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kedin
    优客工场2亿元人民币收购火箭科技 布局互联网与智慧办公 9月12日消息,优客工场以2亿元人民币估值并购智能化办公平台“火箭科技”,布局互联网与智慧办公。 完成收购后,优客工场将为火箭科技的智慧化解决方案提供线下使用场景,火箭科技将帮助优客工场在智能会议、智能日程、智能门禁和智慧协作方式等领域展开大规模产品开发与智能办公模式创新。 另外,7月份优客工场宣布以3亿元并购上海共享办公企业Workingdom,这是今年优客工场完成的第四宗战略并购。 今年8月,优客工场宣布获得路劲产业与景荣控股的3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增资完成后,优客工场估值突破18亿美元。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表示,建立在优客工场规模化优势基础上,“时间仓储+小程序”的全新互联网流量方式与智慧办公的自主研发能力将形成化学反应。同时,火箭办公仍将坚持平台化独立发展。 火箭科技于2017年11月创办,由前来来会创始人王国航、前ZEPP创始人韩铮联合创办,先后获得鼎晖、复星锐正、GGV等一线投资机构注资。 面对现有共享办公和商业地产空置率、盈利能力、办公智慧化等问题,火箭科技试图通过“碎片化时间仓储获客+智能化服务存留”的模式解决行业流量及服务的核心问题。 软件方面,火箭办公将通过App和小程序等解决方案,让会员方便管理会议和商务关系,对标海外的Google/Outlook Calendar + LinkedIn, 形成商务活动管理和商务社交的新入口。 硬件IoT方面,“melo会议机器人”作为智慧办公的入口产品,进入到所有适合的会议室与办公空间,除了对会议进行记录、听写、翻译、分享等功能外,还将作为智慧办公的标准方案,通过语音交互和软件交互,控制办公室和会议室的其他设备、会议室预约登记、访客管理等。 火箭科技旗下的火箭办公还推出按周、月、季分时租赁的散座和单间体系,将优客工场常规长租产品(六个月以上租期)之外的闲置工位、会议室、咖啡厅、路演厅等进行打包优化售卖,进一步降低入驻的行业门槛、盘活库存。 火箭科技还将联合优客工场生态圈及旗下商办品牌“碎片空间”及“磨呗”,帮助“后共享办公时代”的企业寻找更为灵活的创业2.0阶段办公空间解决方案,并在体系内建立“企业信用免押”方案。 来源:优客工场2亿元收购火箭科技 布局互联网与智慧办公
    linkedin
    2018年09月12日
  • linkedin
    LinkedIn为招聘人员提供语音留言系统 领英(LinkedIn)宣布,将在其产品中添加语音信息,以增加用户进行对话的方式。对于招聘人员来说,这代表了一种吸引潜在求职者的新方式。 语音信息正在LinkedIn的iOS和Android应用程序中推广,你可以在手机和网络上接收语音信息。 这是它的工作原理; 点击手机短信键盘上的麦克风图标,然后点击并握住圆圈内的麦克风,录制语音信息,松开手指发送。 如果你想在发送之前取消,将你的手指从麦克风图标滑动,同时按住它。   纳什维尔IQTalent Partners的高级合伙人兼联合创始人克里斯•默多克(Chris Murdock)对我说,“这是一个很酷的想法”,但他也希望有视频。“我们倾向于在Hangouts、Zoom、Teams和Slack上看到大多数客户。当被问及他是否会鼓励他的招聘人员和客户使用这些功能时,他说,“我们可以做任何事情来让自己与众不同,并与顶尖人才接触。” 史蒂夫·利维(Steve Levy)是一位来自纽约的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招聘人员,他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说,他对用它来代替文字持怀疑态度,因为他担心人们只会像语音邮件或电话营销人员那样使用它。 作为一名前招聘人员,我对这个想法表示赞赏。这有助于区分你的工作范围。但招聘人员要明智地使用它。我的建议是要让人难忘,用它来让自己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听一听它将如何被使用以及用户将如何反应,肯定会很有趣。 LinkedIn announced they are increasing the ways users can have conversations by adding Voice Messaging to its offering. For recruiters this represents a new way to engage potential candidates. Voice messaging is rolling out now in the LinkedIn app on iOS and Android, and you can receive voice messages on mobile and on web. Here’s how it will work; Simply tap the microphone icon in the mobile messaging keyboard, then tap and hold on the microphone in the circle to record your voice message and release your finger to send. If you want to cancel before sending, slide your finger away from the microphone icon while holding it down. Chris Murdock, Senior Partner and co-founder of IQTalent Partners in Nashville told me “it’s a cool idea” but he would love to also have video. “We tend to see most of our client on Hangouts, Zoom, Teams, Slack.” When asked if he will encourage his recruiters and sourcers to use the features he said yes, “anything we can do to differentiate ourselves and engage with top talent.” Steve Levy, veteran sourcer/recruiter from New York had a different take, saying he is dubious about using it in place of text, over worries that people will just use it like voicemail or telemarketers. As a former recruiter myself I applaud the idea. It can help differentiate your outreach. But it will be up to recruiters to use it wisely. My advice is be memorable and use it to set yourself apart from the competition. It will certainly be interesting to hear how it will be used and how users will respond. LinkedIn introduces voice messaging system for recruiters LinkedIn has recently announced that they will expand user capabilities for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addition of Voice Messaging - and for recruiters, this means a whole new avenue to getting in touch with potential hires. Voice messaging is rolling out now in the LinkedIn app on iOS and Android, and you can receive voice messages on mobile and on web. Here’s how it will work: Simply tap the microphone icon in the mobile messaging keyboard, then tap and hold on the microphone in the circle to record your voice message and release your finger to send. If you want to cancel before sending, slide your finger away from the microphone icon while holding it down.
