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计算
    大数据概念是怎么产生?   1.“大数据”的名称来自于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著的《第三次浪潮》 尽管“大数据”这个词直到最近才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早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中就热情地将“大数据”称颂为 “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自然》杂志在2008年9月推出了名为“大数据”的封面专栏。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才成为互联网技术行业中的热门词汇。   2.最早应用“大数据”的是麦肯锡公司(McKinsey) 对“大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设想,来自于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麦肯锡公司看到了各种网络平台记录的个人海量信息具备潜在的商业价值,于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调研,在2011年6月发布了关于“大数据”的报告,该报告对“大数据”的影响、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等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麦肯锡的报告得到了金融界的高度重视,而后逐渐受到了各行各业关注。     3.“大数据”的特点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在《“大数据”时代》中提出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提出:“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数据量大)、Velocity(输入和处理速度快)、Variety(数据多样性)、Value(价值密度低)。这些特点基本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凡提到“大数据”特点的文章,基本上采用了这4 个特点。   4.在云计算出现之后“大数据”才凸显其真正价值 自从有了云计算服务器,“大数据”才有了可以运行的轨道,才可以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有人就形象地将各种“大数据”的应用比作一辆辆“汽车”,支撑起这些“汽车”运行的“高速公路”就是云计算。最著名的实例就是Google搜索引擎。面对海量Web数据,Google于2006年首先提出云计算的概念。支撑Google内部各种“大数据”应用的,正是Google公司自行研发的云计算服务器。   众说纷纭的表达 《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解释:了解什么是“大数据”的定义非常关键。首先要明确的是,“大数据”并不是很大或者很多数据。根据维克托在书中的描述,“大数据”并不是一部分数据样本,而是关于某个现象的所有数据。第二点,由于掌握了关于某个现象的所有数据,那么在统计时就能接受更多不准确的信息。第三,“大数据”的分析着重在了解“什么”而不是“为什么”。比如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相关数据来了解未来将会发生什么,而不是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要探寻原因会更难,很多时候,知道会发生什么已经足够了。以上这些就是“大数据”的核心,有足够多的数据,允许数据中存在不准确的信息和不去探寻事件发生的原因而是探寻会发生什么事件。   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解读是:“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   百度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为:“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传媒专家刘建明教授认为:“大数据”同信息是不可分离的,是指信息浩大数量的统计与技术运作。作为人类认知社会方法的一次飞跃,“大数据”技术将给企业运营、政府管理和媒体传播的科学化创造有效机制。   “大数据”的基本判断标准 什么样的数据才是“大数据”?透过层层的迷雾和众说纷纭,可以讲:有了云计算服务器才有了“大数据”应用的价值。 维克托曾说过:“假设你要测量一个葡萄园的温度,但是整个葡萄园只有一个温度测量仪,那你就必须确保这个测试仪是精确的而且能够一直工作。反过来,如果每100棵葡萄树就有一个测量仪,有些测试的数据可能会是错误的,也可能会更加混乱,但众多的读数合起来就可以提供一个更加准确的结果。因为这里面包含了更多的数据,而它提供的价值不仅能抵消掉错误数据造成的影响,还能提供更多的额外价值。现在想想增加读数频率的这个事情。如果每隔一分钟就测量一下温度,十次甚至百次的话,不仅读数可能出错,连时间先后都可能搞混。试想,如果信息在网络中流动,那么一条记录很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延迟,在其到达的时候已经没有意义了,甚至干脆在奔涌的信息洪流中彻底迷失。虽然得到的信息不再准确,但收集到的数量庞大的信息让我们放弃严格精确的选择变得更为划算……为了高频率而放弃了精确性,结果观察到了一些本可能被错过的变化。虽然如果能够下足够多的工夫,这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与致力于避免错误相比,对错误的包容会带来更多好处。为了规模的扩大,我们接受适量错误的存在。”其中描述葡萄园测量仪采集的数据就是大数据。 大数据实质上是全面、混杂的并且具有数据量大、输入和处理速度快、数据多样性、价值密度低特点的数据。   【文章来源:199it】  
    云计算
    2014年05月26日
  • 云计算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云计算引领互联网物理化 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的演讲主题是“云计算引领互联网物理化”。张亚勤首先带我们回忆了云计算热点讨论内容的转变,随后他为我们详述了“互联网的物理化”这个概念。   将互联网的技术,商业模式,思维方式应用到物理世界和现实生活,以改变物理世界,改善人类生活。而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挑战就在计算和存储能力上,机器学习将是它的指导方向,同样也是大数据的灵魂。同时,他表示,随着可使用数据的增长,计算能力的增强,机器学习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吴部长、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来到每年一度的云计算大会,这是第六届了,我很荣幸每次都能够参加,而且有机会汇报云计算一些进展,特别是微软公司的一些进展。其实每年开这个会也是一个思考检讨的机会,看看云计算到底发展到什么样的状态,有哪些问题,有哪些机会。而且,每年的云计算大会也是产业思考碰撞的场所。   我记得云计算大会在前面几年更多的还是说什么叫云,云到底是一个真实的东西,还是一种忽悠?云的定义,一直处于教育状态。后来走向了应用,到底怎么去部署云。现在已经成为产业的共识,所有的IT企业,全球都在使用云,不管是作为云的平台、服务、应用,都在使用云。谷歌、微软、亚马逊、IBM都在大规模部署云,中国基本上所有IT互联网企业都有云,我经常和朋友开玩笑,现在哪一个企业要是没有云的话,都不太好意思,可以说云成为真正一种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且是一种重要的部署,在走向良性发展的通道。     