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
    职场社交兴起,Weave想到了把 Tinder 和 LinkedIn 结合在一起 社交产品一直是互联网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类别,虽然已经有了腾讯、Facebook 等巨头,但是社交领域的创新仍然层出不穷。基于 Facebook 的约会应用 Tinder,让“约会”变得特别简单。而当 Brian Ma 看到 Tinder 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下一个项目有着落了。 Brian 是比价搜索工具 Decide.com 的创始人,2013年他将公司卖给了 eBay。卖完公司,Brian 成了“有钱人”,所以他就想做一些天使投资。 很快,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作为天使投资人,需要参加各种活动,认识各种人,但是他比较内向,在参加活动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跟陌生人聊天。“而且这种随机找人聊天,很多时候碰不到自己想要找的人。”Brian 告诉记者。 其实互联网上帮助职场人士社交的应用也不少,最大的是 LinkedIn。但 Brian 表示,在 LinkedIn 上找人的体验并不好,比如先要加好友,然后才能发站内信什么的,过于正式和复杂。“我认为 LinkedIn 做的最好的是在职场人士认识之后保持联系这方面。”他说。 但是,LinkedIn 上有用户的职业资料,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在看到 Tinder 之后,Brian 想到了把 Tinder 和 LinkedIn 结合在一起。这就诞生了 Weave,一款职场人士的“约会”应用。 从应用的功能来说,Weave 和 Tinder 很像,用户登录后可以看到一叠由其他用户资料组成的卡片,可以左右滑动来决定是“稍后再约”还是“立即约见”。如果两名用户都希望约见对方,那么这两位用户就可以私信交流。如果只有一方“倾心”,对方并不会收到任何信息。 不过 Weave 里的“约”并不是约会,而是“约咖啡”。因为 Weave 需要用户以 LinkedIn 帐号登录,所以约的人也都和自己的职业相关(包括但不限于自己 LinkedIn 上的好友),比如找工作的人可以约 HR,投资人可以约创业者,创业者可以约程序员等等。 Brian 表示,Weave 有两大特点,一是移动应用的位置优势:Weave 在做用户匹配的时候会根据距离来做判断,距离越近,就越有可能见面;第二是双向匹配:只有两个人都希望约见对方才会促发连接,这也让约见面更加自然,因为双方必然会有共同的话题或者需求匹配。 但随着 Weave 积累到越来越多的用户数据,在匹配用户的时候又多了一层相关性要素。通过用户的滑动操作以及个人资料,Weave 能够判断这位用户想要见什么人,并像他展示更多这样的人。 比如一位程序员在看到投资人的时候都表示“稍后再约”,而在看到HR的时候则表示“立即约见”,这很有可能表明他没有创业的打算,但想换工作。于是 Weave 就会像他推荐更多的HR。而当一位 HR 频繁想要约见营销人士而不是程序员的时候,Weave 也会像他推荐更多他想要见的人。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职场人士见面、讨论职业机会变得更加简单。”Brian 说。目前 Weave 在用户完成连接之后,只支持私信交流,但未来 Weave 还会在应用中加入日程管理、推荐见面地点等功能,让两个都想见面的人更轻松的安排一次见面的时间地点。 不过他并不认为 Weave 会和 LinkedIn 发生直接竞争,相反,Weave 在促进职场人士见面交流的同时,也为 LinkedIn 带去了用户。“很多人在 Weave 上约了咖啡,见面之后又在 LinkedIn 上加了好友。” 现在每天能促成100次职业人生的见面,而在过去一年里,用户已经在 Weave 上划动了400万次。和大多数移动互联网产品一样,Weave 的初期用户集中在旧金山湾区一带,但 Brian 表示,世界上大多数职业人士都有交流职业机会的需求。而走出科技圈,也是接下来 Weave 会努力的方向。 来源:pingwest
    产品
    2015年01月29日
  • 产品
    一个线上学习资源的分享和检索的平台——墨加,想改变获取和分享知识的方式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80后、90后、0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这些人遇到问题的时候,首选的方式是通过网络来寻找答案,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这个通过网络寻找答案的方式主要指的是搜索行为。注意,这里的“答案”指的是以某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想让你看到的信息,那么这些信息对你有没有价值呢?不知道,但是肯定对某度有价值。   墨加是一个线上优秀学习资源的分享和检索的平台。这里做一个说明,墨加团队认为线上优秀学习资源不仅仅包括在线教育服务商的课程,可能还包括优秀个人博客站点、知网期刊、豆瓣书评甚至是知乎网友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等等。   目前可以帮助用户找到他需要的学习资源的方式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搜索引擎,以百度为代表;一类是在线教育资源搜索平台,包括网易公开课等,这类平台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大而全的全门类学习资源,一类是垂直门类学习资源。