    linkedin
    2018年08月20日
  • linkedin
    区块链欲夺权职场社交,LinkedIn被斥古典互联网垃圾 文| Peter McCormack 编译| 区块链前哨(ID:blockchain-666)   导语: 本文作者是币圈的投资人,投资了 SpringRole。SpringRole 是一套去中心化职业网络,亦属于领英的直接竞争对手。在这篇文章中,他吐槽古典互联网的产品LinkedIn:LinkedIn 的网站看上去就像十年前的 WordPress 的免费皮肤;newsfeed 里都是垃圾营销、自我宣传;上千联系人,多数不认识;虚伪的职场社交 ...   领英:一个充斥着垃圾与无意义陌生人的世界 邮件提醒: 〈某个您并不认识的人〉想与您联系。耶,又有人想跟我联系了——不知道这家伙到底有什么动机。也有人问我是否对其蹩脚的 ICO(首次代币发售)感兴趣,或者是否打算买点比特币花花。 这就是我在领英上感受到的一切:登录、接受请求、阅读垃圾邮件,而后将相关用户拉黑。没错,我已经厌倦了去查看“谁看过我”,我真正关心的就是推送自己的内容——换言之,我根本不鸟其他人发了些什么。     事实上,领英已经变得几乎毫无意义,并成为一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交网络平台。 有趣的是,Twitter 在专业性方面也开始超越领英: 我发布的内容吸引到更多对此感兴趣的用户。 我能够发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我与自己真正关心的用户接触,与之交流甚至建立友谊。   Twitter 的另一大优势在于,我非常享受在这里与他人讨论甚至是辩论的过程,这意味着我愿意经常回到 Twitter 。而领英……抱歉,我真的不关心那些我根本不认识的人是否找到了新工作,或者哪位老同事在 PPT 里列出十种网站优化方法。 除了使用 InMail 预约采访之外,领英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领英:混乱的社交网络! 领英似乎正经历一场严重的生存危机: 它是一套专业性网络平台吗? 这是一套类似于 Facebook 与 Twitter 的通用型社交网络平台吗? 或者,这是一家以货币化模式为核心诉求的广告媒体公司? 谁知道呢。领英似乎是对其它社交网络的特点搞了一番“拿来主义”,并希望借此建立自己的商业社区生态系统——但结果显然并不理想。   那么,领英平台到底想不想为企业或专业人士提供价值?领英到底有何实际用途?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关注领英网络目前面对的几个问题。 我个人也不愿意把太多精力浪费在 UI 设计上,但仍然得给领英提个醒,谷歌和 Facebook 绝对不是闲得无聊才去钻研设计的。在我看来,领英的设计水平还停留在十年前免费 WordPress 主题的层次。   另外,领英在新闻传播方面也存在致命伤。很明显,领英受到了某友商的启发——算了,就是 Facebook——并将其作为领英上的核心功能体验。然而,领英学到的究竟是什么?毫无疑问,讨厌的广告以及由此带来的强制性浏览量。 但为了不至于吓跑用户,内容本身必须得有吸引力。Facebook 公司目前正在努力建立平衡点:如果想看点精彩的图片,那大家先要忍受一点新闻和广告推送。这还算公平,毕竟只要内容有趣,浏览过程稍微烦人些也可以接受。   但问题在于,领英的新闻来源仅限于其自助式商业内容,而这部分资讯只能吸引到核心用户——他们已经建立起了“病态般的”使用习惯。他们每天早上 5 点起床,强迫症般地打开领英并从中寻找有价值信息。   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取决于我的关联用户,在我自己的 2500 位联系人当中,主要包含以下几大类别: 一小撮真正的朋友。 一小部分曾经有所合作,但如今已经不再往来的用户。 相当一部分接受了好友申请,但根本不认识或者不在乎的用户。   虽然领英将自己标榜为职业网络,但其在社交功能方面显得非常匮乏。虽然用户可以在这里创建并分享内容,但愿意花时间做这种事的往往是那些所谓“既得利益者”——例如营销人员与公关人员。遗憾的是,大多数成员都不怎么爱发言,甚至很少登录领英。因此,领英虽然具备社交性质,但其实际体现出一种反社交倾向。 所以在我眼中,新闻内容就只是内容,我根本不关心发布这些新闻的那群陌生人。   哦,还有广告!用过的朋友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必须承认这些广告简直烂得令人发指。   领英一直未能解决的另一大问题在于信息的真实性。用户提供的任何信息或者声明都不具备有力的证据支持。没有任何验证过程以确保用户个人资料的真实可信。 在领英上,获得技能认可简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只要完成注册,用户就可以为自己添加技能。更糟糕的是,任何用户都可以宣称自己拥有某项技能,而其他素未谋面的使用者则可毫无理由地为其提供背书。   那么,提供背书能证明用户之间存在关联吗?或者说,这只是一种让人们讨好对方的不可靠方式?反正我在添加新技能的时候,就有一大堆我根本没见过的用户前来背书——这实在是太假了。   接下来是评论。现在领英的评论已经烂到无法直视——换言之,互相吹捧之风极度盛行。只要你来捧,我也会立即回捧,大家就此沉浸在成功人士的幻觉当中。正因为如此,根据个人资料来看,我现在已经全面精通数字化业务,而且在数字营销领域拥有完美无瑕的职场表现。但实际情况是,我根本没那么牛——我连账户管理都弄不好,会议经常以致而且捅出过不少娄子。我最多只能算是擅长规划,而且讲话比较简明,因此客户比较信任我的判断——但不允许我参与实际操作。看看,领英与真实之间相距有多远!   这也正是问题的根源。领英必须让每个人都在这套社交平台上待得舒心愉快,而他们给出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都看起来无与伦比。最终,这就造成了另一种困境——正如 Yelp 上每家餐厅都只拥有五星评价一样,我们根本无法据此作出任何判断。 当然,如果太过诚实,结果也不会更好:“抱歉,但 Johnny 同志简直无可救药,所以我们必须请他滚蛋。他总是迟到、工作懒散,而且整天都在对着 YouTube 视频发呆。”面对如此透明的平台,用户肯定想马上逃之夭夭。   但 Johnny 完全可以隐藏掉这些污点,而领英马上会将其塑造为卓越员工,并强调 Johnny 曾经在错误当中学习到大量宝贵经验。 领英:我要赚钱! 长久以来,领英的主要收入来自企业订阅服务。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需要向领英方面支付费用,从而获取专业人士资料并与之联系以完成招聘。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领英逐渐面临来自 Facebook 与谷歌的激烈竞争,毕竟后者通过广告能够赚取更多收益。最终,领英屈服于压力并开始发布自己的广告。这一决定令领英变得特色全无。   此外,隐私也是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领英平台提供一系列隐私选项,但糟糕的设计使得整个设置导航流程变得极为复杂。考虑到我对这套平台本来就不怎么上心,因此也不可能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通过设置限制针对自己账户的欺诈活动。   更重要的是,领英上的工作生态系统存在根源性缺陷。当用户声称的技能不再可信时,其生态根基就已经彻底崩溃。领英最终成为一种营利模式的代表,在这里企业发布工作岗位,而用户搜索工作岗位。而为了享受这项服务,企业忹用户都需要向领英支付订阅费用。   解决方案:我的投资决定(请大家酌情考量) 下面,我来聊聊我自己关注的解决方案。首先强调,之所以投资 SpringRole,是因为其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现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能够攻克领英内在缺陷的机会。举例来说,区块链能够让这样的平台实现声明真实性。任何用户发布的声明内容都需要接受验证,写入至区块链中且不可再行修改(这意味着内容不可变)。用户可以控制自己的所有数据,并将其分享给任意对象。由于所有用户声明技能皆可得到充分证明,因此这套平台能够提供职业生态系统最重要的逻辑根基。   在加密货币的世界中,以正确方式使用代币能够帮助平台建立起责任制度。举例来说,SprinRole 正在利用代币构建一套基于信任的职业网络,其中每位用户都必须对其声明内容负责。在这套平台上,每位用户都会获得代币作为诚实表现的奖励。更具体地讲,当人们必须支付拥有真实价值的代币来进行信息证明或验证时,这套系统才真正具备约束力。   区块链及其应用将给各个行业带来巨大变化,而互联网世界也许会由此迎来更加真实可靠的光明未来。   我绝对不只是说说的,我真心认同这一点,而且把自己的钱投了进去!