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汇报一下微软在云方面的发展,包括我们在全球的部署,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另外,我也想趁这个机会谈一谈一些主要的互联网发展趋势。今年我想谈的是云计算在引导互联网的物理化,我一会儿解释这是什么意思。   如果看一下互联网的发展,我觉得很有意思,今年是互联网在中国20年,在全球可能有35—36年左右。前面30年,我们所做的事就是把一个模拟的世界,或者一个物理的世界虚拟化、数字化。你的文本、音乐、视频、商业流程、信息把它数字化,然后用互联网把它连在一块,人和人连在一块是社交网络,人和物体、商品连在一起就是电商,人和信息连在一块就是我们各种各样的浏览器,互联网信息的平台。所以,一开始主要是一种物理到虚拟化的时代。   现在我认为我们走向另外一个方向,就是互联网从目前的虚拟化真正进入真实的世界,走向物理化。物理化也不是一个很新的东西,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这方面的部署、研发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这一两年,特别是过去一年有了很大的进展。   什么叫做互联网的物理化?我把这个产业发生的状况总结一下。这里面其实有三个方面,第一点当然是把互联网的技术扩展到真实的世界,包括我们传感网络、智能家庭、智能汽车、智能电网、可穿戴计算,是用传感的网络、用云的技术、用互联网的技术,是从这个层次和围度。比如现在很多的企业在开始这方面的部署,像IBM过去讲的智慧地球,GE讲到工业化互联网,把互联网的技术渗透到运输、电网等等,进入到实体经济。   另外一个围度,很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叫做互联网思维,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这种思维方式不管对于互联网企业、IT企业还是对传统企业,都有很大的启示,这里面包括以用户为先,快速迭代你的产品,粉丝经济,病毒式营销,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和用户有更直接的交互,而且快速的做出市场的反应。在这里面确实和我们传统的企业有大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以用户为先,有了用户,有了流量,用户喜欢的东西,要把它保持住,提供更多的价值,然后再去赚钱。   另外一个,我刚才也提到了,确实互联网在进入传统行业,甚至有的时候会冲击和颠覆传统行业,从过去媒体到零售业,现在进入金融业,进入教育业,进入健康等各个行业,都会被互联网的技术、思维方式、商业模式所改变、所改变、冲击和颠覆。   这个我就不多讲了,我最近在写一篇文章,谈到了这三个围度所带来的一些影响,对于不管是全球也好,还是我们国内也好,其实我觉得对中国来讲,这个趋势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机会,在某些方面中国可能会领先美国或者别的国家,因为中国有很大的传统实体制造业,我们有很大的市场规模、用户规模,讲到大数据、讲到整个规模效应,讲到怎么样升级传统行业,中国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而且中国的企业在很多方面,这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企业家的精神甚至可能超过美国。比如说电商,在美国,你买个东西经常是好几天才可以到,打车有打车软件,付钱可能更多。然后在很多的企业用的东西,因为它目前有一个比较成熟的IT架构,所以反而发展速度会更慢一些。所以,我觉得互联网的物理化进程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机遇。   刚才我谈到其实很多现象的背后还是云,我们看到物理化,看到很多传感器,看到人和人相连、人和物相连、物和物相连,将来整个智能设备的量会增加10倍左右,这是个保守的估计,有500个智能设备,这个产生的数据不管从量还是各种不同的性质都会是爆炸式的,很多实时的信息,很多非结构化的信息等等。   今天早上不知道有没有院士和专家谈到,最近在一些新的发展,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面新的发展,微软一直在这方面有差不多10几年、20年,花了很多的精力在投入对于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人脑的研究,现在有很多突破,特别是深度学习。大家最近可能也看到了,Facebook也好、谷歌也好、微软也好,都在大幅度的投入这方面的研究,百度上个星期也雇了这方面一个顶级的科学家,他也会带领百度做这方面的研究。   这个其实对未来的互联网大数据的处理,对于机器更加的智能,人工智能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过去我们很多年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冷的东西,做东西鉴于规则的人工智能用处很小。这几年随着数据越来越多,随着计算能力越来越强,所以说包括对大脑的认知,这样的话,使得我们在这个方面人工智能有了真正的突破。我经常告诉现在的学生,现在机器学习已经和你的英语、和你对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一样重要,是一门必修课,而且对于你未来的职业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好处。   简单讲讲我们最近在微软研究院做的东西,就是用深度学习去帮助他们做一个语音智能。另外,让它去认知图片,我们知道认知图片是一件很难的事,早期通过各种各样所谓的特点,要找到图象特点,然后去做匹配、做搜索、做一些学习。现在你可以用多层次的深度神经元网络,我们做了一个9层的,自己做了差不多几千个GPU搭起来。你发现很有意思,在每一个层次学习的时候,这机器一开始找的就是像人一样的形状,到了后面你发现每一层出来,它越来越像大脑,最后就找到或者人脸,真正的物体就找出来了。所以说,现在这个方面的发展真的是可以像人一样的聪明。目前可能是差不多5—6岁的小孩有这样的大脑智能程度,再过10年、20年左右,将会达到一个成年人的智能水平,而且未来一定会超越人类。   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果机器的智能真正超越人类的时候,我们怎么办?上个星期我们在开这么一个会讨论这些问题,深度学习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影响,这个对云计算、对大数据和物理化是一个巨大推动作用,否则的话,没有这么大的发展,我们那么多数据是没有用的,集中那么多数据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挖掘和分析是没有用的,真正的数据还是要去通过云使你的机器更加智能,学习人的交互方式,学习人思考的方式、判断的方式,然后作为人真正的助手,而且有一天这个助手比你更加聪明。   现在我们的数据中心在8个地区已经扩充到16个地区,有很多的数据中心,我们在基础建设方面已经投入了150亿美元。刚才讲了不管存储也好,计算也好,发展速度很快,现在有55%的财富500强都在使用Microsoft Azure,我们每6个月的计算量就加倍,每3个月存储量就加倍。   我们和别的云计算服务商不同的有几个方面,第一点,我们可以很好的支持混合云,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可以做完全无缝的链接,不管你在什么地方,这里面包括你的操作系统、包括你虚拟机的管理、系统的认证、安全的管理、开发的语言、环境、架构,都可以完全无缝的链接。   当然,我们认为云计算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向公有云发展,但是在很长的时间,也许永远都会有混合的方式,我想这也是微软的一大优势,我们是唯一的企业能够提供无缝、大规模的混合云服务方案。   