跳出来再看,这些可以算是一大类,都是帮助教育机构和用户快速高效的进行对接,最终结果达成交易,平台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完成导流的商业使命。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我只是有一些问题,可能还不需要或者不愿意报班去学习的时候,这个时候在线教育资源分发平台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那我通过搜索引擎寻找答案的过程可能又很难找到我需要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墨加希望能够把这个需求更好的满足起来,就做了墨加。“墨加创始人姚树奇表示。   据了解,墨加官网目前已经实现的功能包括图谱和管理中心。墨加通过知识图谱的方式,UGC模式帮助学习者便捷地发现和分享各类在线学习资源,用户也可以在自主发起图谱,添加学习资源;管理中心是供学习者收藏管理的在线学习资源,通过管理中心,用户可以积累各类在线学习资源。久而久之,管理中心是一个人知识结构的重要体现,未来可能会通过简历输出和社交的方式来展现其价值。 用户愿意主动发起知识图谱的动力可能包括两方面,一是他有学习某方面知识的需求,他发起一个图谱希望其他用户帮助完善这方面知识的学习资源,二是一些用户可以通过发起图谱的方式营销自己或者相关的机构。用户为什么会帮助完善图谱的知识体系呢?“一是人们分享资源的本能,二是运营团队通过虚拟荣誉的方式鼓励用户去完善知识图谱,三是奖励,类似做任务赢积分的模式。“墨加团队表示。   根据墨加团队的规划,未来会上线垂直搜索的的产品,与图谱并列。基于内容供应商平台,通过算法加权精选各类优质学习资源,帮助学习者更高效地检索到他们真正需要的资源,目前该产品正在研发中。   除了PC端产品的逐步优化,墨加团队目前也正在研发移动端产品。姚树奇描述了他对墨加移动端产品的规划:“会做成一款可供用户分享碎片化知识、经验、技能的LBS产品,前期的目标人群主要针对互联网从业者,帮助解决具体工作中即使遭遇到的碎片化问题,这里会有一些类社交属性。“ “通过WEB端产品积累大量系统学习资源的数据,移动端产品捕捉碎片化学习需求的数据,用户可能通过移动端暂时解决了问题,这就形成了他去WEB端系统化学习的动力,WEB端、移动端相互引导,形成一个闭环。“姚树奇表示。   在笔者看来,墨加的产品形态有点像维基百科,有点像搜索引擎,也有点像资源分发平台。创新之处是把各个平台的优势集中起来的模式创新,这既是一个优势,也是一个劣势。与垂直类在线教育搜索平台比资源涉及面较广不够专注,与搜索引擎比信息优质但资源不够。这是一个鸡生蛋的问题,如果用户足够多,优质学习资源会一路绿灯,或者学习资源丰富也会吸引大量的用户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雪球就越滚越大。但是,不论是用户的获取还是优质资源的获取难度都不小,这是墨加团队需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在发展初期,墨加团队内部达成了一个默契,做产品要做减法,在积累用户初期,会有70%的学习资源聚焦在泛互联网领域,30%拓展一些学科类知识,以此避免被定位成某领域学习资源的垂直搜索平台。在产品方面,墨加团队虽然一直强调做减法,但是看得出来,墨加有一个大而全的平台梦想。   墨加创始团队在创办墨加科技之前,创办过一个名叫潘多拉盒子的产品,是一个在教育领域具备一定经验的团队。目前正在筹备天使轮融资,预计出让10%-15%的股权融资300-500W,融资完成后,这些资金将用于扩充团队,优化、开发、推广墨加产品。   猎云网(文/孙策)  
    产品
    2015年01月28日
  • 产品
    与人交往太累太复杂?pplkpr应用帮你决定人际关系 随着社交圈的扩大,你是否疲于处理与不想联系的人的关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然可以测量步数、睡眠时间、喝了多少酒等健康信息,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活动,那是否可以用什么方式对我们的人际关系进行测量,并让它决定是否与某人交往呢?   一款名为pplkpr的app可能在将来能实现这些:帮你最优化你的人际关系,自动发送消息,以及使用数据来决定你要花时间和哪些人在一起。   这款app由艺术家 Lauren McCarthy 和Kyle McDonald开发,基于一些信息流,app可以量化你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当人们将可以测量心率细微变化的设备绑在手腕上后,app能监测出你的压力和兴奋状况,然后这些生物统计的信号可以和你正相处的人联系起来。基于这种模式,用算法决定你是否应该花更多时间与某个特定的人相处,还是应该尽早和他断绝关系。   人际关系太复杂?交给计算机吧! 把我们的情感决定交给计算机来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我们所接受了。例如交友网站,它们就会使用一些算法来决定我们会被谁吸引。当然,最后和谁交往的决定是由我们自己做出来的,但是pplkpr 算法扮演的角色更进一步。基于收集到的数据,pplkpr可以自己编写短信,帮你安排日程表来决定你和哪个朋友一起出行,或者应当把谁从联系人中删掉。例如,在软件测试过程中,他们要求两个朋友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而app检测到两个人相见时,压力程度都有所上升,于是最终自动地把他们互相都拉黑了。   