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大的克制,就是不要教人做事

2021年03月31日 8233次浏览
最新一期的《奇葩说》,因为一个奇妙的辩题,引发了神仙打架般的精彩辩论。

 “ 如果30年后的你,给现在的你寄来了一封人生建议信,你要看吗?”

看到这个辩题,我的第一反应是:

这个建议会让我快速逆天改命吗? 

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这件事背后没那么简单。

假设收到了建议信,知道了一些捷径,自己还能够投入于当下的探索和情感吗?

看他们激烈的辩论后,我越来越体会到:

当人真的洞悉了未来的答案,失去的可能远多于得到的。 

我们会失去了什么呢?

蔡康永老师的总结非常精辟:

其中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便是对人生的「困惑」。

若为了预知未来而剥夺自己 “ 困惑的权利 ” ,会让生活变得无趣和浅薄。



生活因为困惑而有趣

正是因为无法完全预知未来,所以我们才会去探索。

如果提前知道了人生的结果,会怎样呢?

其中小鹿和秋阳的观点碰撞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小鹿的观点是希望提前知道。

小时候的她和重男轻女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慢慢长大后,小鹿才发现爷爷奶奶偏爱哥哥,并不喜欢她。

因此,现在的小鹿想告诉年幼的自己这个真相,希望她不用在意爷爷奶奶的看法,而是活出自己。

说到这里时,小鹿哽咽了,她打心底里不希望小时候的自己遭受这样痛苦的过程。

但是这样看似 “ 为了让以前的自己避免痛苦 ” 的建议,真的有利于当时的自己吗?

对方辩手梁秋阳,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让一个那么小的孩子,一开始就知道即将朝夕相处的爷爷奶奶不喜欢自己,岂不是一件更加恐怖的事情?

因为这样一来,小女孩对 “ 爷爷奶奶是否爱自己 ” 这件事从困惑变成了确信。

她从小便会对这样的结果感到绝望,无论做任何事情也无法改变,所有想要和爷爷奶奶亲密的期盼和尝试便都失去了意义。

在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小女孩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窒息。

同时她也无法通过自己的尝试,去得出爷爷奶奶真的不爱自己的结论。



看似她得到了更好的建议,但同时也失去了期盼和尝试,童年的经历也会变得单调。

这给我的感觉就像玩密室逃脱一般。

本来的设定是,大家通过在房间里面寻找线索,破解谜题,从而攻克一个个机关,最终逃离密室,完成游戏。

这是一个让人 “ 充满困惑 ” 的游戏,它的魅力就在于 “ 在困惑中前进 ” 。

而玩过密室的伙伴都知道,真正在游戏过程中,是可以向场外工作人员寻求帮助的。

这时场外的工作人员就好比是 30 年后的自己。

Ta 知道我们当前困境的最优解,知道下一个最关键的线索是什么,下一道门的密码是什么。

但所有玩密室的人都希望,尽量不要去问线索,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不然就完全没有体验和成就感。

人生亦是如此。

越是困惑,就越需要自己摸索

所谓建议的本质是 “ 你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 。

30 年后的自己有一个必然的优势,就是Ta 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哪些选择更好,哪些选择更糟。

总之可以让现在的自己抄一下捷径。

这听起来可以获得更多好处,但同时也剥夺了自己人生的参与权。

就像父母和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的互动。

大部分父母也是比孩子年龄上大 30 岁左右。

他们有着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并常常借此 “ 教育 ” 孩子:

我们是过来人,你这样做事情会栽跟头的......

这些父母的想法和建议,其实无论从哪些角度来看,大都会比孩子的想法要周全成熟,能帮孩子少走弯路。

而现实情况是,并不会有多少孩子发自内心的愿意接受这些建议。

因为背后隐藏着他们的一个重要需求:

尽最大努力去掌控自己的人生。

遵循长辈的建议看似更便捷,但因为并不是当事人自己的选择和意愿,孩子只是一个顺从者

所以哪怕成功了,孩子也难以感受到 “ 我 ” 的存在。

这会让他的内心感到空虚和迷失,因为所有的成功都是别人指点而来,自己不会因此产生真正的自信。

听从 30 岁自己的建议,也是一样的道理。

现在部分年轻人有个心理困扰,叫 “ 空心病 ” 。

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在旁人看起来一切都好,但是却总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内心是空的。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几乎没有走过弯路,但他们的人生都在按照别人安排的意见去走,没有自我。

 

而真正的成长,是要亲自去体验自己人生。

如秋阳最后总结的:

人期待的不是圆满,而是自由。

这里的自由,则是指能够按照自己当下的意愿去掌控人生。

迎着困惑去行动

人才能真正地成长

我们常会听到一句话:

“ 我明白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 ” 。

这句话道出了生活的真相。

“ 明白道理 ” 和 “ 过好一生 ” 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

当下的自己极有可能无法理解和听从 30 年后的建议,因为中间差了一段 30 年的阅历。

任何的建议和道理,都只有结合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成为个人的一部分。

我做会被家长问到一个问题:

我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要怎么样才能让 Ta 懂得感恩呢?