第二点,我们为企业提供三层次的服务,IaaS、PaaS以及SaaS。   第三点也是很多客户不太了解的,我们是完全开放的,支持开源的解决方案,包括操作系统,我们支持各种开源的开发工具,不管是PSP等等,我们都会支持。另外,我们也支持开源的大数据平台,包括Hadoop。   在中国,我们是去年在云计算大会上宣布公众预览,一年以后宣布正式商用,一年的发展速度很快,其实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我们的预计。我们的Microsoft Azure在中国落地的方式是通过和世纪互联合作,由世纪互联作为运营,由微软提供技术,所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模式,有全球最先进的云计算架构技术,加上我们本地的规模、服务和运营。   另外就是Microsoft Azure在中国的代号叫做“月饼”,这是三年前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设计的一种想法。它支持我刚才讲的Azure在全球所有的功能,另外在中国有两个数据中心,在北京和上海也提供3×2的这么一种备份,上面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我记得我们当时在预览的时候开放了5000个账号,在24小时就用光了,最近我们又开放了一些账号,开发了2000个,在4、5个小时马上就用光了,所以我们现在基本上于供不应求的阶段,有些企业是跨国企业想在中国提供云的应用和它的服务,有些是我们国内的企业想在海外用我们国内的云包括Azure在全球的布局,另外大部分企业是为国内服务。所以说,安全性、隐私性完全保证,而且完全满足我们中国政府的法规和政策。   具体细节就不讲了,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我们和世纪互联的合作,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企业,尽管有好的技术,但是往往在国内提供服务的时候,有很多标准、很多运营、很多维护,包括快速的应对是比较缺乏的,所以说和国内领先的像21世纪互连,包括蓝汛这样的企业合作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优势,实现了很好的互补。   我简单讲几个Azure的案例,其中一个例子是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而且也是一个大规模的流媒体应用,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流媒体应用。在差不多24个国家,200多个频道,上亿人,这里面包括我们提供所有的编码、转码、播放、内容管理、流媒体,还有各种各样的交互,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应用,前后三个星期。所以,这也说明了云计算对于实时媒体可以做大规模的应用,也是第一次把它验证,我们也学到很多东西,整体来讲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案例。   第二个,和这个很类似,是在国内,我们用国内的Azure来支持春晚,尽管是在国内,但是这个规模和冬奥会也差不多,时间会短一点,在24小时之内有上亿人去观看,还要去交互。而且这个是突发性事件,24小时之后就很少了。所以我们和CNTV合作,保证了春晚在网络上的播放和交互。   这里面是很好的混合云的一个例子,其实CNTV内容都在它的网络里,我们的Azure所提供的分析、计算、播放是在我们的云上面,双方的交互以及配合也都是相当顺利。另外,CNTV用的都是开源,所以我们对开源的支持和兼容也是比较成功的。CNTV的CIO跟我们讲,用了Azure,整个部署时间从三个月可以达到三天,减少的费用是90%,效率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另外一个案例是Office365是跟上海市政府合作的项目,这是我们在云上的服务,也是微软Azure上面最大的SaaS应用,这是我们整个业务有史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最早达到10亿级收入的一个服务。在国内很高兴我们在上海市政府得到了使用。   作者:周小璐
    云计算
    2014年05月22日
  • 云计算
    传甲骨文将收购Salesforce.com , 巩固云计算领域的地位。 近期业界一直有传言说甲骨文计划收购Salesforce.com公司,交易很可能在明年之内完成。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说法,但考虑到两家公司目前在IT市场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两个CEO之间微妙的关系,并购并非没有可能。 试想如果甲骨文最终收购Salesforce,那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Salesforce想要在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之外拓展疆土,而甲骨文则能够通过Salesforce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云计算领域的地位。 Gigaom的云计算分析师David Linthicum表示:“从目前来看,Salesforce逐渐显现出黔驴技穷的态势,毕竟在CRM市场已经接近饱和的状态。” 两家公司的掌门人 “甲骨文的问题在于,他们想极力推广云计算战略,然而在外界看来,他们就是菜鸟玩家,”甲骨文前商务拓展总监Ahmed Limam说:“甲骨文迫切地想要进入云计算市场,但客户对他们并没有百分百的信任。” 两家公司的合并能够弥补上述的缺憾,同时能够解决一些外围的问题。 Salesforce的瓶颈 Salesforce在CRM市场已经占据领导地位很多年了,然而他们一直没有停止向其他IT领域进军的努力。Database.com就是一个例子,早在四年以前,Salesforce就宣布推出了关系型数据库云服务,并将其称为“世界首个针对云计算构建的企业级数据库”。分析师表示,这是Salesforce在试图挑战甲骨文的传统优势领域。 Salesforce的CEO Marc Benioff在新闻通稿上说:“我们看到云数据库成为快速增长的市场机会,它将驱动企业级应用向云、移动以及社交方向发展。” 然而仅仅两年半之后,Salesforce又宣布:将针对Oracle Linux、Exadata集成系统、Java,当然还要Oracle数据库进行标准化。在媒体发布会上,Benioff将甲骨文称为“全世界最好的数据库厂商”,只字不提Database.com 。 Salesforce自己也知道,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是云CRM,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太多变化。 公司在今年三月提交的年度财务报告上这样写道:“我们的大部分收入都是来自CRM企业云计算应用服务的订阅,我们期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情况可以持续下去。”Salesforce还表示,包括Salesforce1 ExactTarget Marketing Cloud以及Salesforce1平台还是相对比较新的服务,对于这些服务能否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收入还未可知。 毫无疑问,Salesforce在云计算市场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根据Gartner的统计,Salesforce在软件收入排行榜上已经挤进了前十的位置,而且已经连续好几年被福布斯评选为最具创新的公司。然而,Salesforce目前仍然是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公司在过去三年中的亏损已经达到了5亿美元。 Linthicum认为,Salesforce持续推进垂直行业战略的做法正是其疲软的写照,同时也证明公司在企业级IT市场中遭遇了瓶颈,急需新的点子来扭转这一局面。 