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公司
    “活下来”只是创业的第1步,创业者要懂得稳住脚跟“规模化” 许多初创公司看似拥有一切——既有客户,又不缺钱,前途一片光明,却为什么难以为继? 风险投资家会说,是因为这些公司难以“规模化”。那么,“规模化”是什么意思?风投家通常会说,是“组织专业化”和“发展为成熟的公司”。这样的说明未免过于简单,未能完全概括初创公司亟需的实质性变化。 “规模化”的意思并不是说,初创公司要想实现增长就应当否定自身作为初创公司的特质,立即套用大公司的教条。而是初创公司应该意识到,没有纪律和规则,公司就会付出极高的代价:运营混乱,业绩就难以预测。 从长远来看,做好准备、把握增长、学习新的运营方式的公司,成功几率会更高。 正式地界定任务:要想“规模化”,创业公司必须…… 总体来说,只要对公司起步有帮助,公司创始人就要多方兼顾。他们通过非正式渠道聘用全能型员工,这些人要扮演多种角色、承担多项责任,具体根据个人喜好和公司需求而定。在创业初期,大家热情高涨,公司规模较小,这种独特的“同舟共济”可以发挥不错的效果。但随着组织扩张,创始人面对的事务复杂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就需要更为正式地界定和分配任务了。 当然,这种做法可能会造成全能型“元老”和专业人士之间关系紧张。创始员工在工作中学习成长所获得的能力,往往无法满足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与专业技能相关的领导职位落到外来者手中,令创业元老怨愤不已。常见的情况是,这部分人受挫离开,带走了有价值的人脉关系,以及他们对公司使命及文化的隐性理解。 要留住早期员工,让所有人一起建设性地工作,对这种企业“生长的烦恼”有所预见并加以管理是很重要的。而关键是,要为员工培养学习型心态,提醒他们注意前方的挑战,并让他们知道专业人才可以提供何种帮助。 专业化会带来风险吗?当然会。一旦职能部门有了独立领导者,员工会因孤岛效应而产生懈怠,不再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人的部落本能会阻碍跨职能间的创意分享,因此公司必须确保各团队、各部门间有非正式的互动。公司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时,往往由于更迫切的工作需求而放弃团建活动,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发展停滞、缺乏独创性。 如欲更好地保持长期发展,公司须在支持亟需处理的工作的同时,鼓励各团队进行有益的交流。合适的解决方案不是避免产生孤岛,而是设法打通孤岛。 增加管理层次:要想“规模化”,创业公司必须…… 在初创阶段,许多公司创始人怀着人人平等的理想,避免分出上下级。但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寥寥几位领导者手下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创始人依然觉得指挥权在自己手中,因为所有决定都要经过他们。然而讽刺的是,正是这样的中央集权成了瓶颈,阻碍信息流动、决策和执行,导致组织脱离控制。 身居高位的几个人无法对每位员工日趋专业化的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在这样的体系中,组织目标无从问责。而员工发现,没有实质性的指示和流程,工作时很难保持专注。决策者要应付许多人和许多个项目,员工很难与之交流,就会灰心丧气。 当然,“过犹不及”的道理也适用于组织管理架构。决策层级过多,会使信息流受到限制(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拖延决策速度;还可能让员工觉得管理者不信任自己独立处理工作的能力,从而变得懈怠消极。但是,我们还要清晰意识到,引导不足同样会让员工缺乏工作动力。 用非正式的指导和反馈作为正式管理架构的补充,能保持员工的工作动力。因为非正式指导和反馈为员工培养了学习型心态,帮助员工与组织共同成长。界定清晰的职务和职权范围,也使员工能在自己的职责范畴内更快地做出更明智的决定。非正式指导及反馈不会打乱流程,而是精简流程,并促进员工个人发展。员工做决定的实际权力越大,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责任感也随之增强。 有原则地规划预测:要想“规模化”,创业公司必须…… 对于年轻的初创公司,临阵磨枪本是探索发现不可或缺的方式。然而随着公司逐渐发展,就越来越需要计划和目标框架作为指引。这样能让公司继续尝试新事物,并对动态市场做出反应,同时不忘更大的目标,继续经营下去。若无框架,临阵磨枪本质上等同于漫无目的随意发挥。 即便是在快节奏、高增长的环境中,腾出时间来做计划以及辨别、分享最佳行事方案也很重要。这样的活动很容易被认为是与灵活性和管理自主权相悖。 诚然,计划过程过于严苛,可能会引发各方争夺有限的资源,继而妨碍创新。不过,在特定框架中则没有这样的问题。制定清晰的目标和指引;系统收集和分享信息,用来分析表现并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建立处理问题的流程,不要依赖某几个关键人员制定一次性的解决方案——这些都能促进高效、明智的决策,在世界不断变化时尤其如此。 保留企业文化:要想“规模化”,创业公司必须…… 企业文化,通常是吸引人们加入初创公司并留下来的一大因素。员工们克服重重困难,为把一桩羽翼未丰的生意发展成一家可以生存下去的公司,加班加点地工作。激励着他们的,是同路人的情谊,以及对重要事物的归属感。 创始人明白这种力量。他们利用组织成立第一天的情怀故事,对其进行演绎甚至神化,让每个人都认可企业文化。这种方法在公司尚小时有用,全体员工都对那些故事有共鸣,但随着更多的人加入,领导者就很难维系强大的组织文化了。 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公司发展期最重要的也许就是企业文化。公司开始规范职能和管理线条的时候,员工若能认同更大的组织,就能更好地跨界工作,自发合作,并交流公司创新所需的创意。 所以公司创业早期,领导者主要依靠传说——连轴转加班几周、自行制定解决方案——来传达核心价值观。但公司规模增大,事务更为复杂,领导者和员工之间产生距离,创始人的个人魅力和故事无法再团结员工了。 创始人该如何做呢?首先可以在公司使命和愿景书以及职位描述中阐明公司文化价值观。这样更容易识别出文化漂移,避免走偏太远。招募认同公司文化价值观的员工,并对有利于价值观的行为予以认可和奖励,有助于组织维持其价值观的活力。 规模化是个挑战,每家快速发展的初创公司都证实了这一点。市场崩溃、供应和分销合作方不可靠、竞争对手实力强劲,还有许多其他的外部因素,都是公司发展路上的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内部非得乱成一团。高效的组织内部架构,可以让公司杜绝内部混乱,继续寻求新的机遇,还可以让公司实现长期生存。 创业者会担心,我们提出的改变会泯灭那些让初创公司脱颖而出的东西:自发性、适应性和速度。这些东西的确宝贵,许多大公司也明白这一点,所以经常试图表现得更像新公司。我们并不建议初创公司抛弃那些让它们有创新力的独特之处。但趁着众人还都没有忘记为创新之舟添加燃料时去探索新天地,尤为必要。 即兴发挥和严守规定这两个极端之间,尚有一片实用的中间地带。领导者若能找到这个中间地带,就能胜过对手一筹——鉴于能够稳住脚跟的新公司寥寥无几,这一点真的至关重要。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
    创业公司
    2016年04月21日
  • 创业公司
    不想创业失败?《赫芬顿邮报》创始人有秘诀 根据阿里安娜·赫芬顿 (Arianna Huffington) 的说法,睡眠不足是造成初创企业创始人失败的罪魁祸首。 阿里安娜在赶着飞回纽约的途中通过电话告诉我,“ 这是一种创始人迷思,如果你是一位创始人,那么你就没法获得足够的睡眠。事实上四分之三的创业公司都失败了,而如果他们的创始人能够有更多的睡眠,也许这些公司成功的几率会大一些。”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想要获得更多的睡眠不是什么难事。这也符合 7 到 9 小时的睡眠时间推荐,此外则是工作、饮食、锻炼、恋爱和社交活动,而对于创始人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需要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帮助羽翼尚未丰满的公司成长上。 在阿里安娜眼中,睡眠是“不可以协商的”——为了证明这一点,她邀请我去她位于曼哈顿价值 800 万美元的睡眠天堂去睡觉(其中还包括一个热水澡,各种蜡烛和柔软的枕头),以获得身心亟需的放松。 好吧,确切地说邀请的不是我,而是赢得她 在 Airbnb 上比赛(现在已结束申请)的幸运儿。 我在最后期限之前提交了申请,如果我赢得了比赛我会告诉大家(据说我会和卡拉·斯韦什 (Kara Swisher) 展开竞争),但可以看到出,阿里安娜对于我们缺乏睡眠这件事有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她都愿意让陌生人(和无家可归的记者)到她家的卧室里睡觉。 不过阿里安娜插手睡眠这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几年前,阿里安娜就 想在 TechCrunch 配备一个“小睡间”。《赫芬顿邮报》和 AOL(TC 和《赫芬顿邮报》的母公司)都有休息室。听上去很美可是从来就没有在这里实现。 人们告诉我,我不会想要在 AOL 的休息室里小睡,因为大家把这个地方用作了“别的事情”。 但是,这位《赫芬顿邮报》的创始人表示,我们工作时间如此之长,牺牲掉了睡眠时间,这会损害到美国的利益。 她很快就说出了 6 位在去年由于睡眠不足而倒下或是深受其害的高管,包括美国联合航空公司首席执行官 奥斯卡·穆诺兹(Oscar Munoz)和摩根大通公司并购业务负责人 吉米·李(Jimmy Lee)(意外去世)。 几年前,这位《赫芬顿邮报》创始人自己也 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 ,这也导致了她在睡眠问题上的执着。 “现在许多科学结果都毫无疑问地证明了,睡眠不足会影响我们健康和生产力的各个方面,”她如此告诉我。 对于一个有名气又富有的首席执行官,说起这些当然很容易,但对于这个世界众多的普通员工来说,充足的睡眠更像是一件奢侈品。 而且,还有很多的成功高管 不需要多少睡眠 的例子,其中就有杰克·多西 (Jack Dorsey)、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 这些人是具有独特基因的“ 不休息的精英 ”,极有可能是来自俄罗斯的一个秘密空间实验室。但是,根据 科学解释 ,我们大多数人的确需要用我们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来睡觉,以便正常地工作生活。 阿里安娜似乎在硅谷精英圈中取得了进展——她最近 将睡眠理论灌输 给了 Uber 的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 (Travis Kalanick)。 不过你不必通过赢得一场比赛,或是成为一位成功的创始人,才能在这方面获得帮助。阿里安娜的新书《睡眠革命》(The Sleep Revolution)就向人们展示了应该如何睡得更好。 她给出的是显而易见的建议——下午 2 点之后不要摄入咖啡因,保持卧室昏暗和安静——不过这就像是健身和健康饮食一样,我们很多人就是不去做。 此外我们还要做一些牺牲——卧室里不能放科技产品,不可以在睡前看完 Netflix 上所有广受好评的剧集——阿里安娜告诉我,她只会看一集《纸牌屋》,因为睡觉才是重要的事。 不过,也许这样你就会思路清晰,而你的创业公司也就不会倒闭。   题图来自: C2 MontréalFollow/Charles William Pelletier/Flickr 在 CC BY 2.0 协议下授权 翻译:曹木 来源:techcrunch
    创业公司
    2016年04月21日
  • 创业公司
