型文化的关键在于三点:数据整合和定制的自动化,确保数据源的可信度,以及移动设备的实时报告。   3. 数据分析对制定企业战略至关重要。 杰出企业更可能将数据分析视为战略制定和改善运营成果的重点,是落后企业的8.2倍。84%的杰出组织表示,到2017年,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就会大幅提升。   4. 针对数据分析的投资将会增长。 到2017年,杰出企业在数据分析方面的投资提高至少50%的可能性是落后企业的6.4倍。   5. 到2017年,企业领导将会在以下领域的数据和分析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工具和技术(51%) 人才(35%) 培训(35%)   在我看来,各个行业的企业领导人应当投入更多资金招揽数据和分析专才,比如数据科学家。杰出企业也应设立首席数据官(CDO),并投资建立中央分析中心,这样就能精简最佳实践模式的应用过程,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开展具体的分析培训。在客户关系管理和分析平台方面的投资可以使分析结果的获取、定制和传递更为大众化,同时大幅提高业务敏捷性,便于达到预期成果。   6. 除了简单的保留记录,杰出企业更有可能利用数据推动实质的企业决策,其可能性是落后企业的4.6倍。 在制定企业决策时,落后企业依靠自身直觉而非数据的可能性是杰出企业的5.7倍。我曾经当过首席客户官和首席营销官,从我的经验来看,只有数据驱动的企业才能持续保持业务优势。   7.数据分析正逐渐遍及每个业务领域。 以下是数据分析的十大优势: 提高运营效率 促进增长 优化运营过程 改善现有产品、服务和特点 找到新的收益来源 产生新的想法,推动创新 监管消费者行为 预测消费者行为 改善员工之间的合作 提升决策速度和准确性   从我的经验来看,杰出的数据驱动型组织能够从数据分析的描述功能(即描述过去)进化到预测功能(基于回归分析预测未来趋势)和规范功能(基于预测结果改变企业行为,从而取得预期成果)。为了尽可能提高分析水平,企业必须动员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并保持数据驱动的思维模式,营造数据驱动式的企业文化。成功企业的所有决策都以客户为中心,他们利用数据来保证决策透明度、问责机制和以成果为导向的机制。   8. 杰出企业分析的数据源数量约为落后企业的2倍。   9. 杰出企业使用的十大数据源包括: 电子邮件 研究数据 交易数据 商业化数据 日志数据 企业系统数据 事件驱动数据 社交媒体 合作方数据 客户服务中心记录数据   10. 销售、市场和服务将引领数据分析革命。 到2016年,74%的销售主管会采用销售数据分析手段。杰出的服务团队高效利用数据分析的可能性是落后团队的19倍。54%的市场营销人员相信,数据绝对是建立深度客户合作的关键所在。   11. 速度、便捷性和相关性是关键的区分点。 杰出企业利用分析工具来收集实时商业分析的可能性是落后企业的5.1倍。从我的经验来看,能够在收集速度上拉开差距的组织最有可能实现或超越其内部预期和外部的客户预期。   12. 杰出企业利用移动分析手段的可能性是落后企业的3.5倍。 企业领导必须具备在何时何地都能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 但是,移动并不等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移动指的是能够在运作过程中始终工作良好的能力。除了在办公桌前,你要学会随时随地都能工作。移动分析则必须能在运作过程中实时提供分析。   13. 顶尖团队的管理层都会大力支持发展数据分析。 90%的杰出企业的管理团队都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技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有的主管都应该问问自己——如何能让消费者相信我们的决策是明智的?今天,我们的经济体高度连接,谁能在没有数据支持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为了在未来赢得客户,企业必须利用数据获得洞察,迅速做出决定、采取行动,为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提供真正及时且有价值的服务。   14. 数据要对所有员工开放,并且利于他们的理解和使用。 杰出企业给至少半数员工提供分析工具的可能性是落后企业的2倍。我的经验是,在所有员工都能够接触正确的工具和商业流程的前提下,给员工进行培训和授权是扩大规模的关键。企业往往会将获取分析数据和使用分析工具的权限限制在管理层和分析师之间,但这么做就限制了整个企业的视野和潜能。系统集成、数据质量、数据整合定制和移动性是激发公司上下共同分析结果、发展洞察的关键。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说分析平台是成功的关键。   15. 杰出企业内部各类人员合作分析的可能性是落后企业的15.5倍。 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销售、市场营销和服务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客户的预期要求我们重新思考、设计其业务程序,建立更为流畅协调的新模型,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采取最佳行动。你必须广泛分享你的分析成果才能保持高效。假设你如果在跑一场接力赛,数据分析就是你的接力棒;想要赢得比赛,就必须完美并及时地传递这个接力棒。   16. 选择分析工具的5大决定性因素: 运用的速度和易用性 商业用户使用该工具的易用性 自助服务和数据发现工具 发掘和分享数据的移动性 云部署   17. 杰出企业更倾向于认为,选择分析工具的关键在于发掘和分享数据的移动性(即上文第四点)。   18. 92%的杰出企业强烈赞同一点:拥有数据分析能力对企业未来的成功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19. 杰出企业更可能相信分析非结构化数据对于了解消费者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落后企业的5.3倍。 社交媒体数据就属于非结构化数据。在我看来,结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是发挥数据预测和规范功能的唯一有效途径,并需要向你的雇员、合作伙伴和客户反馈及时、具体、有价值的信息。   20. 企业高效利用数据分析手段的关键: 制定更灵敏的战略——利用数据分析来制定战略并衡量成果 扩大数据分析范围——推动跨部门合作 营造数据分析文化——使公司上下都能接触并使用分析工具 投资数据分析——越早投资越能确保竞争优势 采纳新兴技术——持续发展数据分析方面的竞争力   根据星座研究公司(Constellation Research)的分析,目前全球90%的数据是在过去一年里创造出来的。我们正处于数据科学革命的开端,想要生存并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更多、更有效地利用数据分析手段和工具。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投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发展自身的数据驱动型文化。   由钛媒体编译自Salesforce首席数据宣传官Vala Afshar的评论文章,王雨思/翻译,Joyce/编辑。 来源:钛媒体    链接:http://www.tmtpost.com/1478477.html