甲骨文的云计算 很少有人认为甲骨文在云计算市场算是一个巨头。Amazon WebService在基础架构即服务方面显然是No.1,根据Gartner的魔力象限报告,微软和Rackspace在IaaS上是主要竞争对手。而Salesforce在PaaS领域是领导者,其他厂商还包括来微软以及Google等。 甲骨文甚至没有入选Gartner的魔力象限报告,Linthicum直言甲骨文的云计算在目前为止可以说是相当糟糕。 毫无疑问,甲骨文正在向云计算巨头的方向努力。在公司最近的财务报告上,云一词也被提及多次:“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软件提供商,是企业硬件产品与服务的领导厂商,我们推行软件与硬件集成一体化并在云中实现的策略。针对云计算我们是核心技术的领导者,我们自身提供另云服务(OracleCloud),同时也向云计算厂商提供软件与硬件的支持。Oracle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软件以硬件系统为我们自身的云服务、为合作伙伴的云服务以及为客户的私有云环境提供另强大的支持。我们的客户可以通过订阅方式选择Oracle软件和硬件产品,或者采购Oracle产品来搭建自己的私有云以及内部IT环境。” 其他因素 如果甲骨文收购Salesforce,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可以说得通。首先,两家公司CEO的关系在逐渐缓和,还记得几年前,Larry Ellison取消了Benioff在OpenWorld上的演讲日程,同时将对方的产品称为假云。要知道,Benioff当初在甲骨文公司任职的时候是经常与Larry打交道的,而现在两家公司又签署了长期的合作协议。 Benioff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我和Larry仍然是非常好的朋友,他经常过来和我一起吃午饭。” Oracle独立用户组(IOUG)的前负责人MichaelCorey表示,Larry十分赏识Benioff的才华,估计也将Benioff视为潜在的继任者。Larry不可能一直自己掌管这么大的公司。 其次,甲骨文是一家十分善于收购的公司,刚开始他们只是一家做数据库软件的厂商,但通过收购他们已经打入了应用软件、中间件以及服务器硬件市场。一些大型等收购包括PeopleSoft、BEA、Sun微系统等,收购金额达到上百亿美元。而对于收购Salesforce而言,一切皆有可能。   【文章来源:人称T客】  
    云计算
    2014年05月20日
  • 云计算
    云计算客服应用商Zendesk首日交易逆市大涨49% [摘要]Zendesk通过IPO募资约1亿美元。按照发行价计算,公司市值约为6.32亿美元。   腾讯科技讯 5月16日消息,云计算客户服务应用提供商Zendesk周四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交易。上市首日,Zendesk股价逆市大涨49%,报收于13.41美元。   Zendesk是一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基于云计算的客户服务软件公司,这家公司致力于帮助企业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Zendesk正在向4万用户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体验。全球140个国家中超过1亿的用户已经通过Zendesk享受到了客户服务。该公司在本周三晚确定了首次公开招股发行价,为其原定发行价格区间的中间值。这也就意味着投资人对Zendesk新股的需求较为活跃,打破了最近一连串上市新股以低于预期或发行价格区间低值发行新股的惯例。   Zendesk的首次公开招股之所以受到密切关注,原因是它被看作为投资人是否还对软件公司--特别是仍然在亏损,但营收快速成长的云计算公司--是否感兴趣的指示剂。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中,投资人在纷纷抛售持有的此类公司股票,导致此类股票的股价出现了大幅的下滑。德意志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包括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在内的软件公司,曾是去年美国科技股首次公开招股中表现最好的类别。去年软件公司首次公开招股的平均涨幅为59%,高于互联网公司平均57%的涨幅。   Zendesk是近期诸多预期上市的云软件公司中的一家。除该公司以外,移动应用安全公司Mobile Iron和在线存储服务提供商Box均已提交了招股说明书。   Zendesk于2007年创建于哥本哈根,2009年搬迁至旧金山。根据Zendesk官网数据,公司已从高盛、Redpoint Ventures和Matrix Partners等风险投资公司募集到超过8000万美元资金。   Zendesk在2013年的净亏损为2260万美元,上年净亏损为2440万美元。不过该公司去年营收达到7200万美元,较上年增长了88%。Zendesk还表示,该公司当前41%的营收来自于海外市场。   Zendesk通过首次公开招股募集到约1亿美元资金。按照发行价计算,该公司的市值约为6.32亿美元。Zendesk股价全天高开高走,最终报收于13.41美元,较9美元的发行价上涨4.41美元,涨幅为49.0%。(明轩)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云计算
    2014年05月16日
  • 云计算
    阿里巴巴云舒:云弹性计算的安全问题 摘要:云计算涉及的服务繁多,弹性计算服务、文件存储服务、关系数据库服务、Key/Value数据库服务等不胜枚举。本文将简要阐述弹性计算服务的安全问题,因为弹性计算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云服务,也是安全风险最高的云服务。     云计算带来的新风险 在云计算之前的时代,传统IDC机房就面临着许多安全风险。这些问题毫无遗漏地传递到了云计算时代,不仅如此,云计算独有的运作模式还带来了更多新的问题。   云内部的攻击 安全域被打破。在对外提供云计算业务之前,互联网公司使用独立的IDC机房,由边界防火墙隔离成内外两块。防火墙内部属于可信区域,自己独占,外部属于不可信区域,所有的攻击者都在这里。安全人员只需要对这一道隔离墙加高、加厚即可保障安全,也可以在这道墙后面建立更多的墙形成纵深防御。   但在开始提供云计算业务之后,这种简洁的内外隔离安全方案已行不通了。通过购买云服务器,攻击者已深入网络提供商的腹地,穿越了边界防火墙。另一方面,云计算内部的资源不再是由某一家企业独享,而是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互相不认识的企业所共有,当然也包含一些怀有恶意的用户。显然按照传统的方式划分安全域做隔离已行不通了,安全域被打破。   新的攻击方式。传统IDC时代,攻击者处于边界防火墙外部,与企业服务器、路由器之间只有IP协议可达,也就是说攻击者所能发起的攻击只能位于三层之上。但对于云计算来说,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一个大二层网络里面,攻击者所控制的云服务器与云服务提供商的路由器二层相连,攻击者可以在更低的层面对这些设备发动攻击,如基于ARP协议的攻击,常见的ARP欺骗攻击,甚至更底层的以太网头部的伪造攻击。   关于以太网头部的伪造攻击,我曾遇到一次。攻击者发送的数据包非常小,只包含以太网头部共14个字节,源和目的物理地址都是伪造的,上层协议类型为2个字节的随机数据,并基于常见的IP协议或者ARP协议,对交换机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虚拟层穿透。云计算时代,一台宿主机上可能运行着10台虚拟机,这些虚拟机可能属于10个不同的用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台物理机的功能与传统IDC时代的交换机相当,它就是一台交换机,承担着这10台虚拟机的所有流量交换。入侵了一台宿主机,其危害性与入侵了传统时代的一台交换机相当。