    做垂直还是做平台,国内SaaS市场已呈现这三种思路 摘要: 从早期的邮箱服务到企业敏感的客服服务,SaaS无论在企业的认知度上还是规模上都呈现出了几何级的变化。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兴起,SaaS一词在国内可谓声名鹊起,先是“钉钉”引爆了企业级服务市场,随后网易七鱼等垂直化云客服再度吸引了企业用户的眼球。媒体和从业者纷纷把2015年称为国内SaaS市场的元年,可如果要理清国内SaaS发展历程,还需要从最开始的邮箱服务说起。 2008年之前,IDC将SaaS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用服务提供,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托管应用管理,另一类是按需定制软件,现在对SaaS“软件即服务”的定义便是出自于此。可以说2008年是SaaS服务的一个转折点,再联想到云计算时代的SaaS服务,似乎可以被切分成三个阶段。 SaaS发展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邮箱为代表的ASP服务。 即便是从今天对SaaS服务模式的定义来看,电子邮箱仍然可以归为早期的“SaaS服务”,甚至可以说SaaS服务是企业邮箱的一个高级演变,是软件发展趋势的一种必然需求。以企业邮箱和云计算下的SaaS服务对比来看,都是按需付费,使用平台无不基于互联网,且都不需要维护人员,由供应商进行专门的维护。当然,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采用云计算技术的云邮箱,最为典型的就是微软的office 365,本质上还是SaaS服务。 其实早期的SaaS服务并不只有邮箱,在线图片处理、在线解压缩等产品也相继出现,只不过当初并没有SaaS服务的意识。况且网络带宽等基础设施的落后直接限制了SaaS服务的普及,不过按需服务的产品形态,为接下来SaaS产品的遍地开花以及整个云计算的出现都埋下了种子。 第二个阶段:以CRM为代表的托管服务。 国内SaaS的真正起步源于2007年,阿里在这一年宣布进军软件行业。与之同时,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开始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也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也加入到了SaaS服务中来,加速了软件与互联网的融合。 在国内,八百客、CSIP、金蝶、用友、XTools等SaaS服务商相继出现,SaaS服务几乎确定了To B的市场方向,“软件+服务”的模式开始成为主流。 而在国际市场上,微软相继推出Windows Live战略和Dynamic CRM Online产品发布计划,以加强对互联网服务市场的抢夺和用户的占领。Oracle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来迅速争取SaaS领域的地盘,提供了一套整合集成了SCM、ERP、CRM等产品的解决方案。Google也推出名为Google企业应用平台的套装软件。 只不过这个时期的企业对SaaS的认知程度未能爆发,服务范围仍局限在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等领域,其中Salesforce.com提供的随需应用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允许客户与独立软件供应商定制整合产品,同时建立他们各自所需的应用软件,一时间成为SaaS服务的典型代表。 第三个阶段:IaaS框架下的智能化服务。 云计算的浪潮下,不管是亚马逊、谷歌、微软还是国内的BAT和三大运营商,无不瞄向了IaaS服务,而随着IaaS服务的成熟,一大批SaaS服务创业者蜂拥而至,国内的网易、金山等互联网巨头们也相继剑走偏锋的切入SaaS云计算服务。 早在1999年的时候,马克·贝尼奥夫就创办了Salesforce.com,并喊出了 “End of Software”(软件的终结)的口号,但直到最近两年才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企业用户的青睐,可以说Salesforce的功成名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SaaS服务的又一次爆发。在其背后却是IaaS的逐渐成熟,网络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和移动化办公的趋势。 SaaS服务的类型也从最初的CRM、SCM等扩展到销售管理、客服管理、项目管理、通讯OA类、进销存类、财务报销类等职能行业,近乎覆盖到了企业级市场“衣食住行”的所有需求。 例如SaaS模式的云客服,一方面,当前的客服从业人员以90后为主,高离职率和非专业性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一大痛点;另一方面,客服正从咨询承担起运营和销售的工作,对很多企业来说,客户的重要性不亚于研发部门。 不久前,微软在Build 2016上宣布旗下的人工智能产品将进入客服领域,网易也在今年发布了面向客服领域的网易七鱼。目前,国内存在着大大小小数十款SaaS云客服产品。相比于其他SaaS服务,云客服不仅对安全性、稳定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也预示了SaaS服务智能化的趋势。(详见钛媒体报道《传统即时通讯商独揽大盘,起底苦逼的 SaaS 客服创业系》) SaaS服务的分化:平台还是垂直? 记得在2014年的时候,国内的投资者还偏爱To C的市场,但到了2015年To B的SaaS市场已经赢得了不少投资者的青睐,也刺激了更多创业者的加入。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就是这样,看到蓝海便一窝蜂的涌进来,SaaS行业也没能逃脱这个命运,至少阿里钉钉和纷享销客在去年的亿元广告战已经是一个血淋淋的事实。那么SaaS服务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一个既定的事实是,美国的2000万家企业在软件时代培育了2000亿市值的Oracle,SaaS市场出现了市值高达500亿市值的Salesforce。而在中国拥有2000-4000万企业,此前用友和金蝶的年销售额在50亿元左右,直到2015年在多轮风险投资之后,一些SaaS创业公司的估值才超过10亿美元。 一般来说,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可以产生十多家市值超过百亿美金的企业,在这一利诱下,有些SaaS服务商试图采用平台策略成为企业级的BAT,也有一些公司摆出了专注于垂直市场的态度。 SaaS服务平台和垂直路线的分化其实是一场市场选择的结果。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讲,对SaaS的需求并不止于单纯的软件服务,还要有资源和商业模式的捆绑,这也正是亚马逊能够在IaaS的基础上推出SaaS服务进一步捆绑客户资源的原因所在。当然类似于Saleforce的商业模式,形成标准化个统一的平台,进而为竞争对手造成商业壁垒也未必不可行。纵观国内的SaaS市场,已经呈现出三种思路。 其一,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 正如前文所说,BAT早期对云计算的布局集中在IaaS,多有效仿亚马逊的意思,如今又纷纷切入SaaS市场。最典型的就是阿里钉钉,从IM入手联合ISV,进而在自己的IM平台上集成覆盖所有企业需求的SaaS软件。这一思路较为成功的案例就是Slack,打造出了“聊天群组 + 大规模工具集成 + 文件整合 + 统一搜索”的平台思维,从阿里可以调动的资源来看,阿里钉钉做SaaS平台的成功性并不小。 BAT的另一个巨头腾讯奉出了微信企业号,希望从补充微信企业号IM功能的角度入手,未来可能整合CRM、ERP、HR、财务、协作等服务,以平台为杠杆撬动整个企业级市场。当然,有同样想法的还有纷享销客、imo班聊等创业型产品。 其二,专注于垂直领域的创业团队。 国内有着规模足够庞大的中小企业,这个蛋糕似乎可以养活很多SaaS供应商,一些创业者恰是出于这种心态。企业级市场着实有一些门槛存在,一些创业者抓住了SaaS服务的机遇,深耕于某一领域,凭借早期优势制造了一些门槛,在盈利问题上希望能够复制从小微企业到中小企业再到大型企业的路线。 但这些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性问题是,国内的投资者仍然青睐于平台策略,在垂直领域有一定成绩,可能否带来实际利润还不得而知。Saleforce凭借15万客户赢得了500亿的估值,但利润来源仍是小比例的大型客户,国内垂直领域的创业者不难积累十几万的中小客户,依旧需要考虑如何活下去的问题。 其三,看好SaaS服务的互联网巨头。在云计算万亿市场的刺激下,早期的互联网巨头们也加入了战局,甚至希望在SaaS云计算领域迎来“第二春”,例如发布云客服、敏捷数据分析平台等的网易和推出了SaaS云存储服务的金山。 不过,到底是坚持深耕垂直SaaS服务还是整合旗下的各类云计算业务,最终打包销售给客户,将决定这些老牌互联网巨头们在SaaS服务市场的定位。毕竟在竞争激烈的云计算领域,每一个玩家都有可能成为颠覆者。 综上来说,从早期的邮箱服务到企业敏感的客服服务,SaaS无论在企业的认知度上还是规模上都呈现出了几何级的变化,未来SaaS服务的种类将更加多样。   作者 Alter 来源:钛媒体http://www.tmtpost.com/1671054.html
    创业公司
    2016年04月14日
  • 创业公司
    【YC新创产品】Konsus:为企业寻找自由职业者,简单的活就让他帮你完成吧 HRTechChina编辑部 4月13日报道,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与本文链接。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寻求报道。 在这次的YC Demo Day上,小编注意到许多8个月大的初创企业还在各种融资下苟延残喘,而有一款为自由职业者提供工作的平台——Konsus却早已经开始盈利了! Konsus(http://www.konsus.com/)是一家工作外包平台。他们会贴出一些工作列表,然后派单给最合适的人选。Konsus公司致力于为公司寻找自由职业者,同时也为自由业者招揽业务。它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时间与人力。在Konsus上,不用注册,不需要培训,无预付款,直接就可以找到工作。 据了解,这家初创公司从上线28周以来该公司以每周10%的速度增长。如今收入55000美元,毛利达40%,并且有三分之二的回头客。现在,他们主要接收10种核心业务,包括网页设计、商标设计以及数据录入。经过统计,他们发现这三大任务占所有外包任务数量的60%左右。 Konsus的操作流程主要有四步: 1.企业端把工作上传到Konsus的网站或是app上,Konsus管理员会进行报价 2.随后根据技术难度、完成日期等将任务分发给合适的自由职业者,并且如果有任何问题会随时反馈给企业 3.一旦工作做好了,Konsus会检查一下,然后邮件给企业用户 4.如果企业满意的话,Konsus就会给寄一张发票过去啦 创始人Thomassen在做咨询顾问时发现,外包一些简单的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是很有益的。在麦肯锡(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会贮备一批自由职业者,用于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些必做但无关紧要的任务。比方说,在下班后发一份PPT任务给他们,那么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查收到已经排版好的PPT文稿。 Sondre(CTO)与Fredrik(CEO)是Konsus的联合创始人,Fredrik曾任麦肯锡的管理顾问一职,后担任过Zalora Indonesia的CEO与联合创始人,Zalora是一个网上时装及美容产品购物平台, 为男女顾客提供时装、饰物、鞋履及化妆护肤品。 目前的自由职业者市场依然比较散乱,如Task Rabbit等早就在做此类外包项目,而Gigster则会接一些工时较长的项目。但Konsus则想创造一个更加快捷方便,适合各类工作,并且24小时不停工的外包平台。   关注更多YC DEMO DAY上的2B初创企业: http://www.hrtechchina.com/12295.html http://www.hrtechchina.com/12311.html
    创业公司
    2016年04月13日
  • 创业公司