    linkedin
    2018年05月08日
  • linkedin
    淘汰简历,颠覆LinkedIn,区块链还要帮HR干这些事! 作者:Ashik Ahmed 编译:Finn 编者注:Ashik Ahmed是Deputy的CTO兼CEO兼联合创始人,Deputy则是一个全球员工管理平台,用于员工排班,时间表规划和沟通写作等场景。 区块链即将彻底改变商业经营模式,有些改变之深刻或许超乎想象。虽然与比特币及其他加密货币关系密切,但区块链技术已经准备好打破一切旧有秩序。 区块链的分布式计算机网络能实现信息流的自动化验证。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系统,在掐掉中间人的同时存储数据。这也是金融行业致力于上链的原因,同时解释了为什么区块链可能彻底破坏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工作方式。 如果充分利用区块链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过程就能拥有更加准确和有效的选择。无论是招聘、税收等大型项目,还是工资单等小规模任务,区块链的存在会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非常多的改变。 淘汰简历,颠覆LinkedIn 区块链技术完全有能力让老式简历以及类似LinkedIn的职场社交网络变得过时,因为区块链将存储他们的所有就业历史记录,而不是由职位申请人自己撰写他们的工作经历。 这将彻底改变公司招聘人选的方式——人力资源部门不需要进行冗长的确认工作历史的验证过程;他们可以简单地建立公链,甚至有可能将过往绩效指标、晋升情况以及离职原因都记录在案。 一旦实现这些功能,招聘过程中的很多极具主观性的内容将被彻底剔除。求职者不会根据他们正在申请的工作来刻意调整简历或捏造过往表现,因为区块链可以完整记录求职者的成功和失败,并鼓励他们接受这些失败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而不是避而不谈。最重要的是,更全面的信息将有助于公司做出更好的决策,并让真正优秀的员工站稳脚跟。 届时,LinkedIn等公司存在的意义就是不断优化区块链应用的交互界面等,而入君那些就业历史和“内容”或将全部从公链中撤出。 税务的准确化和自动化 众所周知,劳务合同的税收非常复杂。 从注销到估税,年度税负对于员工和企业主来说都很头痛。在我的祖国澳大利亚,预估小时工的税率就可能非常不准确。 比如说,假设我平日里每小时赚20美元,但在某个特定的日子每小时能赚100美元,那么将会以每小时100美元的标准征税。这会让许多人处于异常的高税率水平。而人们则必须等待一整年才能缴纳税款,告知政府自己付了过多的钱,然后才能拿回退税。 此外,如果想要减税,还需要一丝不苟地追踪自己的花费并保存相应收据。这一幕像极了《宋飞传》中Jerry绝望地打着电话,试图找到证明几年前他购买电脑的证据。 这正式区块链可以改善人们生活的地方——一个公平负责的制度,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例外。区块链可以自动跟踪收入和购买情况,并根据收入实时重置税率。无需一整年的等待,也不需要为保存收据而烦恼。 简化日常任务 通过区块链,从工资名单到发放工资,甚至管理合同所有内容等工作都可以变得更高效。区块链技术允许公司在世界任何地方即时且安全地发送和接收资金,而无需使用银行作为中介,也不需要相应的费用。 此外,它还可以通过实施可以自动执行预定条款的智能合约来削减管理合同的大量日常任务。在智能合约的帮助下,合同双方利益都将得到保证而不必花费经历时时提防。 区块链效率大于顾虑 通常情况下,技术专家口中的创新多是一种技术的翻新。他们不是提出真正新颖的技术,而是在已存在的东西上稍加改变。但区块链不同——区块链真正意义上颠覆了过往。 这也是为什么区块链引发混乱的原因——它比标准的时间密集型和人员密集型运营更廉价高效。同时它使的人们的管理商业生活更加轻松。区块链并不缺乏技术、激励和创意,它缺少的是将其变为现实的创新者。
    linkedin
    2018年04月01日
  • linkedin
    LinkedIn新推出赞助商内容视频和公司页面视频,帮助更吸引LinkedIn上的人才 作者:Phil Spitzer 在过去的一年中,LinkedIn成员已经拥有在我们的平台上发布原生视频的能力。这些视频以创造性的方式来抓住公司的注意力,获得新的工作,简单地分享知识,这些视频在社区中产生了很好的参与和对话。 今天,我们将同样的视频分享功能带给公司,让您可以针对和展示候选人在LinkedIn公司中工作的感受,就在LinkedIn Feed中。我们推出两款新产品:赞助商内容视频和公司页面视频。   以下是有关如何使用每个功能的更多详细信息:   在公司页面上使用视频来提高候选人参与度   领导贵公司页面的LinkedIn会员对您的招聘团队中的InMail作出回应的可能性高出81%- 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个热情且有吸引力的潜在客户群。现在,您可以通过发布视频来让他们对您的公司感兴趣,帮助他们想象为您工作的感觉以及他们可以帮助构建的酷炫项目。 以克莱姆森大学为例。他们分享了他们的毕业生之一的故事,不仅是为了展示伟大的校园精神,还让我们了解了克莱姆森之后的生活,并吸引新的申请者。 WeWork借此机会展示了他们的雇主品牌,展示了首席执行官亚当诺伊曼(Adam Neumann)如何看待公司的发展,这对于有意加入前瞻性业务的人来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启示。   接触有针对性的人才,并向他们展示您的公司关于视频获取赞助更新的内容 虽然您的公司页面上的帖子主要是由您的页面追随者看到的,但LinkedIn LinkedIn更新是一种帮助您的招聘团队大规模获得资源并通过非常有针对性的信息吸引更多人才的方式(例如,技能,位置,职业,等等)现在,您还可以使用视频获取赞助更新,并为未曾接触过您的品牌的人才创造更吸引人的体验,将他们带入您的工作机会或职业页面。 我们的初步结果显示,与静态赞助更新花费的时间相比,LinkedIn会员花费的时间多了3倍。 如果您希望获得一些创意灵感来启动您的视频广告系列,请查看GE,飞利浦和奥迪加拿大在视频广告方面所做的工作,以突出其公司使命和思想领导力内容。 赞助商更新视频和公司页面正在推出,并将在未来几周内提供给所有企业。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您的销售代表。   在LinkedIn上发布视频的最佳做法   有了视频产生如此高的参与率,以下是一些最好的实践记住: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成功指标。想想你想讲什么类型的故事。你是想吸引人们加入你的雇主品牌,还是创造新的求职申请?相应地调整内容并跟踪其执行情况。   传达给观众的内容。人们可以参与并分享视频,增加价值并清晰地展现“对我而言是什么”的角度。确保传达这些信息并帮助他们了解贵公司将如何帮助他们实现目标和目标(或分享有助于他们的技巧和见解)。   在3-5秒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视频在LinkedIn新闻源中自动播放,因此请确保前几秒真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要考虑到大多数人在浏览时都会听到他们的声音 - 为所有视频添加字幕。   试用不同的视频长度。较短的视频获得更高的完成率,但较长的视频在尝试讲述复杂故事时表现同样出色。不要陷入精确的长度公式 - 尝试不同的格式来找出最适合您的目标的东西。   创建移动优先视频。创建不仅在移动屏幕上看起来不错的视频,而且还为移动思维构建视频。   以上由HRTECH AI 翻译完成,仅供参考。请注明HRTechChina  