这个例子点明了计算程序是如何处理数据的:即通过数据和一些模式来分析,而不是测量人们细微的情感变化,这也证明这项科技仍有开发的潜力。开发者们乐于展示出这些缺点,并探索计算机建议和人们想法间的差异。在他们看来,这种差异才是最有趣的地方。   McCarthy 和McDonald并不希望用这些算法来控制他人的人际关系,事实上他们对此都持怀疑的态度,认为这样做似乎过于依赖数据,也过于乐观,甚至人际关系都由算法来决定还有些讽刺。但最重要的是,这个产品可以作为一双客观的眼睛,帮助我们发现一段不良的关系,这也是其积极意义所在。   像这样的科技能让我们更加处事小心,情感变得更加协调,但它也有潜力让人类最复杂的东西变得无效:我们时而混乱,时而兴奋,甚至会困惑的人际关系。   via wired   来源:雷锋网
    产品
    2015年01月27日
  • 产品
    微软宣布Office 2016将于下半年发布 [摘要]新款Office应用将免费预装到Windows 10智能手机和平板。 科技网站VentureBeat报道称,在Windows 10发布会上,微软发布了触屏版Office。微软今天又宣布,下一版Office称作Office 2016,Office 2016将于“2015年下半年公开发布”。   此前,Office 2016称作Office 16(Office 15被命名为Office 2013)。Office 2016的预定发布时间正好在微软计划之内。前三版Office的发布时间大约间隔三年时间,它们的命名便说明这点:Office 2007,Office 2010和Office 2013。   微软表示,公司将在“未来数月”公布Office 2016的更多信息。除了触屏版本,Office 2016“将保留大家熟悉的全面的Office体验,它最适合配有键盘和鼠标的PC平台”。   微软尚未公布Office 2016的新功能。即便如此,从去年9月开始,Office 2016的截图和早期版本已经相继泄露,因此Office 2016并没有太多的秘密。实际上,今天的新闻主要是微软官方声明:Office 2016将成为Office 2013的继任者。   同时,Windows 10版Office(包括Word, Excel, PowerPoint, OneNote和Outlook)预计将于今年底发布,但微软公布了更多细节,而且计划在未来数周提供预览版本。   新款Office应用将免费预装到Windows 10智能手机和平板。Windows Store也将为其他设备提供Office应用下载服务。微软今天还公布了触屏版Office应用的官方截图:   Windows 10版Word 触屏版Word应用可以让用户创建、编辑、审阅和标注文档。用户还可以与他人实时分享文档。阅读文档时,新增的Insights for Office(Office见解)可以让用户检索图片、参考文献和术语解释等网络资源。   Windows 10版Excel 触屏版Excel应用可以让用户创建和更新电子表格,分析数据和创建信息图表。用户可以通过触控操作选择单元格、设置图表格式和管理工作簿。微软表示:“用户甚至不会想念键盘和鼠标。”   Windows 10版PowerPoint 触屏版PowerPoint应用可以让用户创建和编辑演示文档。触屏版Excel支持演示者视图功能。   Windows 10版OneNote 触屏版OneNote应用可以让用户编写想法和待做事项。通过一个共享的笔记本视图,用户还可以与好友、同学和同事协同工作。   Windows 10版Outlook邮箱和Outlook日历 触屏版Outlook应用融入了Word功能。用户可以插入表格、添加图片和使用色彩。新的触屏手势可以让用户阅读、分类、标注和存档邮件。(熠辉)   来源:腾讯科技
    产品
    2015年01月23日
  • 产品
    有道云协作推出企业版 近日,网易继发布多平台企业协同办公应用有道云协作之后,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云协作企业版。   架构升级:为管理者开启“上帝视角” 在企业日常工作中,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随时掌握企业内各个团队的工作进度,针对这一需求,云协作企业版在原有的“群”之上新增了“组织”架构,这一设定让企业管理者拥有了“上帝视角“:组织的管理者不用加入组织内的所有群,但拥有查看所有组织内各个群的权限,可以随时浏览组织内任意一个群的资料、动态。同时,管理者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一键加入任何一个组织内的群,并自动成为该群的管理员。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团队工作文档是最宝贵的资料,为确保这些资料的安全,有道云协作企业版为企业的管理者增加了恢复功能,可以实现资料找回。配合即将上线的回收站功能,一旦组织内的所有群被解散,或群成员删除了群内资料,这些重要团队资料都可以被管理者恢复,从而避免了一些组织成员因误操作、或恶意操作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同时,组织下的群只有组织内的成员才能加入。组织成员被移除组织后,该成员也会自动从组织下所有的群中移除。另外,有道云协作企业版还即将推出只读者角色,这类成员能够阅读文档,参与沟通,但不能进行编辑和修改。   除了上述两项功能外,本次发布的云协作企业版空间存储容量也有提升,其中普通版增至1T、高级版增至2T。在组织人数上,普通版适合20人以下企业或团队,高级版则最多可供50人同时使用,另外,云协作企业版没有创建群数量的限制,组织内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创建。每个群在刚建立时空间上限为5G,待存储空间满了时,在组织的总容量范围内会自动增加5G,不用额外操作,简单便捷。   来源:猎云网  