    企业现金管理奇点金融获3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 奇点金融是一个面向创业公司的理财服务商,为创业公司打造创业余额宝服务,使创业公司融资后也能享受到专业和高效的企业余额理财服务。北京盘古奇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产品。奇点金融正式宣布完成由由阿里联合创始人吴泳铭创立的元璟资本领投,艾瑞资本和华软投资跟投的3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 奇点金融创立于2015年2月,5月份内测上线,以千亿级的创业市场为出发点,专注于为各轮次的创业公司提供最专业、最安全的现金理财及管理增值服务。其团队此前曾获得滴滴出行天使投资人王刚领投的 120 万美元天使投资。当时王刚的预言是:“奇点金融注定将成为下一只独角兽。” 企业金融服务的市场规模比个人金融服务的市场更大,中国有 2500 万中小企业,市场对企业理财及现金管理有很大的需求,这是个十万亿级的市场;但目前银行的服务效率和推动力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存在很大的机会。这是元璟投资奇点金融的逻辑。 奇点金融同时发布了定期和美金两款新产品,此前奇点已经对两款产品做了数个月内测。奇点的金融端负责人钱挺表示:“定期业务的上线有效补全奇点金融在企业现金管理中对于固定期限和中长期现金管理需求的满足。可为每个企业设计独特的现金管理方案,收益高于市场同类型产品。”    
    创业公司
    2016年04月13日
  • 创业公司
    联合办公空间“梦想加”宣布完成500万美金A轮融资,愉悦资本领投 联合办公空间“梦想加”(http://www.mydreamplus.com/)宣布完成500万美金A轮融资,愉悦资本领投,险峰长青、唯猎资本跟投。其天使轮融资于2015年6月份完成,投资方为险峰长青、英诺天使基金,投资金额100万美元。 梦想加联合办公空间成立于2015年5月,是一家将办公空间产品化运营,但不拥有一平米物业的互联网公司。梦想加目前在北京拥有4个联合办公场地,600多名创业者在分别位于望京、建国门、雍和宫、百子湾的空间里办公。2015年底之前将再开6个办公场地,共计一万五千平方米,供公司、创业团队和自由职业者使用。2016年,梦想加将进入更多一线城市。 此轮融资着力于运营产品升级、管理后台开发,并加速上海、成都、广州等地的市场拓展。另外,梦想加计划到7月底,实现运营面积达50000平米,工位达8000个。目前,梦想加运营面积近20000平米,共3000个工位,并在望京、雍和宫、百子湾、中关村、建国门等开放十余个联合空间。 梦想加联合办公空间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提升办公品质和创造力。它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办公空间,更是一个温暖的社区。通过我们独立研发的智能办公系统,工作伙伴们用一部手机就能搞定办公相关的一切事宜:门禁、会议室预定、活动场地预定、WiFi密码等。   HRTechChina编辑部 4月7日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本文链接。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寻求报道。
    创业公司
    2016年04月07日
  • 创业公司
    创业公司如何培训新员工   “Sink or swim。(自生自灭)”这是Sean对我说的。(Ooyala的首席技术官,前谷歌创始人之一)这并不是多么鼓舞人心的箴言,然而这句话在在我初探创业世界时,给我的新员工培训理念埋下了种子。没有什么能救你——只能靠信念苦苦挣扎,然后竭力生存下来。 从我在Ooyala(当时有30人左右的一个创业公司) 的第一天,我就挣扎于含有技术缺陷和增强文档的代码库,还是用一种我并不熟悉的有点像Java的语言ActionScript。我用两周的时间来实现一个已经承诺给视频出版商的功能——传输在线视频。为了赶上deadline,我需要学习ActionScript,熟悉Ruby on Rails,Flash视频和图形库,同时每天处理着像“QQQ”一样的让我脑袋大的变量名和不时出现问题的“load2”和“load3”函数。 我在那一个星期就这样硬着头皮工作70多个小时,完成了这个功能。“Sink or swim”的入职经历我铭记至今,那真是我压力最大和最变态的工作经历。在最开始的日子里,我不断地考虑自己离开舒适的谷歌而迈入创业的世界是否是个正确的选择;最终我还是适应了新环境,在其他团队成员的帮助和无数次的工程实践下,早期含义模糊的代码早已消失不见。在那个团队两年的工作时间里,我从这个专注的团队中学到了很多,但是毫无疑问,新员工入职本可以是个更流畅、更积极的体验。 后来到了2010年8月,我又加入了已经拥有了12个人的团队Quora,这次的新员工入职没那么艰难,除了Charlie Cheever留给了我几个前期bug,但由于没有付费客户,所以没有时间压力,只有自我要求。新员工培训其实就是我去问一些问题,或许再做一个或两个特别的讨论会。在Ooyala的入职经历和在创业公司的两年高强度工作,让我作好了充足的战斗准备,所以相比之下,在Quora的入职过程相当轻松。 我的亲身入职经历后来启发我在Quora构建新员工的培训计划,计划的详细内容可以参考我在2012年11月写的《Quora的工程师新员工培训是什么样的?》   在新员工培训上投入时间真的值得吗? 创业公司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是要在资金用尽之前,需要争分夺秒地打造一个产品来获取用户。所以第一个问题是,把宝贵的资源转移到新员工培训上,这真的值得吗?许多初创公司不做或推迟新员工培训,他们仅仅依靠新人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这样的入职培训,会出现以下问题: •淘汰了一些优秀的员工,实际上了他们只要多一些指导,就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并留下来。这对于那些在招聘下很大功夫的公司是个嘲讽,注重招人,却不重留人。 •不能很快的识别出低效率的员工,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机会来评估他们的工作或者因为你觉得他们只是这一次没做好。 •降低员工的生产率,因为他们真正入职所需要的时间太长了。 •新员工的压力不断增加,幸福感不断下降,尤其是对那些没在创业公司工作过的人。   招的人越多,风险就越大。特别是当你招聘渠道偏向于缺乏经验的员工时,比如大学毕业生。 随着一个团队的发展,非正式的入职培训慢慢变得问题百出。对于同一个概念,不同的员工在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解释,缺乏一个标准化的新员工培训流程。对于那些非系统的零散的解释,很容易遗漏许多重要的信息。工程师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问题不甚了解,这会让他无法完全理解核心代码的机理,降低工作效率。又或者,因为没有沟通清楚,新员工可能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学习新事物,一个月后才能真正为公司创造价值。创业公司刚启动时,没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但作为一个公司,一个产品和一个代码库,随着它迅速成长,内容和复杂度不断增加,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时候,一个新人对新事物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 新员工培训是一个指引他们学习和明确公司价值观的难得机会。设计一个好的新员工培训计划可以增加新员工入职上手的效率。所以,建立一个高效的新员工培训计划可以说是一笔一劳永逸的投资。   如何设计一个新员工培训计划 在Quora期间,我带领新工程师的培训项目并直接负责工作指导、组织和安排新员工培训谈判、编撰培训材料,并开展了导师培训班。在Quora的新员工培训计划开始后,在2011年的12月,此时Charlie 和我意识到我们可能要有10多个全职程序员和实习生即将入职。我们的团队当时只有不到30人,其中包含14个工程师,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入职培训,事情很容易变得一团糟。 在第一次创建Quora的入职培训时,我明白我一定要让入职这件事变得比我当时经历的要简单、顺利。在确定培训材料、交流项目和导师制度之前,我首先为入职培训设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大家根据自己的经历分享了他们对入职培训的建议。我也联系了其他公司的工程师们(包括我在Ooyala的朋友们),了解他们之前是如何入职和开展工作的。 1、尽可能快得让新员工成长 创业往往人手紧缺,而培训新员工还要再占一部分人力资源。这就要求入职培训的效率一定要高。长期来看,这既有利于公司的发展,也迎合新员工急于证明自己的心理。 一种快速提升新员工能力的方式是导师制。我们首先达成共识,强调入职培训的重要性,然后让老员工花费他25%的时间去带新人,尤其在前几周的时候。导师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包括新人最初的代码评审,挑选合适的项目,指出需要学习的技能 ,结对编程的技巧,工作次序的优先级,或者教他们如何高效地团队合作。 我在Quora时,辅导了很多人。入职第一天,我就会告诉他们,培训他们是我的第一要务。 这让我们彼此建立了共同的目标——尽可能快的帮助他们成为公司的一员。往后,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问我任何问题。 2、让新员工接受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 每个创业公司的文化是不同的。虽然新员工可能已经从招聘面试和宣传材料中了解了一些。但入职培训本身就是一个让他们了解公司文化的机会。这些价值观可能渗透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完成业绩、数据处理、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服务等。 以Quora为例, 公司文化的了解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但实际上,我们给新员工的学习量太大了,尤其对于应届毕业生们。为了确保新程序员们能跟上公司的节奏,我们让新员工在第一天的时候只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搞定一个小bug,实现一个小的功能。极力简化入职的第一天就是为了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适应新环境,只是设置好开发环境、修改一些代码、做一些运行测试。这也意味着导师需要做一些准备,找一些适合新员工的任务。我通常建议导师选择一个一天能完成的启动项目,这样即使项目未能按时完成,导致工作延期,也有机会在一周内弥补上。 3、教给新员工最重要的东西 随着公司发展,产品、团队和数据库都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意味着新员工要学习越来越多的东西。从我的经历来看,那些对基本的关键知识掌握的好工程师都表现的很优秀,无论他们是自学成才的还是因为有导师的指导。一个好的入职培训一定要保证每个员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   在Quora,我们使用以下两种方法 •在前两个或三个星期,我们会安排一系列新员工会谈,这些会谈介绍了代码库,解释git的数据模型,演示调试和分析工具,或是涉及各种话题。最重要的(如介绍代码库),我会亲自为每一位新员工安排,即使是只有一个人。 •写一个codelabs来解释公司的抽象数据和必备工具。Codelabs是我从谷歌借用来的概念。codelab是一个文档,它用来解释一些抽象问题的原因以及它的解决方法,遍历相关部分的代码库,然后提供了一组练习来验证的你对其的理解。这实质上是一套代码培训系统。我花了三天时间完成第一版,然后派其他人去完善那些每个程序员必备的代码知识。   这些投资主要涉及前期,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后续只要花费少许精力更新部分代码即可。 4,让新员工融入公司的社交圈 刚入职时,你很有可能花费很多时间来和同事搞好关系。所以,帮助新员工快速融入团队很重要,尤其对于内向的人。 在Quora的早期,我们主要依靠导师帮助介绍新员工。后来,团队的一些成员开始组织小组午餐来为新员工提供更多机会去认识他人。分批次的集中培训新员工,也让他们之间互相熟悉,并对公司更有归属感。 以上提到的只是一些例子,为你设计入职培训提供参考。随着公司的成长,新员工培训的目标也可能改变。例如,在Facebook(当然,它现在不是创业公司了)新员工培训时,每个程序员会通过一个名为Bootcamp的训练营选择自己心仪的技术团队。之后只要通过一个与该团队工作相关的工作测试即可。但Bootcamp这个计划可不是Facebook一成立就有的。 重要的是意识到建立新员工培训计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也许开始的时候,你只教她如何设置开发环境,这样他就能在第一天改改代码了。也许你以后意识到并非所有培训计划都有用,培训过程中你可能一遍又一遍介绍同一个代码库或架构,那样还不如专门针对它开一节课。 无论你在哪家公司设计入职培训,都要想想自己的入职经历并多问问他人,勤加思索,建立一个高效的入职培训。想想新员工会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想想有什么概念、工具是你认为应该更早学到的。一旦你有了点子,那么去尝试最有价值的那个,再接受新员工和同事的反馈,看看它到底有没有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迭代,希望新入职的员工不会像我在Ooyala那么痛苦!   作者:董飞 链接:http://zhuanlan.zhihu.com/p/20670529原文发布:theeffectiveengineer,作者:Edmond Lau 译者:杜挺@demo++