    linkedin
    2018年04月01日
  • linkedin
    LinkedIn发布2018年职场学习报告--技能的短生命周期和日益短缺的劳动力市场 技能的短期保质期和紧缩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引发众多技能差距。企业正在努力保持领先地位,努力保持最佳人才,并努力填补关键职位。个人意识到在自动化时代保持相关性。 进入人才发展职能 (5月25日 HRTechChina 人才发展技术论坛即将发布) 这些组织领导者创造学习机会,以实现员工成长和成就。他们有能力指导他们的组织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取得成功,但他们无法单独完成。 The short shelf life of skills and a tightening labor market are giving rise to a multitude of skill gaps. Businesses are fighting to stay ahead of the curve, trying to hold onto their best talent and struggling to fill key positions. Individuals are conscious of staying relevant in the age of automation. Enter the talent development function. These organizational leaders creat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o enable employee growth and achievement. 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guide their organizations to success in tomorrow’s labor market, but they can’t do it alone.   2018年工作场所学习趋势 1、软技能培养是首要任务 The workforce agrees, training for soft skills is the #1 priority 人才开发人员,管理人员和人员经理们都认为培养软技能是人才开发团队的首要任务。 2、精明的人才开发者正在平衡今天的挑战与未来的机遇 Savvy talent developers are balancing today's challenges with tomorrow's opportunities 2018年人才发展最重要的领域是什么? 我们的研究表明,2018年,人才开发人员正在优先考虑当今员工的发展需求。虽然这是必不可少的,但高管和人事经理正在寻求人才开发者更多地专注于确定行业趋势以防止内部技能差距。     3、数字的兴起正在改变人才的发展 The rise of digital is transforming talent development 人才开发人员更多地依赖于在线学习解决方案来满足日益多样化,多代人员队伍的需求 - 而且不会退步。我们的调查显示,人才开发人员比以往更依赖于在线学习解决方案。 4、人才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是让员工花时间学习(哈哈哈,全球都一个样,员工不愿意学习。。) The #1 challenge for talent development is getting employees to make time for learning 员工说他们没有从事工作场所学习的首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时间。高级管理人员和人员管理人员认为,让员工花时间学习是人才开发的首要挑战。 5、经理的参与是增加员工对学习的参与的关键因素(你发现经理是一个综合的任务体,不容易当啊) Manager involvement is a critical ingredient to increase employee engagement with learning 经理是员工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管理者支持员工学习并不是增加学习者参与度的唯一途径,但我们的数据表明它可能会产生影响。   在所有行业中,新旧角色的技能变化速度加快,主动和创新的技能构建和人才管理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这需要的是[人才发展]职能正在迅速变得更加具有战略意义并且在座位上占有一席之地。“  - 世界经济论坛 [A]s the rate of skills change accelerates across both old and new roles in all industries, proactive and innovative skill-building and talent management is an urgent issue. What this requires is a [talent development] function that is rapidly becoming more strategic and has a seat at the table." — World Economic Forum     点击这里下载58页原版报告 https://learning.linkedin.com/resources/workplace-learning-report-2018   以上部分AI翻译,仅供参考,HRTechChina 倾情奉献
    linkedin
    2018年03月24日
  • linkedin