但与交换机相比,是这台宿主机更容易被入侵还是交换机更容易被入侵呢?显然是宿主机更容易入侵。   首先,攻击者的VM直接运行在这台宿主机的内存里,只使用一个虚拟层隔离。一旦攻击者掌握了可以穿透虚拟层的漏洞,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入侵,常见的虚拟化层软件(如Xen、KVM)都能找到类似的安全漏洞。   其次,交换机的系统比较简单,开放的服务非常有限。而宿主机则是一台标准的Linux服务器,运行着标准的Linux操作系统和各种标准的服务,可被攻击者使用的通道也多得多。     大规模效应  传统攻击风险扩大。为了方便地让VM故障漂移以及其他原因,云计算网络一般都会基于大二层架构,甚至是跨越机房、跨越城市的大二层架构。一个VLAN不再是传统时代的200来台服务器,数量会多达几百台、几千台。在大二层网络内部,二层数据交换依赖交换机的CAM表寻址。当MAC地址达到一定规模后,甚至可能导致CAM表被撑爆。类似的,ARP欺骗、以太网端口欺骗、ARP风暴、NBNS风暴等二层内部的攻击手法,危害性都远远超过了它们在传统时代的影响。    攻击频率急剧增大。由于用户的多样性及规模巨大,遭受的攻击频率也急剧增大。以阿里云现在的规模,平均每天遭受约300起DDoS攻击,其中50%攻击流量超过5GBit/s。针对Web的攻击及密码破解攻击更是以亿计算。这种频度的攻击,给安全运维带来了巨大挑战。   安全的责任走向广义 随着更多的云用户入驻,云内部署的应用也更是五花八门。安全部门需要负责的领域也逐渐扩大,从开始的保护企业内部安全,逐渐走向更上层的业务风险。    云计算资源的滥用。云计算资源滥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恶意欠费,因为云计算的许多业务属于后付费业务,恶意用户可能使用虚假信息注册,不停地更换信息使用资源,导致云服务提供商产生资损。作为安全部门,要对这种行为进行控制。二是许多攻击者也会租用云服务器,进行垃圾邮件发送、攻击扫描、欺诈钓鱼之类的活动。安全部门要能准确、实时地发现这种情况,并通过技术手段拦截。    不良信息处理。不良信息主要是指云服务器用户提供一些色情、赌博之类的服务,云服务提供商需要能及时识别并制止,防止带来业务风险。   技术挑战 要解决上述这些风险,基于传统的防御思路,需要在网络中部署访问控制策略,实施流量监控系统等。但对于云来说,实施这些东西会遇到巨大的挑战。   失控的云 传统时代,所有的流量都会通过交换机进行。通过NetFlow、SNMP、ACL等手段可以做到足够完善的流量监控和访问控制策略。但在云时代,不跨越宿主机的VM之间的流量在宿主机的内存中直接交换完毕,网络部门、安全部门无法查看和控制这些流量。   为了解决云服务器被入侵的问题,安全部门需要在服务器上部署各种安全产品。但不幸的是在云时代,这些服务器的所有权并不归属于云提供商,安全部门同样没有权限对这些机器进行操作。在云时代,安全部门只能隔靴搔痒地来解决安全问题。   业务多样化带来防御复杂性 传统IDC时代,安全部门联合网络部门划分一个一个的安全域,DNS服务器归DNS区域,Web服务器归Web区域,数据库服务器归数据库区域,一切都井井有条。但在云时代,数以十万计的用户在几十万的云服务器上运行着各种各样的服务。他们的PV、QPS和响应时间要求各不相同。   而安全方案又不可能有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药。以DDoS防御为例,CC攻击最常见的防御方案为客户端meta跳转、302跳转甚至验证码。对于普通的以PC为主要客户的网站来说,这么做没有任何问题。但对于以手机App为主要客户的网站来说,这么做就是灭顶之灾。由于手机App访问的是Web API接口,一般不会解析这种客户端跳转,更不用说填写验证码了,这将导致业务完全不可用。业务的这种复杂性,给安全防御带来不小的挑战。   隐私与监控的平衡 担心隐私和数据安全是目前上云的最大阻力,但为了解决云计算资源滥用、个性化安全策略等问题,又需要做流量监控,可能引起用户的担忧。作为云计算安全的设计者,需要小心把握两者的平衡。   阿里云的解决方案 分布式虚拟交换机 在阿里云,安全部门是作为公司成立的第一批员工加入的,初期占公司总员工总数的10%以上。从一开始,我们就考虑了安全性的问题,设计了一台分布式的虚拟交换机,提供Web API,应对上述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分布式虚拟交换机部署在每一台宿主机里,与控制中心实时通信,主要提供了以下两大功能。    自动迁移的安全组策略。在云时代,不同的用户共用同一段IP地址,所以基于IP地址已难以区分业务了。因此,我们使用用户ID来做区分,基于用户ID来实现安全域,实施安全策略。当用户的VM出现故障迁移到其他宿主机时,这个VM的安全策略会自动迁移过去。    动态绑定过滤。我们借鉴思科的DAI技术,实现了对数据包的动态检查。在VM发出的数据包出虚拟网卡之前做一次过滤,剔除伪造的报文,如伪造源IP地址的报文和伪造源MAC地址的报文。靠近源端过滤,可以有效减轻恶意流量对网络造成的影响。   宏观分析统计 鉴于隐私的考虑,我们不对应用层数据做监控,而是通过对五元组之类的数据做宏观统计,发现恶意用户对云主机的滥用。图1是一个典型的端口扫描之后做密码扫描的例子。凌晨1点到9点之间,云VM在对外做端口扫描,因为许多主机不存活,导致出流量远大于进流量,而且具备非常典型的攻击特征,它只尝试访问大量IP地址的22、1433、3389端口。在上午10点半左右,进的流量开始大起来,而且目的端口不变,目的IP是前面IP地址的子集。这说明,攻击者已提取了开放服务的主机,在进行密码扫描了。使用这种方式,我们避免了侵犯隐私,又能实现对恶意行为的侦测。 图1 典型的端口扫描之后做密码扫描的例子   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安全 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安全,与监控恶意行为类似。我们统计并绘制每个云服务器的BPS、PPS、QPS时间曲线图,掌握最终用户的访问规律。根据User-Agent、源IP地址归属分析移动App和PC的访问分布。基于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定制每个云VM的WAF防御策略、DDoS防御触发阈值和清洗阈值。   其次,由于前文描述过的大规模的原因,我们的云盾系统每天可以捕获大量的恶意IP地址,包括Web攻击行为、DDoS攻击行为、密码破解行为、恶意注册行为等。我们的安全系统将这些IP地址作为统一的资源库提供,与所有的安全产品进行联动,在攻击者对某个VM进行攻击之前就完成了防御。   总结 我认为,云安全不会是由云服务提供商一家来做的,一定是通过SDN之类的方式,将网络开放出来由众多的安全服务厂商提供自己的产品,为形形色色的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云计算在安全方面确实面临着许多困难,但云终究是未来,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作者魏兴国,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高级专家。有10年网络安全从业经验,先后就职于绿盟、雅虎,2008年进入阿里巴巴集团,现在负责云计算业务的安全架构。      
    云计算
    2014年05月15日
  • 云计算