    产品
    2015年01月22日
  • 产品
    微软称Outlook邮箱在中国遭黑客攻击 [摘要]微软称黑客伪装成Outlook.com恶意攻击服务器,少数用户因此受到影响。 据外媒报道,微软证实其Outlook电子邮件服务被中国黑客作为攻击目标,这是其在中国遭遇的最新挫折。微软目前正在华接受反垄断调查。   微软发言人周二在声明中说,他们注意到黑客伪装成Outlook.com恶意攻击服务器,少数用户因此受到影响。   微软发言人称,如果客户看到证书警告,应该与服务供应商联系,寻求帮助。   微软用户仅在中国受到影响。   腾讯科技讯 1月21日
    产品
    2015年01月21日
  • 产品
    【海外】不用再抵制了:Yelp推出新应用将成小企业福音 Darnell Holloway在点评网站Yelp负责小型企业拓展,他在接近6年的时间里,与来自北美的上万个创业者进行了对话,而且创业者的数量还在不断上升。   当这些小型企业需要与Yelp进行沟通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找Holloway。尤其是当有消费者在Yelp上针对某个小企业留下负面评论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小企业都会非常不高兴,并且来找Holloway进行沟通和协调。   如今Holloway终于不用再处理这些琐碎的事情了,因为Yelp针对推出了一个移动应用,创业者可以使用这个应用来随时回答消费者提出的问题,并且对他们在Yelp上的资料进行调整。   进入2015年,Yelp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让企业可以处理来自用户的负面评论。此前很多小企业都在指责Yelp威胁小企业,将小企业的在Yelp上的页面上充满了负面评论,只有在付费之后Yelp才会移除这些评论。   甚至还有一些小企业在自己的Yelp页面上谴责Yelp,例如来自旧金山的一家泰国餐厅,他们在自己的Yelp页面上写道:“停止威胁!抵制Yelp!”   但是虽然如此,Yelp前进的脚步却一点没有放缓。2014年前三季度,他们的应收超过了我2.68亿美元,净利润370万美元。目前他们的月活跃用户达到了1.32亿人。而且这家公司目前正在忙着全球扩展。去年,他们收购了德国电瓶网站Restaurant-Kritik和法国的City Vox。   Holloway表示,他总是在努力的让企业用户了解Yelp的算法,因为总是有人认为Yelp会在回台“捣鬼”。他表示:“企业用户总是有一种错误的认知,那就是Yelp上大多数点评内容都是负面的。但是其实在所有点评中,80%都在三颗星以上。创业者们却很难看到真实的情况,因为他们都过于专注于负面评论之上了。”   Yelp在2010年曾经在一篇官方博客中表示:“我们知道负面评论会让企业感到沮丧,但是这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我们要避免自己成为一个只有积极评论的僵尸点评网站,否则所有用户都会离我们而去。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是输家。”   在加入Yelp以来,Holloway一直在为小企业提供帮组和支持。他表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从创业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他表示:“和小企业主进行对话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因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类型。”   今年30岁的Holloway此前曾在一家投资银行工作,那时正值2008年的金融危机,投资银行也普遍陷入危机。有一次他和同事在酒吧喝酒,突然间他看到了一群穿着红色夹克的人,他认出了其中一个人是他的大学同学,于是他开始和这些人交谈。   原来这些人就是Yelp的工作人员,他们当时正在庆贺Yelp的销售量又达到了新高。也就是在这一天,Holloway认识了Yelp。不久之后,他加入了这家点评网站。   如今Holloway每天都要与小企业主进行沟通,例如牙医、餐馆经营者、锁匠和搬家公司等。在这个工作中,他知道了人们对Yelp的看法。   他表示:“所有企业主都想获得更多业务,因此他们非常关心消费者对自己的评价,并且极力避免负面评价的出现。”   在谈到小企业如何处理负面评价的问题时,Holloway建议:“你应该经常与这些评价进行正确的互动和回应。”任何企业,即使是不付费的企业用户,都可以在Yelp上对这些评价进行回应。   巧合的是,Holloway的父亲也是一名小企业主,Holloway帮助他在2010年建立了自己的Yelp页面。Holloway表示:“我向他演示了如何使用Yelp,而且这些年来,我从他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via entrepreneur,快鲤鱼编译)
    产品
    2015年01月20日
  • 产品