    LinkedIn上的工作职位中将显示薪水情况--Salary Insights 在2016年,我们推出LinkedIn薪资 - 一种工具,允许用户根据LinkedIn成员私下提交的信息,按职位和地点查看工资详细分类。LinkedIn Salary的目标是为薪酬信息带来透明度,帮助专业人士了解他们的收入潜力并就其职业生涯做出明智的决定。 从那以后,我们一直在努力确定如何为工资谈话带来更多的透明度。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推出Salary Insights:求职者探索公开角色薪酬细节的新方法。此功能将显示在工作列表中,并根据我们超过5亿3千多万成员的数据和雇主提供的信息显示角色的估计或预期工资。 对于公司来说,Salary Insights意味着考生的期望值得到了预先考虑,所以你可以获得更多优质的申请者,并且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公司文化和发展机会上。Salary Insights还可以让您更好地控制薪资数据,因为您可以提供预期范围,求职者不再需要去多个不同的来源才能完整了解您的角色。 薪资洞察如何工作 如上所述,有两种类型的薪酬见解: 期望薪水:这是由公司提供的,他们在LinkedIn上有职位发布的具体职位。 LinkedIn预计薪水:只有在雇主不提供薪水的情况下才会显示 - 并且只有当我们有足够的成员与该职位,公司和地点相匹配的意见时才会提供薪水。 当您在LinkedIn上发布工作时,您现在可以选择添加工资范围。这将显示为“预期工资”,如雇主提供的那样。 如果您不提供薪资信息,可能会在职位上显示“LinkedIn估计薪水”。这个范围是从会员提交的对LinkedIn薪金的回应中挑选出来的,并且明确标记为LinkedIn的估算值。 只有当我们有足够的输入与该角色,公司和地点相匹配时,估计的薪水才会显示 - 否则,我们不会显示任何薪资信息。 雇主可以通过提供预期的工资范围来覆盖给定工作的估计工资。 提供Salary Insights前期吸引更多的人才,专注于对话,加快速度,并增加候选人体验的清晰度 在你公司的网站上,LinkedIn是求职者在申请工作前获得信息的第一名。通过在工作岗位上添加薪水洞察,候选人不必离开LinkedIn来搜索多个来源。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坚持不懈地继续学习公司,接触,申请并与您讨论他们的优先事项。 在面试过程结束之前,您不必离开薪资谈判,而是可以尽早调整预期,这样您就可以将谈话花在谈论与候选人有关的所有事情上,例如他们的职业,文化以及他们如何加入。而且,由于薪酬是人们换工作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薪资信息可能成为被动候选人回应或伸出援手的强大动力。 虽然还有其他网站可以看到用户提交的薪水,但他们发现的数字往往是杂乱无章,互相冲突和过时的 - 而且你无法控制他们看到的内容。提供雇主提供的薪资范围可以让考生清晰和安心,并且您可以轻松地知道他们不会因其他来源的不可靠信息而辍学。 最后,随着薪酬透明度继续成为新的现状,您将更容易了解自己的竞争格局,并了解薪酬如何增长。 总体而言,无论是雇主提供的还是以LinkedIn会员提供的数据为基础的薪酬透明度,都可以通过立即设定期望值来帮助改善雇主和求职者的招聘流程,使每个人都能够专注于工作的其他重要部分。
    linkedin
    2018年02月23日
  • linkedin
    LinkedIn 都能自动套瓷了 --谈新功能 来源:邹昕的微信公众号:再生谈 不知道 LinkedIn 用户们近期是否经常收到一样的消息求推荐职位,消息言简意赅,大致是:我在网站上看到贵司这个职位,不知道能否把我的 LinkedIn profile 分享给 hiring manager?有需要的话咱们可以再详聊,底下附有这个职位的链接。 第一次收到这样的消息的时候,我想,写得真不错,于是回了个:找熟悉你的人推荐效果会比较好。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次收到这样的消息的时候,我想,这是哪位大神的模板被传开了吗,怎么看着这么像。 还是回了个:找熟悉你的人推荐效果会比较好。 同样就没有然后了。 第三次收到这样的消息的时候,愚钝如我终于反应过来了。 这是 LinkedIn 推出了一个新功能,可以一键生成套瓷信求推荐职位。 二 当用户在 LinkedIn 的 app 或者网站上看到某个公司的职位的时候,下面会列出有哪些好友在这个公司可以 refer,附带一个硕大的 Ask for a referral. 点击之后会列出在这个公司的好友,右边则附带一个消息的标志,点一下,一封套瓷信就生成了,底下还会很体贴的附带上要申请的职位链接,很是体贴。 从发消息的人角度来说,这个功能好像挺不错的,用起来方便,省得自己打字了。 虽然不能一键生成求推荐,但是三键肯定是够了的。 效果或许也不错,毕竟可以批量发,就算回复率低,毕竟还可以广撒网,只要碰上一两个回复的愿意推荐就可以了,别的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只是这个功能从收到消息的一方来看,体验实在是不太好,一种被套路的感觉。 三 这个功能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想必 LinkedIn 在上线的时候也是做过一些测试和分析的。 发消息求推荐的用户分析起来相对容易,简单的来说的话做一个 A/B test,看看是不是增加了发消息的数目,是不是更多人拿到更多职位的推荐了,可能的话再看看是不是找工作更顺利了。 当然也还能做得更复杂一点,考虑得更多一点,不过基本应该差不多了。 接收方就比较麻烦一点了,做 A/B test 也不方便了,不是很好比较。 不过好在这个功能应该也不至于有太大的害处,顶多也就是看到这样的消息几次后发现,原来这是模板,而且还是自动生成了,不再回复而已。 应该也不至于因此而不用 LinkedIn 了(不过解除 connection 还是有可能的)。 四 单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接收方对这个功能感觉可能并不会太好. 表面上看,因为会收到几乎完全一样的模板,被套路了几次之后,总是开心不起来。 深入一点,这虽然让发消息求推荐方的活儿变得简单了,但是却并没有减轻接收方的付出,甚至还需要增加一点精力鉴别一下哪些是广撒网的,哪些是认真做过一点功课的。 知期来看未必有什么影响,长期来看就不好说了。 一两封这样的消息并不会有太大问题,几十上百甚至更多,就成了 spam 了,还是官方自动生成的 spam. 五 当然以上的这一切,都是推测。 对于做产品来说,也是吐槽容易做起来难。 而这个功能到底经过了怎样的测试,有什么样的 trade off,最后出于何种考虑上线了,也只有 LinkedIn 自己的人知道了。 而对于单个用户来说,使用这个功能还是谨慎一点为好,至少,把模板稍微改一改吧?