    SAP结构重组并向云计算转型 计划裁员上千人 [摘要]SAP在全球共有6.7万名员工,本次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00余人。   SAP为“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的简称,是SAP公司的产品——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的软件名称。在结构重组和业务重心从实体软件套装转移到基于云计算的软件模式过程中,德国软件巨头SAP计划进行大幅裁员,裁员人数可能会达到上千人。近期SAP已经有多位高管离职,而且公司将在不久后投票决定是否由联席CEO比尔·麦克德莫特(Bill McDermott)担任唯一CEO。   SAP发言人詹姆斯·德弗(James Dever)表示,裁员目的并不是为了削减员工总数,而是为了按照新战略重组公司资源,公司的真正目的是变得“更加简洁,更加灵活,更加快速,更易合作”。他表示,该公司计划到今年年底的时候,员工总数超过年初时的员工数量。   “我可以确定的是,公司做出的影响员工的决定都是有针对性的,”詹姆斯·德弗(James Dever)表示,“我们将支持受影响员工在SAP公司内外寻找新的机会。”   德弗拒绝就具体的裁员数量发表评论,他只介绍说SAP在全球共有6.7万名员工。市场研究公司Constellation Research创始人王雷(Ray Wang)日前通过Twitter透露,SAP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00余人。   近期SAP有多位高管离职。该公司上周表示,SAP云计算业务负责人肖恩·怀特(Shawn White)将于5月15日离职。在此之前,SAP旗舰产品HANA数据库和分析软件开发和营销的重要架构师维沙尔·西卡(Vishal Sikka)也离开了公司。   SAP的两位联席CEO是比尔·麦克德莫特和吉姆·哈格曼·斯纳布(Jim Hagemann Snabe),其中麦克德莫特有望在5月21日成为该公司唯一的CEO。本月早些时候,德弗表示,麦克德莫特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下一代领导团队”。   SAP本月早些时候还宣布提升两位高管进入公司执行董事会。罗伯特·恩斯林(Robert Enslin)将继续领导SAP全球客户运营业务,伯恩德·卢克特(Bernd Leukert)将负责SAP全球开发组织业务。(小贝)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云计算
    2014年05月15日
  • 云计算
    企业云计算软件提供商Anaplan融资1亿美元 北京时间5月14日早间消息,云计算商业规划工具提供商Anaplan刚刚获得了新一轮总额1亿美元的融资,该公司将利用这笔资金进一步扩大业务。   本轮融资由德丰杰领投,Brookside Capital、Sands Capital Management和Workday跟投,Granite Ventures和Salesforce.com等现有股东也参与投资。   Anaplan专门为企业提供云计算软件,帮助其管理和规划销售、运营和财务工作。它也是最新一家单轮融资超过1亿美元的科技创业公司。由于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企业投资者都在与风险投资公司争相入股高增长企业,因此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从而推升了创业公司的估值。   “随着Salesforce成为了客户关系管理领域的领导平台,Workday主导了人力资源和人才管理市场,我们相信Anaplan也将成为它所在市场的领导者,并成为各大企业规划和执行过程中的重要云计算平台选择。”德丰杰董事总经理兰迪·格伦(Randy Glein)说,他将通过本轮融资加入Anaplan董事会。   Anaplan 2007年由迈克尔·库德(Michael Could)创立,目前已经拥有200家客户,包括宝洁、Facebook、Kimberly Clark和Palo Alto Networks。这些客户需要按年支付费用。Annaplan还与Workday展开了合作,为企业提供了员工和财务规划工具。   “我们过去12个月的订单增长了两倍,公司规模翻了一番。我们今后12个月也将实现相同的业绩。”Anaplan CEO弗雷德·拉鲁亚克斯(Fred Laluyaux)说。   Anaplan 2013年的营收大约为4000万美元,今年到目前为止的月平均营收达到1000万美元。   Anaplan总部位于英国,目前累计融资1.5亿美元,该公司将利用所获资金将工程和销售团队扩大到美国之外的9个国家或地区,并将员工人数扩大一倍至400人。   拉鲁亚克斯表示表示,Anaplan的服务对Salesforce.com的云计算服务形成了补充,并与甲骨文、SAP和IBM存在竞争关系。(鼎宏)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云计算
    2014年05月14日
  • 云计算
    甲骨文:“云”时代新兴公司是新对手 “除非杰出、犀利的运营和执行被应用到世界级的战略中,否则公司竞争、取胜和获得增长的能力将会减弱。”这是甲骨文总裁马克·赫德一直信奉的管理信条。   4月1日,他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该公司通过执行策略的微调,已实现在集成系统和云计算业务领域的重大进展。   此前,3月18日公布的2014财年第三季财报显示,该季度甲骨文收入93亿美元,增长4%,利润26亿美元,增长2%。云计算和集成系统依然是甲骨文的最大亮点:云软件订购收入增长了25%,其中云应用软件增长60%;集成系统收入增长30%。   这位被华尔街认为业绩最卓著的CEO表示,“IBM这些老牌技术公司已经不再是甲骨文的竞争对手,而更多的变成我们的合作伙伴。而那些新兴的企业,有可能改变未来的游戏规则,成为甲骨文新的竞争对手。”   营销“重启” 马克·赫德认为,甲骨文庞大的现金流和客户基础,以及每年的研发投入和创新基础都有助于应对目前的挑战。   目前,甲骨文的战略包括“同类最佳、集成、云战略和行业解决方案”四个层面。其中,软硬件一体集成系统的战略,从三年前推出以来,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向客户解释而逐渐被市场接受,成为甲骨文业务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开始于三年前的云战略,包括基础设施、应用、平台及服务云等,是甲骨文的业务重点,也是战略的核心之一。目前,该公司正将所有应用软件向云迁移。同时以行业为导向,为企业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产品端的进一步融合,使甲骨文提供更多的企业级SaaS应用将成为可能。也促使甲骨文与直接对手之间的销售竞争成为“更系统化”的工作。   目前,甲骨文内部有两万名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与行业解决方案相关,全球每年10%的研发费用也与此相关。这些与行业相关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包括全新的客户体验、运营能力以及服务于以上能力的结构和非结构数据的分析能力。涉及到社交媒体、移动和应用三大领域。   云带来的变化,使得原先企业通过IT部门购买解决方案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和多数面临这种挑战的传统IT架构提供商一样,甲骨文要做的就是改变整个销售模式。赋予销售团队新的与企业各个部门打交道的能力,而在交付方面则需要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   全系列产品向云平台的迁移,表明甲骨文未来最有潜力的盈利点除了简化和易用的IT系统,将主要是那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甲骨文公司金融服务行业事业部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 Sonny Singh表示,目前,甲骨文的销售团队已增至2万多人,针对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用户的营销活动变得频繁;客户业务的成功与否直接与甲骨文销售团队的内部考核挂钩。“简单地说,甲骨文将试图扮演企业IT部门的角色。”   通过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甲骨文力图在所有产品线的各功能领域与那些被马克·赫德称为“有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竞争对手”正面交锋。   这使得甲骨文要在数据库、中间件、企业应用软件领域和云服务等领域都受到竞争对手的挑战。马克·赫德认为,在垂直整合战略下,解决销售和运营层面的“一体化”问题,同时确保新业务的开启在战略目标内得以达成,完全能够彼此兼顾。   马克·赫德表示,2014年,甲骨文在全球的研发方面预计投入50亿美金。