    企业级匿名分享应用 Memo:为员工之间坦诚交流架起桥梁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看到大量匿名应用在手机上纷纷出现,允许用户与附近的人或是社交圈子里的人分享信息。但到目前为止,其中大多数匿名应用都专注于消费者市场。   一款名为 Memo 的新应用希望可以从企业级市场分得一杯羹,让公司员工可以与同事匿名、私下分享信息。   Memo 由纽约市一家名为 Collectively 的公司开发,该公司寻求以全新的方式“让工作变得更具人性化”。Memo 背后的创意与其他众多匿名分享应用的创意一样,即只要不让用户在帖子中暴露自己的身份,他们会更为坦诚地分享在实名状况下不敢公开的事情。   为了保证用户确实在某家公司工作,Memo 要求他们在注册时必须提供公司的电子邮箱地址,或是通过 LinkedIn 来验证他们的雇员身份。在身份验证步骤完成以后,Memo 会向用户提供唯一识别代码,但除此之外,不会保存其他任何身份信息。   一旦上述步骤全部完成,用户可以在公司内网与其他员工在私下交流。他们也可以与其他用户公开分享信息,但必须由 任职单位“ 验明正身”。   Collectively 首席执行官莱恩·延森(Ryan Janssen)表示,Memo 的目标是让公司的员工之间进行更坦诚的交流。他认为,不少大公司的高管经常不与普通员工接触。   延森在接受我电话采访时说:“一些企业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他们不倾听员工的声音。”但他也暗示,员工们也不敢分享他们对发生在公司内一些事情的看法。   延森说:“管理层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被认为应该为公司内的交流提供便利,但另一方面,他们还决定着员工们的命运。这两种角色恰恰存在着矛盾。”   为了测试这种假设,Collectively 去年秋天首先面向惠普、IBM、亚马逊和花旗集团等大公司的员工推出 Memo。该应用被数千名员工下载到手机,当作私密移动留言板在这些公司中使用,如今 Memo 已经完全开放,所有人都能下载。   Memo 没有权限访问在这些私密留言板上进行的任何对话。Collectively 希望采用的商业模式是,推出一系列管理层可以使用的工具,包括分析工具、情绪分析工具,以及能对员工之间分享的消息作出回复的解决方案。   即便如此,有些公司仍然对员工在 Memo 上面匿名分享的事情感到不满。延森说,已有两家员工使用 Memo 的公司向 Collectively 发来“停止通知函”(cease-and-desist order),另外该公司还收到了其他多家企业发来的“措辞强烈”的电子邮件。   此外,延森告诉我,还有三家公司的员工“收到了一份备忘录,警告他们不要使用 Memo,这种做法真是具有讽刺性”。延森表示,他并未看到这些备忘录,只是通过 Memo 的信息反馈栏听说的。   有些公司还试图通过拦截身份验证电子邮件或是发自员工收件箱的邀请函,不让本公司员工使用 Memo。不过,延森认为企业的这种反应其实是件好事。在收到这种电子邮件以后,延森可以与一些公司坐下来谈一谈,找到更好的合作办法,同时研究 Collectively 应该推出哪些工具,帮助这些企业对员工在 Memo 中反映的事情作出回应。   虽然 Memo 迈出了不错的第一步,但很显然,在企业接受了有关员工在公司内部匿名分享信息的创意之前,Memo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Memo Brings Anonymous Group Sharing To The Enterprise Over the last year, we’ve seen a bunch of anonymous (or anonymish) apps crop up on mobile phones, allowing users to share messages with people nearby or those in their social circles. To date, though, most of those apps have been focused on the consumer market.   A new app called Memo hopes to capture some of the enterprise market, enabling employees to share anonymously and privately with their coworkers.   Memo was created by a New York-based group called Collectively, which is looking for new ways to “help make work more human.” The theory behind Memo, like that behind many other anonymous sharing apps, is that by removing a user’s identity from a post they would be much more honest with the things they chose to post.   In order to ensure users work at a certain organization, Memo requires them to sign up with a company email address or verify their employment by connecting through LinkedIn. After that verification takes place, Memo provides users with a unique user ID but doesn’t save any other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Once that’s all done, users can share privately with other employees within their company’s network. They can also share publicly to any other users, but they are identified only by the company they work for.   