    创业公司
    2016年04月06日
  • 创业公司
    从认识到在一起,招一名合适的高管到底有多难? 编者按:本文来自最近一期的经纬 HR Club 的系列分享会,经纬招聘小组与创始人们聊了聊一个创业公司人才风控体系究竟如何搭建,才更有效的话题。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经纬创投(ID:matrixpartnerschina) 我怎么在短短的时间里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就是我要找的人? 我怎么判断我付出的高薪是有价值的? 我怎么区分 TA 是情绪起伏大还是有创业激情? 我怎么知道 TA 是管理团队的风格严格还只是颐指气使不干任何活的部门领导? 经纬的招聘小组在 2015 帮经纬的 300 多家已投公司发出了 500 个高级职位(总监以及以上)的 offer。她们总结了一些方法论与经验,在 HR Club 的活动现场反响满好的,所以我们今天打算把它贴出来,希望对更多的创业者来说有帮助。以下,Enjoy: 招聘高管时,背调贯穿始终  那么先从演讲嘉宾全景求是(FACT)的创始人魏兴给我们讲的一个历史段子聊起: 《三国演义》里演的、《三国志》里写的,加上粉丝的描画,稗官的演绎,我们发现三个典故分别反映了我们在面试中常见的问题。 第一种叫移花接木。当时温酒斩华雄是有的,华雄是孙坚斩首的不是他斩首的,把别人做的事说成自己做的。 第二种叫夸大事实。当时斩颜良诛文丑,他就宰了一个就是颜良,文丑是曹操杀的,他完成一倍业绩说成两倍业绩。 第三种叫无中生有。当时关二爷从曹营出来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没有路过过五关的地方,也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等等包括单刀赴会,是鲁肃单刀赴会找他来,并不是粉丝演绎他一个人抗着刀单刀赴会的。 这个例子引起的思考和启发,即使被咱们供奉成神的人,也存在争议。在日常搭班子的过程中,不要因为这个人是老板介绍来的,或这个人是行业内的大咖,认为他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对于每一个目标候选人,应该本着专业的态度,用很好的 “人才风控工具” 观察他。 回顾我们在搭班子的过程里,是不是经常听到有人讲类似的三个故事呢?因此说高管招聘的时候背调往往比面试更加重要。  社交人脉为人才征信社会化背书  做非正式背调时,我们会在我们的一级联系人里找到 Ta 的交集,交集上有很多的标签:行业,公司,职能、部门等。我们就可以在微信联系人或是用名片全能王、LinkedIn 来搜索你和 Ta 圈子的交集,听一听行业里,前同事、合作伙伴对 Ta 的评价。或在二级联系人里找到一些 “包打听” 式的关键人物听到一些侧面的评价。另外,一些的 VC 的投后招聘部门往往都会有系统的行业人脉 mapping,信息会比较集中,寻求他们的帮助也是一个聪明的办法。 当然,前提一定是不影响到该候选人目前的工作并保护他的隐私。更谨慎的方法是在适当的时间点提出正式的背调的要求。  正式证明人访谈技巧  通过电话进行高管访谈 / 背景调查是一项重要技能,特别是向那些你不认识的人那里了解真实的情况,不经过训练是很难掌握的。 听不懂弦外之音 没有经过训练的访谈会出现各种状况,比如思路被对方带着走,对 Ta 的成绩和特点完全没有拿到;被访人不愿意传达特别负面的消息,或语言拿捏不准确。 “Ta 非常有激情,有时候稍微有些情绪化…”…你以为他是创业有激情,实际上脾气很糟糕,稍微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刻,立刻上演手撕鬼子。 “Ta 管理团队的方式非常严格…”,你以为 Ta 将带出一个飞虎队,实际上 Ta 只是颐指气使不干活的 Boss,而不是 Leader 要像拨洋葱一样层层拆解问题 比如您带的这个团队里的 Top Performer 或是行业里最优秀的人是怎样的,您觉得 Ta 在项目协作上哪些点是离这些 Top Performer 有哪些距离呢?Ta 跟我提过的某某项目,项目参与者有谁,Ta 改善了哪些市场 / 性能等等。 360 度的反复验证 如果在面试中有什么疑虑、或一闪而过的直觉,千万要追根到底,找多个渠道验证。可以让候选人列出访谈的名单,老板、同事、客户、跨部门的合作者等。注意只能够和前雇主聊,不要找现在的老板,不要给候选人惹不必要的麻烦。 下附 20 世纪 20年 代,美国签证官的问题录。对比百年前的古人严谨认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开始把人才风控做的细致一些呢?  正式证明人访谈前,请受聘者授权  除了自己来做背景调查也可以找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聘任者进行身份信息、学历、职称、工作经历、工作表现等进行全面的调查核实。需要受聘着的授权书,得到受聘的人才同意并签字授权才可以进行正式背调的访谈。 独角兽公司在人才征信上需要注意: 高管履历信息将来上市都会被公示; 是否与前单位签订了竞业禁止协议; 原单位有没有给他竞业赔偿?换句话说如果这个人真的签订了竞业禁止协议并生效,在被限制的时间范围内雇佣,且给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要承担赔偿责任。 商业利益冲突。 这个员工名下是不是有公司,名下公司和目前公司是否有关联交易,特别注意是否持有竞争对手股份 (技术股&现金货币股)  创业公司招聘风控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  我们从拿到招聘线索作为始点,到最终高高兴兴的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作为终点,我们画一条长长的时间轴。会发现中间会有很多的时间节点能控制我们的风险。 特别在一些关键岗位招聘上,我们提前做这么多的工作,不仅仅是在招聘风险的预防上面,最重要的是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一个将来要一起奋斗的陌生又熟悉的兄弟,怎么能知人善用,怎么能把对的人放到对的位置上去。 第一个节点:在刚刚拿到招聘线索的时候 我们的招聘线索往往来自于几个方面,朋友或员工的内部推荐,常规招聘渠道(招聘网站,商务社交网站)。 如果招聘线索来自朋友或员工的内部推荐:也许对方给你推荐的是他的前 / 现任同事,请他花一点点时间座下来,给你花一个组织结构图,解释一下各个业务单元的职能,相互配合的力度,是否属于业务核心单元。 他推荐给你的人,在哪个业务单元,是否做的是核心产品。目前公司所处的阶段是大象不能跳舞的业务瓶颈阶段,还是高速扩张上扬的阶段。人所处的公司发展阶段不同,就好像红酒一样根据年份会有不同的口味。 如果来自常规渠道,尽量在邀约面试前再郑重的请 Ta 电邮一份完整的简历给你。 第二个节点:如果你有面试登记表的话。 在这里,你除了请候选人填写基本信息外,证明人和如果到 offer 阶段证明人访谈的授权可以在这一步渗透在这个登记表格里。 第三个节点:第一次的会面。 除了介绍职位,也请认真简单的、不引起反感的,向想对方介绍我们引进每一个人的流程,比如会见几轮大概要见哪几个人,也请铺垫一下,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希望邀请您加入到我们的团队的阶段,并解释道虽然我们还在创业阶段但是我们很正规,会有个简单的背调,会索要薪资证明并出具正式的 offer letter。让他感觉这是正规的流程,对每个人都公平,是公司正规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刻意强调背调引起不悦。 第四个节点:Offer 阶段。拿到授权,开始正式证明人访谈。 第五个节点:入职时,入职登记表里也可以得到证明人访谈的授权。入职后的风险也在可控范围内。  薪资征信解读  为什么拿到了各种薪酬数据报告却对 Offer 谈判没有作用? 经常会有创业者发出这样的疑问,各种行业薪酬报告满天飞而我依然在薪酬谈判时很被动,花了比市场更高的代价。薪酬信息征信环节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原本公平的薪酬市场环境失去平衡,造成整体薪资成本虚高。 薪酬征信帮我们在后期薪酬谈判时增加了三个筹码: 1. 我们在向候选人沟通其目前薪资情况和期望薪资这一动作越早越好。尽早的分解目前薪资现金部分(月薪*n月+ 各种补贴)、长期激励部分(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或股票增值权等业绩单元奖金等)。甚至了解他有没有结婚生子,是不是在还房贷。 2. 目标公司职级体系的大致了解。(经纬 HR Club 的内部活动有定期分享) 各个大厂岗位序列,稍有区别又互相对应。例如某厂技术序列薪资结构:12 个月基本工资 + 2 个月年 底奖金 + (0.25-0.35) 系数*4 个月的季度奖 + 期权,期权:P6 以上开始配备期权。期权 4年 可以折现。P6 以上 3000 股  P7 以上 10000 股。你心里大概有个了解以后,如果对方在前期阶段对具体薪酬说不清楚的话,你大概问一下对方是 P 几?绩效考评是 ABC 哪一档,大概能够估出他报给你的数字是否虚高。 3. 要求出具薪资证明,工资单或 3-6 个月的流水。 在这里分享一个案例,Amazon 企业文化的十四条军规里的一条:“勤俭节约。我们尽量不在与客户无关的地方花钱。勤俭节约可以让我们开动脑筋、自给自足并不断创新。在人员数量、预算规模或固定开支方面,没有额外的投入。” Amazon 的薪酬策略在这条企业文化上的解读就是会用合理的现金部分加上伴随公司成长的股票激励。让更多的现金流投入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上,公司整体壮大,带动股票的持续增长。这种方式就避免发生招到只看短期现金收入,无法和公司长跑下去的价值观不一致人。 很多创业公司都在积极的搭建合适自己阶段的薪酬职级体系,逐渐建立好 ESOP 计划,让每一个奋斗者都能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下得到回报。令耕者有其田,商者有其股。 严谨严肃的人才风控落地,也要有娱乐精神。 除了比北京的春风还要干的干货,也推荐几部帮助大家判断人的烧脑片给各位想要在内部推动人才风控体系的创业者们观摩学习。什么摸耳朵摸脖子代表不自信或不实信息传达的判断技巧都可以从以下反面教材里体会: 《The Sting——骗中骗》 《Catch Me If You Can——猫鼠游戏》 《玩转 21 点》 《Lie to me——别对我说谎》 《潜伏》 《Snatch——偷拐抢骗》 《The Bank Job——银行大劫案》 《American Hustle——美国骗局》 《Matchstick Men——火柴人》 《The best offer 最佳出价》  Reference 《劳动合同法》第 8 条: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创业公司应该如何招兵买马》forentrepreneurs.com,作者 David Skok 是一位连续创业者,现在是风投公司 MatrixPartners 的合伙人。 全景求是 FACT 讲义-招聘风险管理与创新技巧   我们正在积极征集原创作者,如您对HRTech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作品以及资讯,欢迎大家投稿至tougao@hrtechchina.com HRTechChina提供、关注最尖端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您可以搜索“HRTechChina”公众号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