当一个家长这么说时,她一定已经和孩子讲过了大道理 “ 你要学会感恩、你要懂得感恩 ” 。

但实际上会发现,这些大道理并不能真正触达孩子的内心,孩子只会刻意去为之,却难以发自真心去做。

而大人为何知道感恩的重要性?

那是因为在岁月中,我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各种各样的 “ 失去 ” :

我们和朋友吵过架、丢过工作、因为没钱发愁、也被人骗过伤害过。

正因为切身体会到失去美好的东西时的痛苦,在痛苦中困惑、思考、探索,慢慢才会真正懂得感恩,珍惜身边的一切。

但 “ 体验失去 ” 这件事情无法去教,只能让孩子在岁月中去经历、去体会。

也经常身边会有朋友问我:你们心理咨询师为什么从不会直接给当事人建议?

我的工作做得很不开心,我要不要辞职?

有两个人同时追求我,我到底该怎么选?

和丈夫相处得很不开心,我要不要离婚?

的确,来访者在问这些问题时,都伴随着极大的困惑与焦虑。

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认为这样就能瞬间解决了一切烦恼。

而在咨询师看来,不能给建议的最主要原因,是:

我们不能剥夺他们 “ 面对困惑的权利 ” 。

 

如果遇到困惑,第一时间就是去寻求一个具体指导答案,这当然会让人很舒服,因为烦恼一下子没有了。

但人会慢慢依赖上这种方式,导致自己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一直停滞不前。

人生的变化瞬息万千,即使一件事情得到了答案,也依然会有千千万万的事情没有答案。

在面对充满变数的生活时,当人心存困惑,却依然前行去面对生活不确定性时。

才能真正提升自己 “ 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 ,这也是心理咨询中最为看重的成长。

把困惑,当做人生的礼物

蔡康永老师最后总结让人动容,他说到:

困惑是人类最珍贵的能力的来源。

这或许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真相。

太多时候,我们以为真正改善我们生活的,是某几条人生建议。

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生命大部分都是由没有具体建议的时刻构成的。

例如约会要去哪里、要选什么专业、怎么样的工作适合我、什么个性的伴侣我更喜欢......

正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才能唤醒生命的活力。

 

才能让人去思考、尝试、试错、或者面对失望、学会从挫折中站起来、学会在失败后重新尝试。

当我们渴望建议时,其实是在渴望规避人生的遗憾。

当这么想时,我们已经不自觉地认为,遗憾没有任何价值。

但事实并非如此。

苏轼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官场失意。

那时的他如果有机会写信给过去的自己,或许会想提醒自己要谨言慎行,如果听从这个建议。

他可能会在官场上过得顺利些,但也会让他没有机会重新看待人生,写下阔达自在且名垂千古的词。

一个人 30 岁的时候因为不敢表达自己,错失了最爱成为遗憾。

但也因此,让他在余下的 50 年人生中格外珍惜身边的任何一个人,用心对待每一段人际关系。

真正能够让生活变得深刻的,往往就是遗憾。

而我们能够做的,是学会在遗憾中反思和成长。

这期的奇葩说让我想起曾经日本有一期综艺节目,邀请了年迈的老人与年轻时的自己对话。

其中有一个可爱的片段:

79 岁的渡边富子,对 20 岁迷恋某男子的自己说:

富酱,我是 79 岁的你

20 岁的你很迷恋石原裕次郎

但是富酱,你知道的

你不可能和他结婚的呀

许 100 个愿望

有 99 个都实现不了

这才是人生啊

 

但是漫长的人生中

还是有好事哦

你的孙子和裕次郎

长得一模一样哦

当一个人经历了漫长岁月,真正学会面对困惑和遗憾,并开始享受生命的不确定性时。

Ta 或许不会再执着与给年轻的自己什么建议。

因为过往所有的遗憾,都化作了谈笑间茶杯上泛起的一缕烟。

 

也成了自己曾经有血有肉体验过人生的最佳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