事实上,随着Sun的服务器、存储、SPARC处理器、Solaris操作系统、Java和MySQL数据库融入Oracle,Oracle的战略之一就是慢慢的要把Oracle变成通过云向顾客提供相应的软硬件集成系统服务的企业。   曾经甲骨文视为最大竞争对手的IBM已逐步成为一家服务公司,而甲骨文在企业应用软件领域的老对手SAP则将未来押宝在一个称为HANA的新平台上。目前,甲骨文公司是全球唯一投资和提供涵盖SaaS、PaaS和IaaS全部三层云产品的企业级科技公司。   这意味着,甲骨文有机会在追求新市场份额的同时保有原有优势。   在马克·赫德看来,“庞大的业务体系和现金流,以及技术能力方面,加上各行各业的客户群,使得我们能够去应对未来技术的挑战。”   在一个为针对Workday(一家基于云计算模式的人力资源软件服务提供商)而专门组建的HCM销售团队中,销售人员“每一天所想的就是在Workday的每一个潜在领域进行竞争”。还有一支团队在销售自动化市场,与Salesforce.com(云计算领域客户关系管理软件提供商)进行竞争,同时配备有服务自动化和客户体验方面的专门团队。此外还有一支团队专注于ERP和SAP。   改变不仅仅体现在现有产品线中,也迅速延伸到“云”端。 在此之前,为了在云计算领域获利,甲骨文公司继2010年10月份以15亿美元收购云服务公司RightNow之后,2011年2月份又斥资19亿美元收购了Taleo公司,并在2011年发布云战略。   在云服务方面,甲骨文仍在继续扩展产品线,除了专门为云计算而设计的最新版的Oracle数据库12c,还包括面向HCM(人力资本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和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Oracle融合云应用。   与过去不同的是,所有这些新的应用都有专门为多种移动设备设计的界面,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尚未大规模推出的更小型穿戴设备,比如可视化眼镜和智能腕表。   深度“融合”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预示着甲骨文大量的产品组合正在快速地向云和更先进的技术演进。甲骨文公司负责系统事业部的执行副总裁约翰·福勒(John Fowler)向记者证实,经过五年的整合,甲骨文的硬件产品组合正在发生变化。“通过软硬件集成一体的系统,给顾客提供非常高的附加值,这种方式是远远好于单纯把一台服务器卖给顾客的。”他说。   脱离商用系统,提供集成性能更好的一体化产品是拉里·埃里森(甲骨文创始人Larry Ellison)的一贯战略,事实证明,对硬件产品做出的改变,为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过去的一个季度当中,在全球硬件市场面临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甲骨文实现了硬件业务10%的增长。   John Fowler援引Oracle公开发布的预测数据称,Oracle在硬件方面仍将持续进行大量投资,以便将“远远优于竞争对手的硬件产品不断的推出到市场,在正在经历的这个季度内Oracle的硬件仍然还将继续保持约10%的增长。”   2013年6月,甲骨文发布了数据库最新版本12C。这个新版本的最大特点是有“多租户”模式可供选择,它使得用户可以将一个物理数据库分拆成多个虚拟数据库,无论对于私有云还是公有云,这种功能都是云计算非常关键的。   Ganterner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数据库市场总体规模达到28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甲骨文的数据库市场份额是47.4%,超过之后四个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总和。   而今年3月刚刚发布最新的编程语言Java 8,使得开发人员能够及时的跟上硬件革新的脚步,在面对多个新的硬件环境下的编程更加简便,之前,甲骨文推出了低成本的集成系统(软硬件一体化系统)、与思科的产品进行竞争的虚拟计算设备(运行Linux的低成本商用服务器)和Oracle数据库机。   作为老牌的数据库厂商,甲骨文意识到,这个市场主要的增长力量将来自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兴起。“那些建立私有云的客户成为增长来源的主要动力,而公有云的用户正在不断成熟。”负责甲骨文公司软件产品开发的执行副总裁Thomas Kurian说。他预计到2014年夏季,12C将完全配备内存数据库的功能。“中国的很多大客户已经开始利用这样的一体机所提供的性能优势来服务自己的客户。”   在甲骨文看来,该公司基于“同类最佳”原则提供的解决方案将有助于各个行业的客户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基于SaaS(软件即服务)和Oracle云、Exadata和其他 Oracle集成系统以及实现了云优化的数据库新产品“12c”。甲骨文有机会提供“比任何一个SaaS竞争对手都拥有更强大的平台。”马克·赫德说。   “在云领域,我们的客户数量增长迅猛,数百家客户现在都已上线融合SaaS。”马克·赫德表示,“作为在企业IT领域拥有最大现金流的公司,我们的云计算和集成系统业务在整个企业内部拥有高增长的特性。”   在云计算方面,甲骨文通过在十六个国家建立的十九个数据中心来提供云计算服务,包括存储、计算能力的基础设施服务;数据库及融合中间件的平台服务;以及涉及企业管理的应用软件服务,实现了35%的订购量增长,在融合SaaS的HCM、销售自动化和ERP甚至实现了三位数的增长。   据Thomas Kurian介绍,目前,全球范围内甲骨文有6200万家客户,每天通过Oracle提供的云计算服务完成290亿单的交易。中国已有不少的客户在使用甲骨文的云计算服务,“虽然中国尚未开设数据中心,但是甲骨文已经在和合作伙伴进行讨论。”   即便初尝胜利,Oracle在IBM和Salesforce等竞争对手占据的云计算市场,前景尚未明朗。   2012 年,Salesforce进入一些新的领域,为了营销云市场,Sales-force花费超过10亿美元收购了Radian6和Buddy媒体验证了全世界的企业都愿意购买软件即服务的云服务。IBM在去年6月以20亿美元将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Softlayer收入囊中,藉此快速扩大了云生态系统。   而新的竞争对手,准确地说是那些“未来有可能改变云计算游戏规则的企业”,包括亚马逊等,不过,在最新财季中集成系统35%的增长和云计算业务60%的增长使马克·赫德仍对甲骨文的未来仍保持信心。   “他们在竞争力方面是有缺陷的,比如他们在某些领域根本没有业务,而这是我们迎接未来挑战的优势。”他说,“超越某个对手并不是我的目标,把甲骨文本身做好才是。”   【文章作者:沈建缘】  
    云计算
    2014年05月12日
  • 云计算