    创业公司
    2016年03月17日
  • 创业公司
    这里有141个创业公司的死亡案例,看鸡汤不如听教训 本文原发于CBinsights.com,经纬创投编译,文章来自经纬创投公众号(ID:matrixpartnerschina)。   今天我们打算跟大家聊聊失败。关于成功的方法论有着趋同性,多半与“天时地利人和”有关。而关于失败,却很少有人愿意公开谈起——也许因为野兽总是不想将伤口暴露在外。   探讨失败的意义,可能远远大于成功。因为面对挫折,即使自认为最无畏的人也会有这样的时刻:“你已经近乎绝望,失去了所有的创造力。”无论现实多么惨烈,反思和总结仍有其必要性,因为无论如何我们总要往前走。   以下,我们通过关键词的形式对国外创业公司失败的理由进行了一些总结(见下图): 结合个案,这些关键词与时间周期的特殊性存在重合,比如在2015年,因为融资问题猝死的公司大量增加。而刨除时间周期的特殊性,商业模式、产品、用户仍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一个公司是否能按既定计划达成阶段性目标也是其能否存活下来的重要原因。   也有一些失败理由是“个性问题”,这也是创业最残酷的地方——有时候一些看起来很小的问题就足以压垮整个团队。还有一些失败的理由让主页君内心崩溃,比如:“(我们失败的原因是)团队里没有一个人是我们这个app的用户——我们都不用它,我们都不喜欢它。我们只喜欢这个创意,这真是个悲伤的故事。”——喂,说好的只投身于自己热爱领域的初心呢……   无论如何,“给前行者以希望,给后来者以经验”,是我们分享以下这篇文章的初衷。正如阳光与暗影总是相互伴生一样,有时候总是经历过绝望,才能发现耀眼的希望之光。Enjoy:   爱迪生曾经这样评价他的失败经历:“我知道了五万种不成功的方法,因此我离成功近了五万步。”   根据CBinsight的研究,2014年到2016年被列为失败的创业公司,往往发生在融资20个月,融资大约130万美元之后。以下我们按失败的属性维度,来看看这些公司的创始人与投资人如何看待其失败。或许也能带领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注:本文分析意见由创业失败的公司创始人与投资人编写,其中亦有部分来自于竞争者及早期员工;本文原为按时间顺序梳理公司情况,但经纬把文章调整为按共性来划分。)   结合这一百多家公司的失败原因,其共性主要聚焦在以下几点:资金(包含融资与收入)、商业模式、产品、用户获取、运营、团队,其他还包含一些个性化的因素。以下我们按出现频率高低来展现创始人们的反思:   资金 回过头来看这些失败的公司,现金流管理非常重要。一定要计划好每一笔钱,不要“想当然”,也不要等资金即将用尽才启动融资。   1.Deliveree King “我们已经布局了15个城市,但是仅仅是这样我们很难继续维持下去。而且我们没有得到投资,这项业务需要资金来扩大范围,但我们没有资金,我们很难突围。”   2.Top 10 “酒店行业的规模、覆盖面和预算都十分巨大,因此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领域。Top 10这个公司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在这种艰难的领域内做出了创新。但最终,由于竞争过于激烈,我们没有资金来扩大规模,只好决定关闭公司。”   3.Prismatic “四年前,我们想打造一个个人化的新闻阅读器,以此改变人们获取内容的方式。对于你们很多人来说,我们的确做到了。但我们也明白了,内容分发是多么艰难的一项事业,我们没能很好地发展,因此失去了持续的资助。”   4.Pixable 我们已经达成了我们之前想要达成的目标,尽管我们有了940万活跃用户,5800万月视频播放量,我们还是很难再筹集资金继续发展。   5.QBotix 我们这个支离破碎的团队里的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没剩多少时间,我们将要面对一系列麻烦。但值得赞扬的是,他们每个人都仍旧十分专注,十分努力,工作直至最后一刻。我要感谢他们对公司和彼此的奉献。很遗憾,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们没有时间和资金来完成这项工作了。   6.Zirtual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简而言之:烧钱。烧钱是个复杂的问题,但硅谷里的公司都不怎么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得到投资。   7.Circa 我们本来打算使CircaNews通过实施一个我们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来盈利,但我们没能在资源用尽之前得到重要投资。   8.Kato 经济萧条席卷全球,我们没能幸免。我们的产品没能得到大公司的青睐。   9.UDesign 我们低估了这个项目的复杂性,又高估了我们的能力,以为我们能够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完成它。   10.Patterbuzz 一切都发展得很好,但我们始终有一个问题:我们的资金总是不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失败了,因为我们没钱了。   11.Nebula 我们失望地发现,这个市场要再等几年才能成熟,然而作为创业公司,我们没能力等到那时候。   12.Wardrobe Wake-Up 我们没能在发展的关键时刻得到投资,因此我们没有资源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13.Melodic 深思熟虑之后,我们决定要关闭这家数字资产交易公司。简而言之,我们没能发展我们的产品,无法说服投资人继续支持我们今后要在发展和维护上的花销。但是,我们正在研发新产品,我们将把我们的资源专注于其上。   14.Kinly 我们没有解决资金问题。   15.College Inside View 我高估了我拿到投资的可能性,低估了人们对于新产品的不信任和不情愿,还低估了设计的重要性。   16.99dresses 我知道这是我们拿到钱最好的机会:曾经给我们投资的几位天使投资人也很有兴趣再次投资,只要我们能找到一家VC来主导这轮投资。但我们现在没什么钱了,我们也没什么时间来找别人了。   17.Backchat 我们没能快速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带来的结果很快就在使用率上显示出来了。我们的产品是收费的,一开始一切都貌似顺利进行,直到我们用完了所有资金。   18.Wantful 我们未能高速发展,而这正是下一阶段的投资人所要求的,即使他们对我们的工作始终充满热情,最终还是要回到数据上来。   接下来的度假季本应该是我们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上周我们失去了一个战略合作伙伴的投资,我们没时间寻找替代的资本,也没时间去寻求其他的机会。   19.DisruptiveMedia 我们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启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物流工作。我们很难和大型跨国公司达成协议,而且从技术上来说,参与他们的生产线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API。很难说这个项目到底能不能启动,因为我们没有钱了,只好半途而废。潜在投资人对一个正在衰退的市场也没有兴趣。我们所得到的资金也不够用。   20.Turntable.fm 我没有从那些失败了的音乐创业公司身上学到教训。音乐公司需要巨大的投资,这一产业真是太难运作了。我们把四分之一的资金都花在了律师、版税和服务之上,这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我们不得不关闭公司,因为我们没法在全球启动。   21.Skyrocket 有一天,世界改变了。不再有投资进入我们的公司。除了在销售上的落后问题,我们还出现了新的产品问题。那时我就开始怀疑自己了,我的热情以及长久以来的信心都被磨灭了。   22.Serendip 每天处理上百万条信息,列出相关的歌单,再通过网页或者是手机app(没有安卓版,我知道…)推送给我们的用户,这其中的成本太高了,作为一个小小的创业公司,我们无法承受。   23.Lookery 我们败给了Facebook。几年来我一直在懊悔,让一家创业公司依赖手机用户是一个多么糟糕的主意啊。事后想想,从这方面来说,我们的产品和Facebook没什么差别。要想成功,需要动用一切资源,其中之一——显而易见就是外部投资,但我们居然选择在没有投资的情况下开始工作了。我们应该找点钱来逃脱Facebook的掌控。   24.Blurtt 我感觉自己要爆炸了,我是Blurtt最无畏的领导人,但问题是你已经近乎绝望,失去了所有的创造力。我开始感觉非常疲惫。   如果你没钱进行多次尝试,不要创业。第一次创业就成功的几率大概和中乐透差不多。   25.Admazely 我的presentation做的挺好的,但是之后的问答环节就很糟糕了。投资人看起来抱着怀疑的态度,我走出房门的时候精疲力竭。那天我的联络人没有给我打电话,我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26.Springpad 我们没有更多的资金,也没法升级成能够自给自足的公司。   27.Findory 我学习到便宜是好事,但太便宜就不是了。如果在我们需要用钱的方面太过节约,以此避免经费使用过快,那对我们的公司一点好处也没有。   我重新学习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团队可以取长补短。虽然学习新知识很有趣,但把所有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在缺乏经验而导致的无谓的错误上。   我还认识到了一个好顾问的重要性,特别是天使投资人和律师。一个创业公司需要有人能够提供专业而可信的知识,还有必要的人脉。你需要这些人来帮助你。   28.Stipple 我们开始有些收入了,但是发展得不够快。我们还没能盈利。与很多公司一样,我们到了A轮的关键时刻,却没能得到更多投资。我们甚至都没法从市场得到现金流。   29.Parceld 没有人喜欢侵略性太强的人,但回头看看,“侵略性”这种说法用来描述“坚持不懈的”投资请求还挺合适的。我父亲曾告诉我,特别是作为女性,永远不要不敢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是提醒别人他们未兑现的诺言。现在人们都很忙,很健忘,日程很紧,我发三份邮件可能都会石沉大海,但发个四封五封(当然不是每天发)可能就能被看到了。不过,我再也不会知道这个办法好不好用了。   30.Saaspire 现金流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想要开发一个产品,而你的收入是来源于别的地方的,那么你得先让这些收入稳定下来,才能专注于开发产品。   31.Gowalla 很不幸,一旦你的主要绩效指标与投资者眼中的价值紧密相连时,当第二名就很痛苦了。你的天花板已然到位,你未来融资或销售的能力也已经有了一个极限了。   想要存活下来就得提高绩效,我们尝试了一切方法来促进发展,有些还挺有用的。   32.Shergle 你的创意是否只能在升级公司之后才能获利?如果是这样的话,去旧金山或者硅谷融资吧。在英国和欧洲投资市场上没有那么多人会将资金投入没有保障的研发部门的。如果你想在英国创业,那就找一些从第一天开始就能赚钱的点子吧。你也可以照样用免费增值模式来吸引用户。Shnergle在成为大公司之前是不可能赚钱的。失败!   33.Tigerbow 不要从不懂创业公司投资的人那里筹钱。我们是从朋友和家人那里筹集了一小笔钱的。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互相支持的,但也有一些例外。我们从这些投资者身上并没有得到什么增值,而这些人,对投资创业公司以及公司运营的风险和挑战毫无认识的人会把你逼疯的。   34.Quirky(创意产品社会化电商) 你控制着整个电商的运作,控制着开发、生产、营销和销售,甚至能得到90%的利润,但你的成本依然很高——特别是和那些并不参与这些环节的公司相比。“Kickstarter能日进斗金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什么都不做,只是提供一个网站作为平台。”   35.LinkManagement System 销售是最重要的是,这是很多创业公司都忘记了的事实。