    linkedin
    2018年02月23日
  • linkedin
    领英(LinkedIn)第一位CTO Eric Ly (华裔)开始做区块链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谷密探”(ID:guigudiyixian)作者:绥蔚; 作为一名越南华裔难民的他,他是如何成为领英(LinkedIn)第一位CTO的? 他有何等魅力,让硅谷人脉最广的顶级投资人Reid Hoffman劝说他共同创办领英? 硅谷连续创业23载,他创办的多家公司被收购。早已财富自由的他,为何年近六旬开始创办区块链技术应用公司? 面对众多风险投资公司抛来的橄榄枝,创业经验丰富的他为何没有像其他创业者一样转行风投界? 他,就是Eric Ly(埃里克•李)。 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你一定要听听他的故事。 创建领英,他如何“五分钟不到就把自己给卖了” 2002年12月的一天傍晚,在硅谷山景城里的一间民宅内,青年Reid Hoffman正手舞足蹈地给他的朋友们讲述自己的一个创业想法。 原来,两个月前 Hoffman 参与创立的电子支付公司PayPal (支付宝的祖师爷)刚刚以15亿美金的价格被eBay收购。本来准备修整一下写本书的他突然改变主意,想再次创业,成立一个职业领域的社交网站。 要知道,当时正处于互联网泡沫破碎后整个行业的休整期。过去10年中,当几千家互联网公司在硅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同时涌现的还有四处跳槽的工程师们。有些工程师甚至直接辞职,自己创立公司。 这种频繁的跳槽导致了一个问题:同事们之间常常一换工作就会失去联系。有时,连公司都不知道自己的员工后来去了哪里工作。 Hoffman相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搭建一个平台让人们了解自己身边的同事的职业变换信息。   当时,虽然多家社交网络服务(SNS)公司已经出现,但还没有一个职场专用的社交网络。 为什么不搭建一个职业社交平台?让职场上的人可以随时保持联系? 当天晚上,领英,作为一个还不成熟的项目,就诞生在了Hoffman的家中。 在初始项目团队中,有一位高高瘦瘦的华裔青年。他,就是Eric Ly。 Eric出生于越南。六岁时,他跟随父母以难民身份来到美国。天资聪颖又格外勤奋的他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前往在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MIT Media Lab专攻人工智能与人机语音交互方向的研究,之后又继续回到Stanford攻读博士。 其实,早在加入领英之前,Eric已经创办过两家公司。其中一家网络公司仅仅用了4年时间年利润就达到1000万美金,并在1999年以4000万美金的价格被成功收购。 20年前的四千万,按当时硅谷的平均房价可以买80套房子! 为何Eric会成为Reid Hoffman再次创业时第一个想到的创业伙伴呢? 这又是一段“当年情”种下的因果。在大学期间,同为斯坦福大学Symbolic System(符号系统)专业的Eric与Hoffman就是一对好友。在学习之余,两人还十分喜欢讨论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科技趋势,并且讨论还常常会升华到高深的哲学领域。 “Deep intellectual level”(深度神交),这是Eric对两人关系的概括。 即使是在二人毕业后,远在英国牛津的Hoffman 和在麻省理工的Eric也没有中断联系,经常互相发邮件询问近况。 回到硅谷分别创业的两人,小聚不断。虽然交杯换盏之际也会半开玩笑地提到以后两人要合伙创业,但是Eric并没有当真。 但是,慧眼识人的Hoffman相信Eric无论人品还是学术、创业背景,都是自己创业伙伴的最佳人选。 于是,Hoffman一封邮件把Eric请到自己家中,又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拉他入伙,两人的“基友情”迅速就转变成为了“战友情”。 “Hoffman讲完不到五分钟,我就把自己‘卖’给他了”,Eric笑着回忆。 LinkedIn初创团队,左二就是Eric Ly 就这样,Eric成为了领英的创始CTO,和其他四位创始人开始缔造一个后来市值高达260亿美金的社交网络帝国。 领英创办初期,作为CTO的他“撸起袖子写代码” 右二为Eric(图片来自Eric) 在创办领英的第一年,因为经费紧张,公司规模又小,Eric带领的整个技术团队只有3个工程师。Eric虽然顶着CTO的头衔,但做的都是码农的工作。 “因为工程师太少了,我只能撸起袖子自己写代码。” Eric回忆起公司起步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从最早的信息发送系统, 到搜索引擎,再到客户档案资料平台,全是他与另外3名工程师一行代码一行代码写出来的。 就这样辛辛苦苦做了6个月,Eric完成了软件的开发,整个团队完成了网站的搭建,领英作为一款职业网络社交产品终于在2003年上线了! 一年后,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渐扩大,更多工程师加入了Eric的技术团队,Eric决定创建领英的第一支移动手机应用团队(mobile team)。 在当时,这个想法极为大胆。要知道,在03、04年的时候,手机上网并不常见,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Eric 的想法有多超前?在领英开始研发手机应用的4年后,苹果公司才推出iPhone手机! 但是,Eric通过研究数据发现,手机用户在逐年呈井喷式增长。他敏感地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手机一定会赶上、甚至取代电脑,成为社交的重要工具。 提前一步布局,Eric带领团队成员经过了大量的摸索、失败、返工后,领英移动手机应用最终上线。这为之后公司在手机移动端的业务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用数据说话,更要坚守“初心” “用数据说话”,这是领英创立第一天Eric与整个团队所坚守的座右铭。 如果不是Eric透露,小探根本想不到硅谷第一家成立“数据科学”(Data Science)团队的公司竟然是领英!甚至连“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这个现在很常见的名称,都是由领英提出的。 虽然现在企业们对于数据的搜集与分析非常重视,但在当时,以庞大的数据库中的数据作为制定商业策略的依据,领英算是先锋了。 Eric带领的数据科学团队当年有多牛? “今天美国白宫的首席数据科学家(Chief Data Scientist) DJ Patil, 当年就是我把他招入领英的。” 虽然技术团队给力,数据分析超前,但是,领英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Eric也曾为公司的发展方向而迷惘。 在领英成立时,社交网络平台已经开始逐渐流行。对手们资金实力更加雄厚,消费者注册量更高,媒体报道更频繁。领英的发展举步维艰。 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年,领英的会员增长率十分缓慢,甚至有的时候一天只有20几个新会员加入。 2004年,Facebook突然异军突起。由于深受青少年追捧,Facebook很快占领了市场的半壁江山。此时的领英到底该何去何从? “大家当时有很多想法:要不要走Facebook相同的道路?把职业社交转换为更吸引年轻人的社交平台?要不要把网站转换成公司软件直接卖给其他公司?赢得短期利益?大家当时有很多争论。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坚持了最初的职业社交平台的战略。” Eric对于当年领英所面临的挑战,记忆犹新。 事实证明,他们的坚守是正确的。 2004年,领英用户数达到50万人。 2006年,用户数达到500万人,领英上市。 2016年,微软以26亿美金的价格收购领英。 截止目前为止,全球共有5亿用户使用领英。 前排左5为Eric Ly 小探跟Eric聊到此处,真想代表吃瓜群众说一声:感谢创始者们的坚持,让大家如今找工作省了不少力! 连续创业23载,让科技为社交铺路 创办LinkedIn,其实,只是Eric创业生涯短暂的一瞬。从1995年开始,Eric就已经开始探索如何用科技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交流。 1995年,Eric创建了Netmosphere , 一个电子商务交流平台。在这个2B平台上,客户们可以和商家自由沟通,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企业的服务项目。 从1995年到1999年,短短四年时间,Eric带领着Netmosphere团队把利润从0做到了年利润1000万美金。1999年10月,互联网公司Critical Path以4千万美金收购了Netmosphere。 仅仅四个月后,Eric又建立了另一家人机交互平台公司Tresidder Networks,通过在移动手机上搭建立一个服务器平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和无线服务。 2002年,Eric创立领英,建立了职业社交网络平台。 然而,2006年,就在LinkedIn正发展迅猛,准备上市的前夕,Eric突然决定离开。这是为什么? “领英产品可以让人与人沟通,但是能不能通过管理人日常的活动也达到沟通的目的呢?我想试试。” 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领英的第二天,Eric就着手开发利用人机交互技术帮助人们搜索并管理周边活动的应用软件Presdo Match。这管产品也被业界称为“活动管理软件中的‘领英’。” 如今,不忘初心的Eric,在2017年,面对刚刚发展起来的区块链技术,希望能做些什么去更好的帮助人们交往,就像他以前所创立的所有社交平台那样。 “接触到区块链技术后,我感到非常兴奋。由于白天还要管理自己的公司,我就用夜晚和周末的时间去做大量的研究。” 2017年,Eric创办了区块链技术公司Hub。 作为社交网络平台创业的“老兵”,Eric从以往的经验中发现,对于陌生人的交往,尤其是涉及到雇佣双方的利益交往时,一个中心化的机制可能会出现人为的错误。而信用指数被一个中心机构所掌握,存在一定隐私泄露风险。 而如果以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为基础,在其上建立Human Trust Protocol (信任协议),将信任与信誉以具体的雇用行为(actions),“信任股份”(Trust Stake), 和结果输出(outcomes)来展示,那么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就会变得更加可靠,交易双方的隐私也不会被轻易泄露。 比如,当你打算雇佣一个陌生人作为你的英文家教,你们双方首先都要在公链上给出“信任股份”,也就是代币。当教授课程完毕后,如果你对你的家教很满意,那么你的“信任股份”将会打入他/她的账户;如果不满意,则是家教的“信任股份”打入你的账户。而结果会被记录在双方的信誉档案中。 简言之,就是在公链上建立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 ),让每一笔交易都被记录,并成为下一笔交易的信任凭证。 虽然公司仍在起步阶段,但目前已有信息平台,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多个社群加入到Hub中。 谈及区块链技术,曾经亲历互联网泡沫时代的Eric,承认当下追捧区块链的情形和当年追捧互联网有很多相似点。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未来的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一定会像如今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这样普遍。 在采访的最后,小探有个小小的疑惑。虽然Eric有过过短暂的兼职风险投资人的经历,也时常收到风投公司抛出橄榄枝希望他去做合伙人,但是为何Eric没有像其他创业者那样转行风投?而还要在创业这条24/7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哈哈,其实我老婆也很纳闷为啥我一直要每天起早贪黑创业?低三下四问投资人要钱?她甚至有时候还开玩笑地说,要是我早点转行做风险投资,我们现在地球都旅游好几圈了。” 说到创业,Eric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妻子。 “但是她还是非常支持我的。因为她知道我对钱看得没那么重,而创业才是我快乐的源泉。” 1979年,当10岁的Eric跟着姨夫在三藩市的一家公司里第一次看到电脑时,他一定不会知道,多年后,他,一位曾经的难民,却用电脑科技缔造了一个社交帝国,并在科技的最前沿连续创业23载。而精彩的故事,还再继续。
    linkedin
    2018年02月12日
  • linkedin