For CEO Ryan Janssen, Memo’s goal is to open up more honest communication within an organization. All too often, he believes, senior management in many big companies is out of touch with the average worker.   “Companies are suffering because they aren’t listening to their employees,” Janssen told me in a phone interview. But he suggests employees are afraid to share what they really think about what’s happening in their organizations.   “Managers have this bifurcated role… On the one hand they are supposed to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throughout the company, but they also determine employees’ futures. Those roles are in opposition to each other,” Janssen said.   To test out this hypothesis, the company made Memo available to employees within organizations like HP, IBM, Amazon, and Citigroup last fall. The app was downloaded by thousands of employees and used as a private mobile message board in those companies, and now it’s being opened up so that anyone can download it.   Memo doesn’t have access to any of the conversations that happen within those private boards. The business model it hopes to employ is to roll out tools that management can use that could include analytics tools, sentiment analysis, and ways to respond to messages that employees share.   That said, some companies aren’t happy about the things their employees have been sharing anonymously on Memo. Janssen says he’s received two cease-and-desist orders from companies with employees on Memo and some “strongly worded” emails from a few other organizations.   In addition, he told me employees at three other companies “received a memo not to use Memo, which is a little ironic.” Janssen says he hasn’t actually seen those memos, just heard about them through the app’s feedback form.   While some companies have tried to shut down use of Memo by blocking verification emails or email invites from hitting employee inboxes, Janssen thinks the backlash is actually a good thing. As a result of the emails he’s received, Janssen has been able to set up meetings with a few companies to figure out how he can better work with them and which tools he could implement to help them respond to employee feedback in the app.   It’s a good first step, but there’s obviously a long road ahead before companies get comfortable with the idea of anonymous sharing in the enterprise.   来源:techcrunch    
    产品
    2015年01月19日
  • 产品