我们也忘了。所以我们失败的原因有六点: ① 我们什么也没卖出去 ② 我们什么也没卖出去 ③ 我们什么也没卖出去 ④ 市场还未完全开放 ⑤ 我们太过专注于技术 ⑥ 我们的商业模式是错误的   36.RewardMe 除非万事俱备,否则不要随便升级公司。金钱才是王道,而且你得尽量发展,直到你发现你的产品能符合市场需求。   商业模式 以下这些公司要么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要么是在没有规模化前太早启动收费,而忽略了它的生意本质需要依靠一定规模的用户数。商业模式是很现实的问题,在考虑赚钱之前,你需要非常了解产品面对的用户,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设计出让他们消费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要能持续才能成为你公司的商业模式,否则一时的减员削减开支也是没用的。   1.Campus 我们试着改变公司的商业模式,寻求新的方法,但我们还是没能让Campus成为一家能够盈利的公司。   2.Poliana 一个悲伤的故事:你很难用一个本应该免费的东西赚钱。   3.Bitshuva 你做了多少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服务值多少钱。   4.Treehouse Logic 创业公司不解决市场问题就会失败。我们有个很大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本可以找到一个解决方案的。我们有优秀的科技,强大的关于购买行为的数据,我们的团队名声在外,有许多专家和顾问,但我们没有的是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科技或商业模型。   5.Rivet& Sway 如果管理一个企业能被浓缩到只需要专注一件事的话,我就能改变结果。马后炮是再容易不过的了,我可以做很多事来力挽狂澜。让我来列个单子: 占领各地区的市场:西雅图,纽约,西海岸 尽快采取新的模式 等到完全必要时再扩大规模(我们把工作外包得太快了) 注重公关 多睡觉   6.Tutorspree 虽然我们有了不少成果,但我们还是没能做出一套可扩展的商业模式。Tutorspree没有扩张,因为我们只依靠单一渠道发展,而这一渠道突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7.Manilla 在过去的三年里,Manilla得到了多项大奖、也广受用户赞赏,但我们却没办法扩展公司来进一步盈利。   8.Samba Mobile Samba关闭的主要原因就是数据成本过高,而且还在不断上涨,使我们现行的提供移动宽带交流的模式无法运营下去。   9.inBloom 一项重要的创新项目只是因为公众对于数据滥用的担忧而被喊停,这是令人感到羞耻的。   我们努力工作,热情地支持着合作伙伴的工作,但我们意识到这一领域还太新,要得到公众的接受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没有人能承受得了。   10.Zumbox 我们公司的所有人都致力于“数字化信件”这一概念,并且相信未来这将会成为你们收发信件的方式。但是,这一想法运作需要的时间和资金都远超过市场能够投资的量。   11.Delight 消费是在为信息而不是为数据买单。消费者愿意为信息多付一些钱,对数据则不是那么感兴趣。你的服务将使你的客户在他们的股东面前看起来充满智慧。   追踪那些不活跃的用户,特别是你的服务并没有给用户设立一个中间值的时候。我们的系统本应该更加智能,能够收集不同用户的信息。   12.Readmill 许多关于电子书的问题都还未解决,我们在试图创造一个阅读平台的道路上失败了。很不幸,在苹果的平台上以较高的价格出售书本是不可能的。我们也考虑过书本的订购模式,但发现它也不可行。最后,虽然我们所有的用户都付费了,但这对于继续我们的发展仍是杯水车薪。   13.Cusoy 我并不想要一家创业公司,而是想要一个真真正正的能创造收益的公司。Cusoy并不能满足我的这个目标,除非它有一支全职团队,通过一两年的融资和至少三五年的奋斗来回答这个“如果/何时”的问题,也就是Cusoy到底能不能盈利的问题。   14.Flowtab 我们雇用了丹佛当地的运营经理,并且马上就在当地最污的一家脱衣舞俱乐部以及其他两家酒吧开张了。当时我们每单得到了1200美元的收入,这就是Flowtab得到的唯一一笔收入了。我们简化了我们的销售过程,但是还是很难在其他酒吧进行市场营销,毕竟我们人不在那儿。   15.Mass-customized Jeans 在收回我们(父母们)最初的投资之前,我们是不会关门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会从早上9点运营至下午5点,然后在晚上赚钱。这种模式刚启动的前几个月运行得挺顺利的,但是完全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6.Travelllll.com 如果你的赚钱策略是打广告,那么你得面向大量的对象进行营销。从一大堆人手里赚一点小钱和从一小部分人手里赚大钱都是有可能的。但从一小部分人手里赚一点小钱就不怎么正常了。如果你不是卖东西的,那你可得注意了。我们没注意。   17.RealTimeWorlds Dave Jones的APB没有任何商业模式,却获得了成功。他说:“如果你围绕着一个商业模式运作,你就注定失败。”——一派胡言。   产品开发有两种,一种是我懂用户,我满足用户需求;另一种是老子牛掰,老子引领用户需求。无论哪种,你一定要记住,好的产品首先要让你和你的团队感到兴奋。如果你们都觉得很一般,那么市场也不一定会买单。不要把市场当傻子。   1.ratemyspeech 我最后才知道我们一开始的创意就是有缺陷的,大部分人(95%以上)都根本不关心自己的presentation做得怎么样。   2.Kolos 我们做了许多正确的事,但没有用,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创业公司最重要的,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一个正确的产品。   3.Allmyapps 我们花了些时间才意识到,我们在启动上就有大问题…   4.Seismic Video 这是在七年前,那时还没有iPhone和安卓,所以它是超前于时代的。当时我们得用AdobeFlash在浏览器上播放视频,体验糟糕的要命,我想吐槽都无从下口。移动互联网已经变得更好也更重要了。   5.Calxeda 我们发展的太快了,用户赶不上我们。用户还没准备好接受我们的技术。我们在运行系统还未完全成型的时候就已经向前冲了。   6.GameLayers 我认为我们的PMOG游戏缺少那种能激发玩家热情的核心力量。“在网页上留下一条有趣的注释”的概念又太过抽象,大部分玩家都没法搞懂我们在说什么。回头看看,我认为我们该清除一些不必要的装饰,收起我们的骄傲,做出一些操作简单又容易带来欢乐的游戏。   7.Unifyo 我们起初致力于建立一个高度自动化的用户体验系统,专注于为终端用户和中小型企业提供方案,帮助他们的成长,但我们无法与大企业产生共情。   8.Plancast 社交网络本质上是为了在家人朋友们之间发布消息的系统,而用户在一特定系统上分享内容的次数,对于这一系统未来将会创造的价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像其他社交媒体是分享状态、感想或是照片的,我们的平台主要是分享计划,而计划只会偶尔被分享。许多人只是不会参加那么多的活动,许多人也不会那么确定自己会参加哪些活动。因此,用户不会养成一个每天或每周上传计划地习惯。   9.Formspring 创业者们:创造你们自己的产品,而不是别人的。最成功的产品应该是和产品本身以及用户的期待相吻合的。当你每况愈下时,你很难无视那些用了其他的策略和战略而飞速发展的创业公司。无视他们吧,这是唯一一个你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是追随他人的办法。   10.Flud “我们的确没有对我们的首款产品做足够的测试,”Ghoshal说。这个创业团队在没有内测的情况下就发布了他们的产品,没有花时间做QA、情景测试、任务测试等等。当1.0版发布时,各种bug在他们的脑子里嘶吼,完美的用户体验姗姗来迟。   11.On-Q-ity 有了对的技术和错的市场,仍然是一次错误,这也证实了关于创新的一个陈词滥调。CTCs在未来将会大热,这点我们是能够保证的,但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本等到市场赶上技术的脚步。CTCs会在5到1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治疗癌症的常规步骤,这对于我们这些参与了On-Q-ity的人来说,显然是喜忧参半的。   12.CondomKey Chains 毫无疑问,我有了一个大发明。就像爱迪生和灯泡,比尔盖茨和电脑操作系统,我引发一次改变社会的革命,同时也会给我带来财富和名誉。我差点成为美国第一个销售安全套钥匙链的人了。   13.Wesabe 在一个糟糕的数据聚集方法和Wesabe让你做的大量工作之间,在Mint上获得更好的体验就容易得多了,而且这种体验还来的很快。我之前提到的所有东西,不依赖单一资源提供商、保护用户隐私、帮助用户在财务方面做出积极改变等等,都非常棒,都是我们该追求的东西。但如果你的产品太难用的话,这些东西就都没有意义了。因为大部分的人并不那么在乎长期效益,他们只在乎眼前可见的未来。   14.Imercive 我们坚持一个错误的战略太久了。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个主意没有我们原先想的那么好,或者是我们没法让它实施起来。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诚实一点,我们就能尽快转向,而且也会有足够的资本来实施一个新的战略。我觉得我作为CEO作出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没能尽早从错误里走出来。   用户 唯有尊重用户,你才能超越用户。 1.Rdio(数字音乐服务提供商) Rdio的问题在于太早考虑持续发展的问题了。创业公司的一个典型错误就在于过分担心自己能否创造利润,但其实他们还没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时候。这也是此类商业模式的一个问题,因为内容许可协议的关系,企业可运作的余地很有限。无论我们做什么,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要归唱片公司。你必须得用大量的用户来弥补它,这也是为什么你能看到Spotify要遍及全世界。   2.Selltag(二手交易平台) 这家公司最大的问题在于用户参与与用户保留。“在交易平台的创业中,创业者都会面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们试着通过营销来保留买卖双方用户,但这还不够。可能会有很多人想在我们的平台上卖东西,但要找到买主就复杂得多了。”   3.Shopa 消费者们对自己的购物需求守口如瓶,这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尽管我们吸引到了一百万用户,但他们对和好友买到同一条连衣裙的担心超过了对折扣的渴望。   4.Why Own It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想要把这个app推荐给朋友或家人,因此,我们陷入了“鸡与鸡蛋”的问题之中。   5.Talentpad 我们没能在这个大市场下创造出相应规模的企业。我们的团队始终热切希望我们能够在大范围的用户中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我们没能想出达成这一目标的方法。   6.VoterTide 我们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来与顾客交流,并且还在滔滔不绝地讲我们自认为的优点,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太迟了。人们很容易骗自己说自己的产品超棒,但你得关注你的客户,并且按照他们的需求来做出调整。   7.Pumodo 团队里没有一个人是我们这个app的用户——我们都不用它,我们都不喜欢它。我们只喜欢这个创意,这真是个悲伤的故事。   8.Findlt 创业和改变世界都不是容易的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的Findlt用户其实并不需要这个软件,这让我们在今后要继续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9.Teamometer 不要做太多的计算,类似:30美元乘以1000个客户再乘以24个月,哇,赚翻了!   