    云计算或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砝码 【文章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在企业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采用公共云更符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相比大型企业从公共云中受益更多。尽管现阶段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公共云,但未来不管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应该是公共云模式的云计算。 【中小企业应用云计算的需求分析】 总体需求分析 企业要成功实施信息化首先必须制定信息化规划,而信息化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需求的分析。即使对于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信息化需求较少的中小企业而言也要进行总体的需求分析,这涉及到未来企业长远发展以及能否顺利实施云计算信息化的问题。对于云计算的信息化需求分析,中小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咨询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进行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在IT应用现状、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总体的信息化需求分析。 云计算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系统化分析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需求构成,包括战略层、运作层和技术层三个层面的需求分析。 战略层需求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信息化建设为竞争力的提升提供高效的支持环境。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己经成为公司治理和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也是企业战略规划中总体需求的一部分,所以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从传统信息化模式迁移到云计算模式下,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企业运作层需求分析 在战略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对企业整体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需求分析。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的交付实现运作方式与传统的信息化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云计算模式的应用将在便捷性、共享性等方面极大改变业务运作方式,所以有必要对企业运作层面进行需求分析。 企业技术层需求分析 企业信息技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对于已经实施信息化的企业而言面临着现有信息系统的各个模块功能的转换和迁移,而对于尚未开展信息化的小型企业,则需要根据发展现状和业务需求分析使用何种技术,这些都需要进行企业技术层面的需求分析,特别是后续的系统维护、升级、整合等方面都要做系统的规划。以上三个层次的需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信息化需求是信息化建设中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需要对各个层次的需求作综合的分析,才能保证信息化建测顷利进行。 需求特征分析 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因不同的企业类型而不同,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企业都适合采用云计算。按照规模大小可以大致将企业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从企业规模和信息化发展状况以及对信息要求的不同来分析,中小企业更适合云计算。麦肯锡(McKinsey)认为,中小企业可受益于云端服务,但现在的云端服务对大型企业而言仍有障碍,例如云端服务对大型企业的数据中心而言并没有表现出更大的成本效益。McKinsev以Amazon云端服务为例,指出大型企业租用云端数据中心服务,每月的单位运算成本为366美元,比传统的大型企业数据中心每月成本的50美元多了144%. 那么哪些中小企业更适合采用云计算平台开展信息化建设,从中受益最大呢,这要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发展特征有针对性的采用云计算模式。 (1)企业信息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云计算的需求不同。对目前还处于手工管理阶段的企业是较适合采用云计算模式,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的IT建设、几乎从零起步,采用软硬件租用模式后,可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享受信息化服务。 (2)业务和销售区域的分布特点也是中小企业选择云计算的重要因素。如果中小企业的业务范围是多点分布和管理的,信息化要求数据能够在不同公司之间共享,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可以低成本高效的实现异地信息的快速共享和使用。 (3)企业内部IT管理能力是影响云计算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于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外包就需要考虑自身的IT系统和IT管理人员的素质,结合内部系统的灵活性和完整性进行选择,而对于IT管理能力较差的企业可以采用云计算,交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统一规范管理 (4)相互协作的工作性质。如果经常需要与他人在项目组上进行协作,那么采用云计算模式比较合适。在多个用户之间实时共享和编辑文档的能力是应用的主要优势之一,如可以在项目中与工作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向公司管理人员异地汇报工作,应用云计算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需求的日益增长。处于成长中具有日益增长需要的中小企业也比较适合采用云计算建设模式。随着企业业务范围的扩大和规模的增长,相对应的数据处理量也变大了,对系统功能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应用云计算的按需租赁模式可以根据软硬件的需求情况自动的增加云服务的性能,而不同于传统建设模式下重新设计构建增加新的硬件和软件。  
    云计算
    2014年05月05日
  • 云计算
    微软收购新西兰云计算公司GreenButton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日下午消息,微软周四宣布收购新西兰高性能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GreenButton,并将把该公司的技术整合到Azure中。 GreenButton创立于2006年,该公司CEO斯科特·休斯顿(Scott Houston)当时在《指环王》三部曲中担任技术总监,他的任务是为这三部电影的大量动画效果建设渲染设备。 GreenButton CTO戴夫·菲罗斯(Dave Fellow)说:“这就是我们的起点,我们源自电影《指环王》。但我们从早期就与很多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并在勘探、工程和金融行业从事了大量工作。” 微软高管麦克·尼尔(Mike Neil)指出,GreenButton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让用户通过微软的Azure云计算服务管理需要大量计算资源的任务,包括数字动画、3D油气勘探图像、DNA测序和药品设计,以及金融行业的风险分析等。 GreenButton的易用性在业内享有盛誉,Azure平台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使用这项技术。(书聿)  
    云计算
    2014年05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