    搜狗搜索推“微信头条” [摘要]搜狗CEO王小川称,“现在我们能做到的,是竞争对手更加无法实现的。” 1月19日消息,搜狗公司今日正式发布搜狗搜索移动客户端3.0,宣称这一客户端具有本地生活、扫码比价、微信头条三大功能。   搜狗称,搜狗搜索移动客户端3.0上线的“微信头条”,得到来自腾讯的支持,通过搜狗搜索对微信大数据分析处理及运用,通过微信登陆、身份标签、智能推荐和收藏分享,能让用户在海量微信公众号内容中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热点内容,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搜狗搜索移动客户端3.0“微信头条”,宣称运用搜狗搜索的技术处理能力,通过支持微信账号登陆,识别用户兴趣图谱,完善分类和自动身份标签技术,关注用户使用行为反馈,及对微信大数据的整合分析,不断跟进用户兴趣变化,来智慧地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阅读需求。   搜狗搜索称,基于对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大数据分析,搜狗搜索移动客户端3.0“微信头条”,对推荐内容的分类创新性地采用时政控、段子手、科技咖、八卦精等性格属性。   这一方面符合社会化平台自媒体的发布特点,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通过身份标签,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和阅读粘性。   而根据用户身份标签,“微信头条”还可以个性化推荐相应的话题和内容,既保证在了解用户兴趣基础上的精准,也能实现规模化的个性推送,缩短了用户繁冗筛选的过程,在碎片化时间实现深度阅读,而不是对生活快镜头剪切式的仓促浏览。   搜狗搜索“微信头条”还可实现频道定制,并支持微信账号登陆,微信文章收藏,以及一键分享至社交网络等功能。   搜狗CEO王小川表示:“微信头条”的上线,是搜狗与腾讯合作不断深化的结晶。基于搜狗与腾讯基因的互补,以及来自微信的支持,为搜狗搜索注入内容,增强搜狗差异化优势。   王小川称,“现在我们能做到的,是竞争对手更加无法实现的,有助于搜狗差异化布局移动搜索更进一步,从而实现紧握移动搜索正面战场主动权的战略目标。”   腾讯科技讯(乐天)
    产品
    2015年01月19日
  • 产品
    Facebook宣布开源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工具 [摘要]Facebook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今天宣布,将开源其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工具。   Facebook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今天宣布,将开源其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工具。 Facebook将通过Torch库发布这一软件。Torch是一个协助机器学习技术开发的开源环境,被学术界,以及谷歌、Twitter和英特尔等公司在研究中广泛使用。 Facebook表示,相对于Torch中的默认软件,其深度学习模块的执行速度要更快。这将帮助研究人员在更短的时间内开发规模更大的神经网络。 Facebook希望,分享这一工具将推动整个深度学习研究领域的发展。(李玮)   Facebook open-sources its deep-learning AI tools Facebook is sharing some of its technology. The company’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team today announced that it is open sourcing its deep-learning AI tools. The software will be available on the Torch library, which serves as an open-source environment for machine learning development. Torch is widely used for research in academia, as well as by companies like Google, Twitter and Intel. Facebook claims its deep-learning modules are significantly quicker than the default ones available through Torch, and allow the company to work on larger neural networks in less time. Notable improvements include a 23.5x speed-up over publicly available convolutional layer codes, and the ability to parallelize neural networks training over GPU cards. The company hopes sharing its tools will help optimize progress across the entire deep-learning research landscape.   来源:TNW
    产品
    2015年01月19日