哎,傻孩子,你根本都不懂让1000个客户每个月付费长达两年有多难。我的建议是:先找到第一个客户,再找10个,再找更多。   除非你先找到10个客户,否则你什么也证明不了,只能在哪儿加减乘除。   10.GroupSpaces 我们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就是太早扩张了。我们渴望达成一个巨大的数字来为今后的融资做准备,同时也被我们在学生市场上得到的广泛认同所激励,我们花了大把资源用于发展我们的付费营销渠道和分发渠道,而我们本可以将这笔资源用于用户获取的。我们失败了,因为我们在新的市场上没有足够的PMF,只好把精力从产品转向寻求与市场的契合度上。这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11.Zillionears.com 人们实际上并不真的喜欢我们产品的全部,我们的用户也不觉得我们的服务真的有那么好。实际上,有些参与了销售环节的人甚至都不喜欢我们的“灵活定价”系统。他们想要帮助那些艺术家,因此省下几块钱并不能让他们有多高兴。他们本来可以在别的地方免费得到这些音乐的。   12.HelloParking 我们从未提出清晰的假设,从未发展实验,也很少与我们的终端用户进行有意义的谈话。虽然我们在这一产业中有几位不错的顾问,但我们本应该见见所有我们能联系上的人的。更糟糕的是,我们几乎都没走出我们的办公室。   13.Sonar 我们的教训: 如果你正在创建一个社交网络,那么发展是唯一需要注意的事。用户的参与是挺重要的,但除非你你的发展跨越了一个门槛,否则你是不会得到下轮融资的。   14.RiotVine 这不是好点子坏点子的问题,这是让人们谈论起来的问题。让你的产品的一些方面能够引起人们的谈论,并且让它变得独一无二。   团队 一定记住要互补,不要只具备一种能力。 1.Kior 各方对谁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出现了分歧,但他们一致认为这家公司在人员配备方面做得很差:公司实验室里有很多博士出身的研究人员,却没什么技术和运营人员。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它的失败。   2.Standout Jobs 我给StandoutJobs太早筹到了太多的钱(大约是180万美元)。我们那时候还没有合法筹集这么多钱的许可。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创始人团队还没找出决策者。这是个错误,如果创始团队不能自己推出产品,或者不能在一小部分自由职业者的帮助下推出产品,那他们就不应该创业。我们本可以找一个联合创始人,但我们没有。   3.UntitledPartners 招聘很难,而且我们自己没什么经验,只能依赖投资者来帮助我们作出决定。我们在招聘全职员工、兼职员工和合同顾问时作出的正确决定和错误的一样多。最大的建议就是:一旦数据显示你的一个职员的不能胜任工作,不要迟疑,马上换人。   4.Decide.com 决定你做事的方式,然后雇佣那些和你的做事方式一样的人。不同的观点的确很有价值,但在创业公司中,雇佣那些同意你的观点的人所得到的好处也就是快速的发展会比得到不同的观点来的更重要。   5.Vitoto 超出专业领域的产品:团队里从未有人打造出一个成功的产品过。我们都有在大公司的工作经验,从销售到商务都有。但我们没有关于视频用户的经验,我们到了一个完全不是我们强项的领域里。   6.Nouncer 一个月前,在我的天使轮投资进行到一半时,我打算复习一下我已达成的成就,想象哪儿还需要改进,让我的公司成为一个可盈利的公司。我也正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寻求风险投资。最后,我问我自己什么是我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答案是合作伙伴和开发者。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来找寻他们,但始终没有合适的人选。我意识到,钱不是根本问题。   7.BricaBox 当你的合伙人离开公司时,你就要开始面对一场狂风暴雨了。不要把事态恶化,好好想想如何处理手中的大笔股份。对于那些拿着血汗股份的创始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一段长长的授权期。   8.Boompa.com 我和Ethan做了一个“僵尸队伍”测试来看看是不是有人想要在一个工作强度极大的项目中工作,不管是创业公司或是别的什么。这个测试是这样的:如果僵尸突然在地球上大量出现,你会相信队伍里的伙伴们会做你的后盾吗?如果他们被咬了,会诚实地告诉你吗?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将队伍里唯一的枪交给他们,他们会是更好的射手吗?   如果任何一题的答案是“不”的话,你就知道他们更适合在格子间里工作了,而不适合和你一起创业。   9.Devver 对于一个远程办公的团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管理上的缺失。在一个州里管理工资单、解雇人员、保险等琐事就已经很麻烦了,横跨三个州来管理这些东西简直是噩梦,即便我们已经请了一个服务公司来帮忙。显然,当你的创业公司发展壮大时,就可以找别的公司来帮忙处理一些麻烦事了,但对于一个小团队来说,这是最麻烦最让人分心的事务了。   10.CryptineNetworks 无论你和你的朋友关系如何,多么信任彼此,你的意图多好,金钱都会横亘在两人之间,更何况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贡献。另外,创始人对于公司的情感是很复杂的。因此,要想从创始人手中拿回股份,这一谈判既不合理,也不简单。然而,股份行权计划(vestingschedules)降低了谈判的困难,并且能使公司回购股权。我让自己傻傻地跌进了“这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陷阱,然而没有哪家创业公司能够一次就成功的。这些小问题导致了团队的分裂。如果你觉得创业公司不用考虑股权问题,那你就太天真了。   11.Lumos 我们从未用过市面上的家庭自动化产品,我们也不是物联网领域的专家。当你在某个领域是新手时,你就没法意识到你决定中的不足,就像那个著名的达克效应所说的那样。   运营 细节无小事,但这些公司却忽略了。 1.Wishberg 2013年4月,我们得到第一笔投资时,我们为自己设下了很高的目标。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数据是最好的伙伴。在年末重新审视这些目标时,我们意识到我们根本没有按目标行事。我们这个团队总是想要追求更大的梦想,却没有关注更小的挑战。   2.Secret 很不幸,Secret并没有达成我刚刚创办公司时的愿景,因此我认为关闭它对我、对投资人和对我们的团队来说都是正确的选择。   3.Dijiwan 一个好的产品创意和一支强大的技术团队并不能保证一个公司的成功。我们不能忽略公司的发展进程以及运营问题。   4.PostRocket 我们刚刚创办PostRocket的时候,我们不仅想要帮助企业在Facebook上成功营销,还想创造出色的产品和服务来支持它。我们一直没能达到我们为自己定下的目标。   5.Canvas Networks 一个貌似已经成功了的产品会失败,这真是让人吃惊,但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虽然我们的产品已经很符合市场需求了,但我们没能好好运作它。要发展一个企业是很困难的,而发展一个只有一个app,而且正处于创业路上的企业是特别困难的。   6.HowDO 我们的目标是将我们的热情转化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我们缺乏发展所需的资源,因此没能完成这种转化。关闭平台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我们已经考虑过其他所有方法了。   7.Backfence 超本地化是非常难的,不要自己哄自己,你不只是打开大门然后就冲击某个临界点,这就是我们从我们的信仰一跃中学到的。建立一个社区需要大量的工作。仔细看看那些超本地化网站,看看那儿有多少帖子,特别是那些由社区用户发表的帖子。所有超本地化社区网站的运营者都会告诉你,你得花上很多年才能真正发展出一个活跃的线上社区。而要盈利就得等上更多年。不幸的事,种种原因让Backfence没法持续发展下去了。   8.SednaWireless 经济原因只是其一,另一个问题是我们没能实施我们的计划。外部原因如印度的硬件生态和内部原因比如团队的专业度不足都是我们失败的原因。如果有钱的话,我们或许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   法律风险 在界限不明的行业,尤其要重视潜在风险。这里面需要一套组合拳,你如何用一系列公开的行为向政策制定者施展你的善意,这是门艺术。做得好你将制定行业准则;做得不好,有可能像以下的公司一样万劫不复。   1.Flytenow “2015年12月18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院驳回了我们要求撤销联邦航空局对Flytenow以及其他用于共享飞行经历网站的禁令。Flytenow成立两年多了,是为了让航空爱好者们能够分享飞行的快乐,见识真正的飞行员,或者是组团去开飞机。不幸的是,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关闭Flytenow。不过,我们还会像飞行员一样战斗,直到重回天空。”   2.Carrier IQ “人们早已对大公司或其他组织为了自身利益如何处理客户隐私抱有怀疑,而我们的软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追踪用户,对公众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不出所料,在事件披露之后,出现了大量宣布某某公司使用(或未使用)这一软件收集信息的声明,法院受理了大量关于侵犯隐私的案件,立法机关正起草法案来加紧这方面的控制。许多诉讼都貌似已经结案了。AT&T并没有收购整个公司,我们也明白它将不会对CIQ的任何案子负责了。”   3.Homejoy 公司CEO认为,失败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他们所面临的诉讼,这四宗诉讼是关于他们的员工是否应按照正式工和合同工来分类。虽然这一分类最终并未真正实行,但还是严重影响了融资。“这种麻烦事很多,虽然都只是些小事,但却激起了大浪。”。   4.Vatler 我们2014年夏天在旧金山创建Vatler——提供贴身管家服务。我们认为这项服务的需求很大。然而我们接到了警察局的电话,说我们的许可证未经通过,还警告我们的业务中有很大部分是非法的。两周之内,我们失去了大量的业务和30%的收益源,根本没有继续发展的希望了。我们试着让一些饭店支付账单,但没有帮助。我们的经营模式不再有效,9月7日,也是在旧金山,我们宣布倒闭。   5.Grooveshark 我们与唱片公司协商决定,即刻停止我们的运作,清除服务器上的所有数据,并且交出我们的网站、手机应用的所有权以及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和版权。   6.Ordr.in 我们活在美国梦之中,直到一个“专利怪”——一家唯一的业务是起诉合法企业以求取高昂协调金的公司——用一场官司把我们打倒了。   7.This Is My Jam 当这些平台走向成熟和巩固,用户从网站上流向app时,更加复杂的许可条例和地理上的限制告诉我们“对不起,这个歌曲不能在这儿播放”,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而非偶尔的例外了。   技术 记住,有时候技术过剩,让产品变得复杂亦是灾难。 1.Laguna Pharmaceuticals 涵盖了大约600名患者第三期实验才刚刚进行两个月,研究人员就发现了副作用,这使公司无法像之前那样大范围推广这一药品。“我们其实十分惊讶,因为二期研究时一切都十分顺利。”公司CEO说。他拒绝透露更多关于副作用的事,只是将其描述为“安全信号”。“正常的做法应该是继续研究,”他说,“但它不会有商业价值了。因此比起尝试突破,我们还是决定停止。”   2.Nirvanix 云服务很棒,外包很棒,但不可靠的服务一点儿也不棒。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的数据,这是底线。没什么能代替尽职调查和深思熟虑,要避免依赖。   