    LinkedIn 发布2017美国新兴工作岗位报告 在美国,现在的就业市场充满了新的机会,新的工作机会对于求职者来说也意味着有了潜在可能性。 在未来的十年内,美国劳动统计局预测会创造出11.5百万个工作机会,甚至未来65%的孩子将从事着现在还不存在的工作岗位。 为了找出什么是更有前途的岗位和更能带来成功的技能,我们分析了LinkedIn过去5年间的数据,来寻找哪些岗位和技能处于上升趋势,并对这些趋势在未来的工作市场中代表了什么进行了分析。 从中我们发现了: 技术为王 软技能的必要性 高流动性的岗位处于上升趋势 有才能的人在顶尖岗位中供不应求 面向未来的技能非常重要 在过去的5年内,技术岗位的激增并没有使我们感到惊讶。十一月的劳动报告中指出,在硬件行业,招聘率增长了近10%,同时从去年10月起到现在,软件行业,招聘率增长了近15%。 以下为2017美国TOP 20新兴岗位排行榜: 更多详细信息欢迎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https://economicgraph.linkedin.com/research/LinkedIns-2017-US-Emerging-Jobs-Report     The explosion of tech roles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comes as no surprise given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in every sector. Our November Workforce Report noted that hiring is up nearly 10% in the hardware industry, and nearly 15%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 from October 2016. Specifically, the growth and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more sophisticated technology - lik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we are seeing more specialized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specific roles top the list of emerging jobs. These jobs are also widely available outside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The number of customer experience roles that made the list indicates that the “age of the customer” was more than jargon. These jobs are among some of the non-automatable jobs on the market today, and the skills associated with them aren’t necessarily taught in university, as they rely heavily on soft skills. There can’t be emerging jobs without some jobs being replaced. When looking at the roles that are starting to lose steam in today’s professional landscape, two trend stands out: Comprehensive sets of skills that cover multiple disciplines are seemingly in higher demand. Many of the roles on this list cover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are applicable to multiple industries. Certain specialist roles are on the decline. From specialized developer roles, to legal specialists, and even specialized logistics roles, we are seeing these roles be replaced in favor of more comprehensive skill sets and job titles. For example, Flash-related roles are on the decline as the technology loses steam in favor of more big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roles. Software engineers are feeding into nearly all of these emerging jobs. We looked back at the career paths of professionals who hold these top 5 roles to get a sense for where they were in their careers 5 years ago, and what we found is encouraging for professionals no matter their career journey or the types of skills they have. In analyzing the career path of professionals who hold one of the top 5 emerging jobs, there was a common thread throughout: software engineers are feeding into all of the technology-related professions. Sales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ves, while growing rapidly, is still an entry-level role and a great option for those looking to break into any industry. In fact,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roles for recent graduates.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1. Software Engineer 2. Research Assistant 3. Teaching Assistant 4. Data Scientist 5. System Engineer Data Scientist 1. Research Assistant 2. Teaching Assistant 3. Software Engineer 4. Data Scientist 5. Business Analyst Sales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ve 1. Server 2. Sales Associate 3. Account Manager 4.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5. 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 Customer Success Manager 1. Account Manager 2. Project Manager 3. 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 4. Program Manager 5. Sales Manager Big Data Developer 1. Software Engineer 2. Hadoop Developer 3. System Engineer 4. Java Engineer 5. ETL Developer Among these emerging jobs, some of them offer more mobility for those looking to explore new cities or industries, while others are more limited.Let’s take a look at the jobs that are widely available in c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but have fewer opportunities to pivot to a different industry… These Are the Jobs Available in Many Cities, But Few Industries Roles in the real estate, fitness, or retail space tend to be more widely distributed across U.S. regions. However, while these roles offer more options for location mobility, there are fewer options to pivot industries. Licensed Realtor Brand Partner Independent Travel Agent Brand Activation Manager Barre Instructor These Are the Jobs That Offer Industry Mobility, But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U.S.’s 10 Largest Metros These are jobs that are highly concentrated in the top 10 largest urban areas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span across several industries. Many of the emerging roles in tech are concentrated in urban areas, like San Francisco, New York and Los Angeles. When looking at industry mobility among these emerging roles, many of them skew heavily towards the software and IT skill set, but provide opportunities across nearly every industry. Head of Partnerships Head of Customer Experience Data Scientist iOS App Developer User Experience Researcher Most Common Skills Among Emerging Jobs 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 conducted by LinkedIn and Capgemini, nearly 30% of professionals believe their skills will be redundant in the next 1-2 years, if they aren’t already, with another 38% stating they believe their skills will be outdated within the next 4-5 years. This feeling is largely driven by lack of access to adequate training to stay abreast of new - largely digital - skills that are necessary to be successful in today’s fast-paced jobs landscape. We looked at the skills that were most strongly represented among the top 20 emerging jobs. While many of these roles require specialized experience or an advanced degree, one thing remains constant: soft skills are important across the board. You’ll also notice these skills encompass a range of professions from marketing, to engineering, to sales, and it’s likely many possess at least one. Management Sales Communication Marketing Start-Ups Python Software Development Analytics Cloud Computing Retail We also took a look at the skills that were growing the fastest across these professions, and the same trend emerged: soft skills are represented across the board, as well as basic computer literacy. We noticed skills like social media, Microsoft Office, and digital marketing skills were on the rise across a number of these emerging jobs. Most Important Soft Skills (According to Hiring Managers) For those not interested in roles associated with the above skills - never fear, soft skills are an incredibly important part of being a fit for any role and more than 60% of hiring managers told us they had a hard time screening for them. We surveyed more than 1,200 hiring managers to find out what they’re looking for in a candidate when it comes to soft skills: Adaptability Culture Fit Collaboration Leadership Growth Potential Prioritization Learn more about how to prepare to talk about these skills in an interview, in this blog post. These