    Salesforce
    2015年11月25日
  • Salesforce
    Salesforce第二财季净亏85.2万美元 同比收窄 据外媒报道,云计算领域的领导者Salesforce今天发布了该公司截至7月31日的2016财年第二财季财报。财报显示,Salesforce第二财季总营收为16.3亿美元,同比增长24%,按照持续汇率计算则同比增长28%;净亏损为85.2万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为6109万美元。 与分析师比较:Salesforce第二财季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利润为0.19美元,高于分析师预计的0.18美元;营收为16.3亿美元,也高于分析师预计的15.98亿美元。 Salesforce预计2016财年第三财季营收将达到16.9亿美元至17亿美元之间,预计第三财季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利润将介于0.18美元到0.19美元之间,分别高于分析师预计的16.8亿美元和0.18美元。 Salesforce预计2016全财年营收将介于66亿美元到66.25亿美元之间,预计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利润将介于0.70美元到0.72美元之间,而分析师的预计分别为65.5亿美元和0.71美元。 业绩概要:Salesforce第二财季总营收为16.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3.2亿美元增长24%,如果计入持续汇率影响则同比增长28%;其中订阅与支持营收为15.2亿美元,同比增长23%;专业服务和其它营收为1.13亿美元,同比增长32%。 Salesforce第二财季净亏损为85.2亿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为6109万美元;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利润约为零,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利润为0.19美元。 Salesforce第二财季运营活动产生的现金为3.04亿美元,同比增长24%。 截至2015年7月31日,Salesforce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可兑换市场债券总额为20.7亿美元;递延收入为30.3亿美元,同比增长29%,如果计入汇率影响则同比增长33%;非收费递延收入为62亿美元,同比增长24%。 业绩展望:Salesforce预计2016财年第三财季营收将达到16.9亿美元至17亿美元之间,即同比增长22%到23%之间;预计第三财季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亏损将在0.01美元到0.02美元之间,而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利润将介于0.18美元到0.19美元之间。 Salesforce预计2016全财年营收将介于66亿美元到66.25亿美元之间,即比上一财年增长23%左右;预计全财年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亏损将在0.15美元到0.17美元之间,而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量的每股摊薄利润将介于0.70美元到0.72美元之间。 Salesforce预计2016全财年经营现金流将比前一财年增长24%到25%之间。 股价表现:受上述财报业绩好于分析师的拉动,Salesforce当日盘后股价呈现较好的涨势。 在周四美国股市常规交易中,Salesforce股价下跌4.22美元,报收于67.82美元,跌幅为5.86%;在当日盘后交易中,(截至发稿之时),Salesforce股价止跌上扬2.98美元,到70.80美元,涨幅为4.39%。在过去的52周,Salesforce最低股价为51.04美元,最高股价为78.46美元。(悦潼) 来源:腾讯科技
    Salesforce
    2015年08月21日
  • Salesforce
    价格太高谈不拢!微软收购Salesforce告吹 [摘要]微软愿意出价约550亿美元,但后者要价700亿美元。 CNBC援引知情人士爆料称,微软与企业云计算和世界上最大在线软件服务商Salesforce.com曾于今年春季就收购问题举行“重要谈判”,但由于双方在价格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而导致谈判失败。   CNBC报道称,微软当时愿意出价约550亿美元收购Salesforce,但后者的创始人兼任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坚持要价700亿美元左右。Salesforce目前市值约为484亿美元。   投资银行FBR Capital Markets分析师丹·埃夫斯(Dan Ives)表示,如果说有买家愿意出资700亿美元收购Salesforce,那么很可能就是微软、甲骨文以及亚马逊。在午盘交易中,Salesforce的股价上涨了4%,而微软股价却下降了1%。   CNBC还报道称,除了Salesforce索价过高外,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似乎也有点儿不太愿意接受如此大规模的收购案,因为其结果对微软的影响难以预料。   微软和Salesforce都拒绝对此发表评论。埃夫斯表示:“Salesforce是云计算领域的明珠,鉴于其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以及卓越的品牌和分销能力,我们认为其非常适合融入微软生态系统中。”   Salesforce总部位于旧金山,是全球客户关系管理(CRM)市场的领军力量。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公布数据显示,CRM每年市场价值高达230亿美元。CRM软件可帮助企业组织和追踪销售电话和销售引导(sales leads)数据等。   Salesforce提供在线服务,没有软件直接安装在电脑上,已经吸引了甲骨文、微软等科技巨头的兴趣,因为它们在进入快速发展的云计算市场时已经落后一步。   彭博社4月份曾报道称,已经有潜在买家接触Salesforce。这引发诸多猜测,微软、甲骨文、IBM、亚马逊以及SAP等都可以运行Salesforce。路透社援引2名知情人士的话称,微软目前未考虑收购Salesforce。   SAP首席执行官比尔·麦克德莫特(Bill McDermott)表示,他们不会收购Salesforce,他也不认为业内任何其他竞争对手会收购Salesforce。(风帆)   来源:腾讯科技
    Salesforce
    2015年0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