3.MyFavorites 在开发手机app的同时开发网页app是个很傻的选择,特别是当我们还是没有开发出收藏选项,也没有让任何人测试过我们的app的时候。我们简直是在以一个很滑稽的方式烧钱。当我们为了SXSW发布的最后期限手忙脚乱时,我手下有7个人在一起做这个产品。我们打算专注做一个iPhoneapp,但是这把我和我们的程序员难住了,因为我们没法用这个app,我们的手机都不是苹果。   4.Meetro 我们本可以试着修补Meetro的,但我们的团队已经要向前走了。就凭我们毫无发展的现状来筹集资金基本上时不可能的。另外,我知道为了让我们的队伍更加团结,我们得转移一些注意力。但包括我在内,大家都觉得被打败了。我们知道要解决软件中的问题得重写代码,但没有人想要做这件事。   5.eCrowds 当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时,它运作起来就不那么快了。在我看来,所有的网页app都应该有很快的运行速度,所以人们不能接受我们的app的速度,特别是它开始在公共网站上运行时。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加速它的运行,但我们失败了。这教导我,我们必须一开始就应该将一个基准工具纳入到我们的发展周期里,因为我们的产品属性要求这一点。   规模效应 在很多同质化竞争的行业,规模效应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大壁垒之一。能做好,其实不容易。   1.Brawker 我们的发展速度没有达到预期,我们的服务也未能覆盖到我们所希望的范围。   2.ProtoExchange 很不幸,我们努力想要改变制造业的面貌,但我们没有达成最初的目标。因此,我们选择关闭公司,重新评估我们在制造业中的地位。   3.Balanced 我们发展的速度不够快,没能在支付领域成为一个大型、创新、独立的公司,只好决定不再继续发展。   营销 营销技巧是用户和产品之间最有效的一座桥,只有真正懂产品和用户心理的人才能做好它。这其实是决定你商业成败的“最后一公里”。   1.Dinnr 这可能是Dinnr的命运,我们从未得到过什么好机会。无论我们做什么来救活它,在网站宣传或采取别的营销策略,都像是在无谓地激励一个奄奄一息的人。   2.Everpix 创始人一直都知道他们犯错了,他们花了太多时间在研发产品上,因此在发展和传播方面的时间就少了。他们的第一份融资演讲稿极为普通。他们太迟开始营销了。   他们的失败在于他们将自己置于那些科技巨头,比如苹果和谷歌的对立面,而这些公司都提供着完善并且免费的Everpix替代品。虽然他们的产品用起来并不难,但的确还需要一些学习,而且用户还得相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把自己的人生回忆交给他保管。这太难了,而Everpix也未曾做出过能使它变得容易的努力。   “有一个成功的产品,并不是能使一家公司成功的唯一因素。”   3.Overto 对于网络公司来说,决定生死的是用户数量。刚开始的时候用户数量是系统性增长的,接着我们就撞到了天花板。这时候就该做些营销工作了。但很不幸,我们团队里没人擅长这块工作,更糟糕的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填补这段空白。   其他 1.Wattage 我觉得我们的失败可以总结为四个字:能力不足。   2.GigaOm 商业,就像人生,不可能和电影一样,不可能每个人都得到童话般的结局。   3.Digital Royalty 我们经历了一些改变,一些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一些脱离了掌控。为了不丢失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污染我们的文化主心骨,我们决定暂停业务。   4.37Coins 作出关闭公司的决定是很困难的。虽然我们心怀远方,但我们已无法输出高质量的产品来与市场匹配了。   5.ComboCats Studio 可能只有我这样吧,我低估了UI的工作量,即便我看到了模型。次次如此。这个东西很难一开始就正确。   6.Twitpic 我们没有资源来从Twitter这样的大公司手中保护我们的品牌,尽管我们始终相信这个品牌是属于我们的。因此,我们还是决定关闭Twitpic。   7.GreenGarStudios 如果你还记得我的融资演讲里曾这么说:“我们已经赚了一百万了,让我们来聊个十亿的吧。”也许有天这番豪言壮语仍能成真,因为我还在为此不断努力。但是,这个梦想可能不是和我的GreenGar一起实现了。   8.Outbox 巨大的复杂系统似乎不可战胜,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它们都是我和你这样的人创造的。 政府或大公司最主要的资源就是时间,然而这是创业公司最缺少的东西。 你可能觉得政府组织很糟糕,你错了,他们超级糟糕。 如果没法找到你需要的硬件,那就自己造一个,这并不难。 在客户身上可能会花掉很多时间和精力,但非常值得。 人生苦短,只要追求那些你最想要的东西就好。   9.Argyle 我们是一个在大地方建立的小公司,但那儿不是硅谷。这是把双刃剑,因为在硅谷,你得花两倍的钱来雇佣员工和支付房租,但在硅谷之外,人们对于融资的态度又完全不同。   10.Exec 许多O2O企业都在问我创建Exec的经验: 单位经济比纯软件业务要重要得多; 送货员人员流动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需求是很尖锐的; 动员顾客是很难的; 我们是不能自己去跑业务的。   11.MochiMedia 没人希望看到这种结局,也的确有人想要以更高的价格收购Mochi,但我们还是解散了。他们并不打算做出什么合理的决定,他们肯定不像我们一样为这个公司考虑。我们试着坚持下去,但是最后还是没能改变他们的决定。   12.Salorix 很可惜,所有的好事都会走到尽头,这个公司也一样。迅速衰败也是件好事,总比慢慢死去好。   13.Intellibank 专注与简化常常比幻想未来的未来的未来更难。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创业公司无法集中精力。我们需要时间来修剪一个想法,这是很重要的,就像马克吐温曾说过的那样:“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我会写一封更短的信。”   14.ArsDigita ① 花了2000万美元才拿回与我在当CEO时的相同数量的收入。 ② 婉拒了微软的希望我们称为第一个有.NET产品的创业软件公司。 ③ 在第四版完成之前就废弃了第三版产品。   15.EventVue 我们的错误: • 没有专注于学习 • 没有注重对EventVue的营销 • 一开始招募人手的时候做出了太多妥协,没有足够关注雇员的能力和竞争力   16.IonLab 我与7个人谈了谈。其中三个对于我的决定表示同情和同意,另外四个力劝我坚持下去。是什么让我做出了决定呢?前三个都曾经创业过,而后四个没有。后四个人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情况,即使他们也是为了我好。   17.Kiko 创造一个能够激发你生产力的环境。在家办公可能挺方便,但通常在一个专门的空间办公会更有效率,同时还能让你保持家庭和工作的平衡。   18.Monitor110 七宗罪: ① 缺少一个决策者 ② 没把技术部门和产品部门分开 ③ 太早做太多公关 ④ 有太多钱 ⑤ 没有贴近消费者 ⑥ 没有及时按市场做出调整 ⑦ 在公司内部和董事会内部对战略的分歧太大   19.NewsTilt • 我和Nathan之间有重大的沟通问题 • 我们本身对新闻和新闻产业没有足够的热情 • 开发新产品需要改变,但我们做不出改变 • 以上三点消磨了我们创业的热情   20.SMSnoodle 我出生起就不爱听别人的建议。如果你是个技术控,那你不听建议也会有很多别的机会,你不会满足于任何程度的发展。别听你的心说什么,听听看你的脑子说什么。如果你是一个网站创业者,你只有6个月来开发第一版网站,更简单一点的那种只能用2到3个月。你可以之后再进行调试,但要尽快开始工作。   21.Zen99(财务软件公司) 我们在用户获取上出现了问题,而且我们最强的领域又有竞争者。我认为,获取用户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起一个1099报税单用户网络:Intuit公司(Zen99的竞争者)数十亿的报税之中,许多都是来自于这些用户的。不幸的是,Intuit开发了一款相同的软件来与我们竞争。当你的最佳用户获取策略帮助了一家正与你竞争的公司时,你不会好过的。   22.InqMobile Inq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的技术被采纳到另一家公司一个更好的应用之中了。因此我们要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就是关闭Inq。   23.Diffle 当你的公司倒闭的时候,你是没法理性思考的,你当时的想法和几个月后的可能完全不同,你对你今后的发展前景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你得在一无所有之前关闭公司,这样你就能考虑接下来该做什么,而不是手足无措。 希望这些公司的经验对你们有用,一如既往,希望读公号的你们,好运。  
    创业公司
    2016年03月16日
  • 创业公司
    企业服务风头不减,亿企管家的一站式服务能否验证市场? 来源:猎云网(微信:ilieyun)文/郑桂兰 互联网掀起万众创新创业的热潮大众有目共睹的,创业公司在各个领域各显武艺,而为这些创业公司提供各类专业化、标准化服务的初创团队也越来越多。比如猎云网此前曾报道为创业公司提供法律服务的快法务,提供人事服务亲亲小保以及财税服务的58Tax等,然而,如果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前期已经为公司起名、选址、选人等各种琐碎的事情所闹心,后期还会很有耐心的一个需求找一家平台解决吗?显然,耗费精力而又浪费时间。这时候出现一个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显得很有必要。 今天想说的亿企管家要做这样的平台,以B2B的模式连接有需求的企业和各类企业服务商,帮助企业解决工商财税、知识产权、人事法务、注册商标专利、行政办公、信息建设等问题。简单来讲,就是想让创业公司只管主营业务发展,剩下的,亿企管家帮你解决。 亿企管家创始人宋国岩认为,企业服务中普遍存在的痛点是产品价格不透明、服务不规范、安全无保障,并且双方协商谈判耗精力。而亿企管家的解决方法是把服务明码标价,避免客户犯选择困难症。平台流程标准化,每个服务节点,亿企管家会主动推送进度信息,让客户知晓服务进度。据了解,全国每月新增商事主体登记数量为150万,截止2015年5月,全国商事主体总数量7264万,仅从深圳的市场来看,一年工商财税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00亿。有人认为,企业服务这块大蛋糕全盘吃的话,难免会显得吃相不雅并且难以嚼碎。但是常见的垂直企业服务更多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领胜的模式会是垂直的小而美亦或者是通吃的大而全,我们还需静静观望。 宋国岩认为,作为B2B平台,大而全的优势主要有两点: 1、面向企业,亿企管家能够为其寻找服务商,间接帮助创业者降低管理成本,摆脱与服务商交易和服务中的各种烦心事,让创业者有更到的精力聚焦主营业务发展。 2、面向服务商,亿企管家想为其提供精准的客户,以此降低服务商的营销成本。 亿企管家在中间起到撮合的作用,对接双方需求,跟进过程,验收结果。宋国岩希望切实帮助到创业公司少走弯路、省心创业,毕竟创业不易,有个类似“管家”服务公司在身边,何乐不为? 亿企管家除了产品板块,“创业天地”也是一个亮点,汇集了创业案例、政策资讯和创业指南等知识,创业者看完也可当是“充电”。 其于去年9月份正式上线,目前注册用户数量接近3000,合作的服务商超过25家,促成交易1000单以上。平台前期主要靠销售分成盈利,后期打算从品台延伸出广告、数据等增值服务。 团队方面,创始人宋国岩有10年以上的IT营销管理经验,曾任华润集团、总部基地等企业项目顾问。亿企管家目前正在接触天使轮融资,资金用于团队建设、系统开发和市场推广。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HRTechChina报道,戳这里可寻求报道。 HRTechChina提供、关注最尖端的人力资源科技资讯。您可以搜索“HRTechChina”公众号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
    创业公司
    2016年03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