Are the Top Skills for the Top 5 Emerging Jobs When looking more granularly at the skills most common among professionals in the top 5 emerging jobs, we’re able to get a clearer picture of the skills needed to be successful in these roles. Whether it’s understanding the ins and outs of enterprise software to help customers, or specialized engineering and programming skills - it’s clear that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part of nearly every role. The rise of customer success managers can likely be attributed to the explosion of Software-as-a-Service (SaaS) offerings, a theory that holds true when looking at the skills these professionals possess. Two of the top five skills for this role are related to enterprise and SaaS software know-how. If professionals don’t have the hard tech skills needed, or aren’t interested in pursuing a career in engineering or development, but want to work in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pivoting to a more customer-centric role is a great way to get a foot in the door.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1. Machine Learning 2. Research 3. Algorithms 4. Software 5. Deep Learning Data Scientist             1. Data Science 2. Machine Learning 3. Analytics 4. Data Mining 5. Python         Sales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ve             1. Sales 2. Sales Management 3. Business Development 4. Account Planning 5. Start-Ups        Customer Success Manager             1. Management 2. Software as a Service 3. Enterprise Software 4. Sales 5. Customer Success Management        Big Data Developer             1. Big Data 2. Hadoop 3. Java 4. [Apache] Hive 5. Start-Ups Skills Trending On the Decline When analyzing the skills that are on the decline among these roles, a couple trends stood out. The increasing focus on digital skills and digital experiences, meaning skills like “shopper marketing” - that are traditionally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shopping habits in physical stores - are on the decline. Additionally, as noted above, legacy technology skills associated with older technology systems like Java are also decreasing across the more technology-focused roles. Extremely saturated and general skills like “strategy” and “marketing” are being replaced by more specific skills associated with these professions, for example “integrated marketing.” Beyond emerging roles, we’re seeing a surge of freelance profession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y’re often choosing to pursue freelance work as a side hustle to a full-time job. So much so that in a recent survey of freelance professionals, a quarter of them told us their freelance work is in an entirely different professional field than their full-time career. In fact, the skills associated with one of our emerging jobs, Barre Instructor, indicates this is a freelance job on the side that U.S. professionals are embracing.However, this is often more than just a side hustle; in the same survey, nearly 20% of freelancers indicated they will make six figures or more this year with freelance work alone. What’s more, freelancers are driving more workforce growth than traditional 9-to-5ers. Where The Growth Is Happening Growth in the freelance sector is booming, especially for legacy industries including retail and healthcare, and oil and energy. Industry Sector Freelance 5-Year Growth Non-Freelance 5-Year Growth Healthcare 47% 20% Retail & Consumer Products 42% 5% Staffing 41% 30% Oil & Energy 39% 9% Professional Services 34% 15% The states where freelancers are seeing the most growth also might surprise you. The freelance population is growing quickly in the South and Midwest, but for now remains heavily concentrated on the coasts in New York, California, and Oregon. State Freelance 5-Year Growth Non-Freelance 5-Year Growth North Dakota 45% 24% Louisiana 44% 17% Mississippi 44% 16% District to Columbia 41% 17% West Virginia 40% 16% What This All Means It may come as no surprise that technology-centric roles stole the show among emerging jobs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e prevalence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science roles and skills indicate a shift in the types of technology we can expect to be using in the near future, as well as what professionals should be preparing themselves for. Having an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a comprehensive suite of skills were also strong trends, especially among professionals who are now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s and data scientists. Both of these roles are also often held by professionals with 10 years or more of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so for those just starting out and having trouble landing one of these titles, don’t be discouraged! It’s always a good reminder that soft skills will always be important, no matter the profession. The ability to collaborate, be a leader, and learn from colleagues will stand out in interviews, and even more once starting a job. Methodology: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represent the world seen through the lens of LinkedIn data. As such, it is influenced by how members choose to use the site, which can vary based on professional, social, and reg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overall site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These variances were not accounted for in the analysis. We looked at all members who list dated work experience on their profile and grouped the millions of unique, user-inputted job titles based on common job roles (which have many permutations). For example, the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job title includes user inputted titles such as “machine learning software engineer” and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II.” We then counted the frequencies of job titles that were held in 2012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to job titles that were held in 2017. “Emerging jobs” refers to the job titles that saw the largest growth in frequency over that 5 year period. To determine common career paths, we looked at members who list a current position with one of the “emerging" job titles and counted the frequencies of job titles these members held in 2012. The availability of jobs by region and by industry are based on the company and location information of members who currently hold these job titles. 原文地址:https://economicgraph.linkedin.com/research/LinkedIns-2017-US-Emerging-Jobs-Report  
    linkedin
    2017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